回覆列表
  • 1 # 黑金人生1

    陳寶箴現年186歲?維新派主要人物,曾國藩得意門生,舉薦楊銳,劉光第六君子之2人維新變法,本人辦新學搞洋務積級主張變法曾任布政使湘巡撫等職,變法失敗後與其妻槨一同回鄉,後傳出病亡,本身年事已高,加上又驚又怕病亡其子陳三立也是變法主要人物,賜死之說無史可查,照理說慈禧打擊維新不必藏著瞞著所以暗中賜死應站不住腳。

  • 2 # 藍174922075

    受戊戌變法影響,變法失敗後,陳寶箴因曾保薦楊銳,劉光第及主持湖南新政,受到“革職,永不敘用”的處分。

    陳罷官後回江西,在南昌西山下(今新建縣境)築“靖廬”棲身,生活淡漠淒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卒然去世。其死因《清史稿》不書,其子陳三立《巡府府君行狀》亦諱而不言。近據報載,清末戴遠傳《普三文錄》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六月26日,先嚴千總公(戴閎炯)率兵從江西巡撫松壽馳往西山靖廬,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伏受詔,即自縊。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后。”據此,則革新者陳寶箴亦始終末能逃脫那拉氏之魔掌。

  • 3 # 毛劍傑

    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曾於2011年在《百年潮》上發表《陳寶箴死因之謎》一文,做了深入的分析。

    劉夢溪先交代了歷史背景:“湖南是變法維新的發祥地,巡撫陳寶箴所領導而由其子陳三立襄助贊畫的湖南新政,可以說是清季改革的模範域區。正因為如此,政變後湖南新政以及義寧父子所受之打擊格外沉重。”慈禧發動政變後,陳氏父子被革職,陳寶箴還加上了“永不敘用”的懲罰。

    於是,“1898年冬天,被罷免的陳寶箴、陳三立父子攜家眷,離開湖南巡撫任所,遷往江西老家”。但兩年後的春夏之間,陳寶箴就突然逝世了,其子陳三立的記載是“忽以微疾卒”。劉夢溪表示懷疑。

    次年,陳三立去掃墓,路上寫了五首《峴廬述哀詩》,透過分析詩中的典故,並聯系時局,劉夢溪認為:“不僅寫明陳寶箴之死不是由於患病,而是被殘酷殺害,同時最後一首還直接點出殺害陳寶箴的真兇是狠毒如蛟蛇的慈禧太后。”

    至於殺陳寶箴的直接導火索,劉夢溪指出與文廷式有關。因為慈禧最痛恨珍妃,而文廷式不但是珍妃的老師,還曾在朝廷上攻擊過慈禧及其重用的大臣,後來慈禧下令追殺文廷式,但陳寶箴與他來往密切,還暗中保護了他。如此一來,慈禧怎麼會輕易饒了陳寶箴呢。

  • 4 # 夏目歷史君

    作為近代改革名臣,史學界對於陳寶箴的死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自己病死的,一種是被慈禧賜死。

    史學家李開軍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他的論據主要來自於陳寶箴的長子陳三立的記述。陳三立對其父的身體狀況有過如下記載:“不孝不及侍疾,僅乃及襲斂。”按李開軍的理解,陳寶箴一直就有疾在身,屬於因病而死。但是僅憑陳三立的記述,說陳寶箴因病而亡,恐怕顯得有些武斷了。陳寶箴卸職回鄉之後確實是患病了,但最後究竟是因病而亡還是抑鬱寡終,就說不清了。

    而持第二種看法的學者卻有更充足的證據。學者劉夢溪在查閱戴明震先父遠傳翁的手稿時發現,遠傳翁披露了陳寶箴被慈禧下密旨賜死的一些細節。在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那天,陳寶箴被慈禧宣見。然而事實上陳寶箴並沒有見到慈禧,只有一總兵帶兵宣佈了慈禧賜死的密旨。陳寶箴接旨後就自縊而亡了。總兵還把陳寶箴的喉骨取了下來,以奏報慈禧。

    有史學家認為,陳寶箴之所以被慈禧賜死,與珍妃的老師文廷式有關。慈禧一直想要殺死文廷式,但是身為帝師的陳寶箴沒有配合也就算了,他還敢事先給文廷式透風,這就讓慈禧非常惱火了。從那之後慈禧就對陳寶箴動了殺機。

    但光憑這一點,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慈禧還真不至於就真把一個省部級官員隨意殺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陳寶箴觸犯了慈禧的政治利益。

    陳寶箴費盡心思,終於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如願以償坐上了湖南巡撫的位置。陳寶箴還是有些政治抱負的,坐在華麗明亮的省府大廳裡,他時常會想起自己以前那些煎熬的“候補”日子。有感於此,陳寶箴率先在地方響應光緒的新政運動,一上任就查辦了數十名貪腐官員,一時震驚全國。之後陳寶箴父子在湖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併成功與梁啟超、譚嗣同等紅極一時的維新派領導者拉上了關係。

    但是雖然陳寶箴獲得了光緒的青睞,卻被清廷真正的實權人物慈禧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等到維新運動的失敗,保皇黨死的死,逃的逃,慈禧為了防止保皇黨東山再起,自然要想方設法把地方實權人物陳寶箴給殺死了。

    學者劉小軍就將陳寶箴的死定義為“殉國而死”。陳三立也曾寫詩毫不諱言地指出其父陳寶箴是“殉國”而死。

    所以陳寶箴被慈禧賜死更為可信。

  • 5 # 季我努學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寶箴就任為湖南巡撫,他在任期間積極主持湖南的維新變法運動,貢獻自不用多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幽禁光緒帝,追捕康有為、梁啟超,誅殺“戊戌六君子”。彼時與資產階級維新派關係密切的陳寶箴也受到了牽連,其後沒多久他便遭到黜免,上諭說道:“湖南巡撫陳寶箴,以封疆大吏濫保匪人,實屬有負委任。陳寶箴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伊子吏部主事陳三立,招引奸邪,著一併革職。”陳寶箴曾與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等人在湖南共同推行維新變法,因而以“濫保匪人”、“招引奸邪”等罪名被罷官。

    陳寶箴

    這年冬天,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從湖南巡撫的任所回到了江西老家,一年內卻經歷了幾次親人病故,可見戊戌政變對陳寶箴一家的打擊之深。然而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即戊戌政變不到兩年的時間,陳寶箴卻突然逝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疑問,學界關於陳寶箴之死也是眾說紛紜,有兩種主流說法:第一種認為陳寶箴是因病而死;第二種說法認為陳寶箴實是慈禧賜死。

    先說第一種,持這一觀點的代表性人物為李開軍,他認為陳寶箴早就患疾,並且一直沒有好轉,這一點從陳寶箴長子陳三立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他在《先府君行狀》中曾有“不孝不及侍疾,僅乃及襲斂。”的說法,李開軍分析“不及侍疾”這句話意味已很明顯, “以微疾卒”乃託言的看法不能成立。此外,曾任東亞同文會上海支部幹事的日本人井上雅二與唐才常、嚴復等人聯絡頗為密切,他的日記裡曾談到陳寶箴之死,明確提出了“陳寶箴舊曆六月二十五日臥病在床,第二天死了。”此外,李開軍還從江西護理巡撫布政使周浩、兩江總督周馥具二人的奏摺中推斷出陳寶箴並非慈禧賜死,實因病而卒。

    陳三立

    不過,李開軍的這一看法仍存有不少商榷之處,比方說陳三立的敘述,最多可以證明陳寶箴曾患病,但沒有充足證據說明他是因病而死,其他的證據更有待考證。在此基礎上,以劉夢溪、鄧小軍等為代表的學者發現了一些新的證據,可以說明陳寶箴實被慈禧賜死。劉夢溪早年曾根據近人戴明震先父遠傳翁的手稿認定陳寶箴是因慈禧的密旨而自縊身亡,其有言曰:“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嚴千總公率兵牟從巡撫松壽馳往西山峴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匐受詔,即自縊。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后。”慈禧之所以要在戊戌政變後的一年多賜死陳寶箴,與珍妃的老師文廷式有關,慈禧曾對文廷式動殺機,可是陳寶箴不但不配合,反而事先給文廷式透風,這讓慈禧十分不滿,因而促使了她要殺陳寶箴之決心。

    有關慈禧賜死陳寶箴的原因,鄧小軍曾列舉了兩點:第一是陳寶箴早先與維新派的密切關係,讓慈禧早就將之視為大敵;第二與庚子之禍有關,慈禧唯恐帝黨乘機再起,因而不惜殺害被視為帝黨首要人物的陳寶箴。在此基礎上,他將陳寶箴被賜死的行為稱之為“殉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夏敬觀曾作《寄懷陳伯嚴》詩,及陳三立答詩《紀哀答劍丞見寄時將還西山展墓》,二詩都毫不諱言地指出了陳寶箴是“殉國”而死。

    陳三立與家人春遊北平吳氏海棠園(1936年)

    此外,劉曾在2014年撰文提供了陳寶箴之死的新證據——《散原精舍詩》,這首詩作於陳寶箴死後一年零三個多月,陳三立曾在詩中暗示陳寶箴是被慈禧賜死的。詩中陳三立使用了吳王夫差賜死伍子胥之典故,詩中有一句是“俯仰已迷蘭芷地,伶俜餘吊屬鏤魂。”“伶俜”二字指孤兒,“屬鏤又作“屬盧”“屬婁”等,屬劍名,《左傳·哀公十一年》曾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之劍自刎一事的記載:“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因此屬鏤的用典可以被視為一有力證據。可以說,目前來看陳寶箴是被慈禧賜死一說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劉夢溪:《陳寶箴死因之謎》,《百年潮》2001年第2期。

    李開軍:《陳寶箴“賜死”考謬——與劉夢溪、鄧小軍兩先生商榷》,《文史哲》2011年第332卷第1期。

    鄧小軍:《“殉國”:陳寶箴之死的新證據——夏敬觀、陳三立贈答詩二首箋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劉夢溪:《陳寶箴系慈禧密旨賜死新證》,《光明日報》2014 年9月2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開復癌症4期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