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義接班人2136533422
-
2 # 白鵝紀
新海誠出生於1973年,在1996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一家遊戲公司上班。上班後一直利用空閒時間自己製作動畫短片,《她和她的貓》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製作完成《她和她的貓》後,2000年夏天又開始新片《星之聲》的製作。但創作初期由於工作繁忙導致動畫製作進度過於緩慢,於是便在2001年5月辭掉工作開始專心製作《星之聲》,至此新海誠就走上了獨立動畫人之路。
誠哥的孤獨為何打動人心?誠哥的動畫電影看似每個故事都在圍繞“愛”展開,實則是用愛作為媒介訴說孤獨。無論是《星之聲》中被宇宙隔離的兩人,還是在《秒速五釐米》中輸給現實距離的貴樹和明裡,亦或是《言葉之庭》中只有雨天能夠相見的秋月和雪野。看似都在講述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實則都是在描繪各自的孤獨狀態。
“晴天裡,總覺得自己被關在孩子氣的世界裡焦慮無比。”
貴樹和明裡兩人因家人工作分開,只好遠距離互相思念,每日與孤獨作伴。秋月與雪野也只有下雨天早晨能見面,除此之外兩人都是孤獨的遊離在世。
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下沒下雨
新海誠的作品總是能引起都市忙碌奔波的觀眾心底對孤獨的共鳴,個人認為理解如何營造孤獨感就是了解他的最好途徑。
“明明只是活著,悲傷卻在不斷的堆積”
新海誠監督對於孤獨感的渲染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營造距離感、營造真實感和加入大量獨白,而這三招也基本上囊括了他動畫的主要構成元素。
先從營造距離感開始說,孤獨最顯而易見的特徵就是與他人的間隔。一個有關孤獨的故事是不可能脫離“距離”這個要素存在,無論是心理距離還是實際生活距離。
誠哥顯然是這方面的能手,在秒五中貴樹與明裡不僅是實際距離越拉越遠,心理距離也因為時間關係越拉越遠。貴樹坐電車去見明裡的過程之所以被營造的如此艱難,就是在刻意強化、放大兩人的距離。
而兩人從一開始經常寫信交流,到高中後甚至不敢互相寄信,這就是指代了兩人心理距離在逐漸擴大。
“我們即使發了一千次簡訊, 心與心之間大概也只能靠近1釐米。”
就連花苗的哭泣也是因為她感覺到自己與貴樹的心理距離太過遙遠,雖然自己就在貴樹身邊,但貴樹眼裡從來就沒有自己。有很多人不懂為什麼花苗會哭,其實就是她認清楚了兩人的心理距離太遠,自己從來就沒有過機會。
“遠野雖然很溫柔雖然非常的溫柔,不過他一直在看著我的身後,看著我身後那更遙遠的某個地方。”
在《言葉之庭》中也是一樣,雪野對著熟睡的秋月問道“我還能繼續走下去嗎?”,而秋月為雪野做鞋也是想讓她走的更遠。雖然兩人內心相互依靠,但卻因實際身份地位只能暫且分離。誠哥很明白孤獨的真諦,所以在動畫中一直在刻意強化距離感。
雖說距離感是孤獨的真諦,但如果沒有生活細節的疊加也無法讓觀眾感同身受。誠哥的動畫中總是會出現非常多生活情景、生活用品特寫,並且還會盡力用音效來營造真實感,比如雨聲、電車聲。
新海誠對於生活的描繪之所以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大家的心絃,就是因為這種超強的生活表現力。
凌亂的房間,非常符合貴樹的生活狀態
大量的主人公獨白也是誠哥動畫中的獨特構成元素,因為很少有動畫獨白如此之多。這種對與他人交流場景的弱化,和對個人獨白的強化也造就了很多經典文藝臺詞。
其實以上三點基本已經涵蓋了誠哥動畫的特點,當然《追逐繁星的孩子》除外。但還有一點雖然與孤獨感關係不大,但我覺得同樣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對劇情的留白。
《星之聲》、《雲之彼端》、《秒數五釐米》基本上都把男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做了留白處理,而且不僅家庭背景留白,在劇情上也會故意留白。經常會用極少的重要生活片段去展現角色生活狀態。
很短暫的鏡頭,卻把雪野前男友目前生活狀態講的清清楚楚
特別是秒五最後兩人擦肩而過的鏡頭,更是成為了日本動畫中的經典鏡頭。貴樹回頭看到伊人不見後,嘴角掛起的微笑到底是對過去的釋懷,還是對現實的無奈,動畫到最後也沒有給我們答案。
不過從《追逐繁星的孩子》開始留白就開始漸漸變少了,可能他自己也認識到過多的留白,有時會損害電影整體觀感。但整體來說片中大段劇情還是需要觀眾自己去填補。說白了就是需要你有很強的腦補能力,能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去填補動畫為你留下的劇情空白,用中國美學說法就是有韻味。
你未曾注意到的畫面秘密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誠哥最出名的美術風格吧。其實美術風格應該是歸類到上文所說電影特徵中,但這一點實在是太出名了,甚至已經變成了新海誠的符號,所以還是把這個特徵作為一個獨立部分拎出來單獨說。
作為一個獨立動畫人早年間新海誠是沒啥業內人脈,所以唯美、小清新的美術風格一直都是他賴以為生的最大特色。而經過十多年在業界的摸爬滾打,現如今他的美術風格也是一部動畫比一部酷炫。
2004年《雲之彼端 約定的場所》
2007年《秒速五釐米》
2013年《言葉之庭》
但不管怎麼變化有幾個特點是一直都存在,首先就是對生活用品的刻畫非常寫實,這種寫實手法其實與上文所說的增加真實感帶來的是同一種效果。
其次就是豐富的色彩關係,並且背景中存在多個光源。誠哥接受採訪時也說過,在畫背景的時候並不是只有一個太陽。這裡說的太陽就是指光源,所以動畫中在暗處也會出現很多的高光。
走廊牆體的水紋以及豐富的燈光效果 豐富的色彩關係,極大增強了畫面資訊量
右下角暗面也有很多光源的高光反射,誠哥慣用手段
另一個重要元素就是雲、星空,而且在雲的繪製上還用到了點彩技法。其實在他早期作品當中雲的色彩並不算豐富,但從秒五開始色彩就越來越豐富了。
2004年
2011年
誠哥自己說過他是長野縣長大的孩子,那裡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周圍有山有股,光線明暗分明,所以從小開始那個世界的光影就已經印入他了大腦。
長野縣
說到美術風格那麼還有一點就必須要提,就是在人設和美術風格之間的違和感。在《言葉之庭》前,作為一個獨立動畫人新海誠是遊離與日本動畫製作體系之外的,所以如上文所說他得不到特別多業內技術過硬的動畫人支援。
這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創作受限,得不到高水平動畫人支援,有很多想法無法實現。第二就是人設的問題,他自己做的人設老實說真是太醜。
而之後田澤潮做的《雲之彼端 約定的地方》人設和西村貴志做的《秒數五釐米》、《追逐繁星的孩子》人設雖然看得出進步,但整體效果還是不盡人意。
人設醜其實跟沒有高水動畫人支援有很大關聯,因為製作團隊水平不行,就算給再漂亮的人設也無福享用。
但到《言葉之庭》後製作班底就開始變強,所以立馬人設就漂亮了起來。而且還很大膽的在人物身上新增很重的壞境色。也是因為這兩點讓誠哥動畫的美術風格和人設不再衝突。
人物陰影面壞境色和線條顏色都很大膽的使用了綠色
小清新到大導演的一躍在這之後誠哥又搭上了《龍與虎》、《未聞花名》的人設田中將賀,本次《你的名字》就是田中將賀做的人設,而且這部動畫的原畫陣容就算放在整個業界來看也是強大過頭。
松本憲生、衝浦啟之、安藤雅司、田中墩子等人都是業內元老級的人物,在這樣一群人眼裡新海誠真的只能算是一個小輩。
誠哥自己接受採訪時也說到,一開始完全沒想到製作陣容會這麼厲害,知道後也只能頂著壓力繼續做下去。所以能頂住這麼多老害壓陣的壓力,順利做出口碑如此好的新片,只能說誠哥抗壓能力實在太強。
田中將賀繪製的賀圖
縱觀誠哥這十幾年,除了《追逐繁星的孩子》失敗以外一直都在進步。《言葉之庭》也像一次對於大市場的探索,縮短了劇情也迴歸到自己擅長的領域,讓《言葉之庭》比《追逐繁星的孩子》口碑好太多太多。從目前《你的名字》的放映反饋來看,誠哥又成長了。
從《星之聲》開始經歷了十多年曆練,誠哥也從一位羞澀文藝小青年變成了稍微有些啤酒肚的文藝大叔。對於一位動畫導演來說,43歲的年紀依舊很年輕。
因為動畫行業是一個成才速度很慢的行業,即便是宮崎駿也是在43歲才拍出了《風之谷》,所以我們也有理由對新海誠的未來抱有更多更多期待。我們是幸運的,因為能親眼目睹一位優秀動畫導演的成長之路。
以上就是我對新海誠的個人看法,也許你依舊會不喜歡他的風格討厭他的矯情。但論起對生活的表現力,新海誠一定是最特別的一個。
回覆列表
新海誠自《秒速五釐米》開始,便特別注重作品中對真實場景作畫的還原度,幾乎所有的場景都是實景取材,成畫甚至可以與高畫質晰攝影媲美,之所以能達到這個程度,認真且細膩的取材作業是不可或缺的。本片大量的使用了現實中的景色:城市的廣角鏡頭,雨天的足球場,殘破的郵筒,荒蕪草地裡掉落的牙膏皮,晚霞裡天空中飛機帶過的長長雲線,清晨一個人在教室裡寫信的貴樹的孤單身影,暴風雪裡的車站明滅閃爍的訊號燈,倒視鏡裡漸漸退去的夕陽。如此細膩的畫面,與新海誠有些時候刻意定格的瞬間,可以看出他所想表達的一種幽微委婉的淡淡憂傷。每一個靜止的畫面的背後,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悲傷。觀眾稱其畫面的細膩“隨便截一張圖就可以當桌面”。而新作《言葉之庭》更是達到了幾乎每秒鐘百餘幀的作畫程度,而網上亦傳出了《言葉》與現實場景(新宿御苑公園與東京市街道)的實景對比圖,其相似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使得廣大觀眾高呼:“新海誠‘喪心病狂’!”
而在高還原的同時,細膩的光的應用也是新海誠作品的一大亮點,新海誠作品中,每一個場景的構圖都離不開明暗對比,例如火車經過時車站扶手反光的變化,下雨天雨水滴落積水中的波紋反光,甚至在做飯時菜刀的刀鋒隨著下廚者的手部動作也會產生鋒芒的晃動,新海誠可以說是把光的應用做到了極致,他幾乎做到了把整部片子的每一幀畫面都當作CG插畫來完成,渲染非常用心。色彩絢麗是他慣用的手法,以至於後來很多日本動畫效仿,逐漸成為現在日本動畫的新星風格。而畫面的光線卻是越加細膩,更為突破。仔細欣賞就會發現,那些強光交界處的筆觸都是亮線,不像以前描邊線條的顏色比較統一,讓整部動畫的光影更加真實,甚至覺得耀眼。這就說明新海誠在製作動畫的每一個作品,都有著新的突破,他很擅長研究光影的美,並且為己所用。我們在新海誠的作品中大量看到眩光的效果,大眩光和大對比度的場景中,這樣的效果能整體提升動畫的視覺衝擊力,也能增加一定真實感,特別是以現實場景作為依據的場景中的真實感認同感和視覺衝擊力。展現出新海誠對CG處理的深厚功力。
新海誠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各種細膩的小感覺來一點一點觸碰觀眾的內心,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影片的情感氛圍中,直到最後的高潮部分小小地推一把。此時觀眾才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新海誠塑造的氛圍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導演的安排潸然淚下。以《彼端》為例:落日照耀下的空寂教室和校園,現實中的浩紀一路追尋到病房與夢中的佐由裡相遇,拓也與浩紀在廢棄車站中的爭執,拓也離開實驗室時對真希的表白。更加心動的是一些瑣碎的地方,佐由裡朗讀時溫柔地掠起頭髮露出白皙的耳朵,安靜穿越城市的地鐵中變幻的光影,下意識磕動的雨傘在石板上劃出淺淺水滴,佐由裡靠在門外讀書,偷聽男孩子們認真的討論,女子更衣室外瑰麗的光線中浩紀溫柔的等待,還有拓也面對即將被爆炸吞食時堅定坦然的表情,塔被破壞,爆炸停止,他淡淡微笑,轉身
新海誠不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粗略瀏覽一下他作品的簡要資訊,不難發現他的作品以短片居多。僅有的幾部長篇如《繁星》和《彼端》的劇情都為人所詬病。以《彼端》為例,如果把兩條平行線的故事發展換成單線也許倒能彌補新海誠在控制整體故事上的缺陷。即便是把平行世界這樣看似龐大的設定搬出來,也掩飾不了劇情發展上的蒼白。這應該與他的早年創作經歷有關,因為他之前的幾部作品全部是由自己一人創作,對於只有一個人創作的動畫電影來說,在兼顧指令碼、畫面、思想性、人物內心活動等諸多方面來說,一個短小簡單的故事無疑比一個複雜的長篇要容易創作,而習慣了短片創作的新海誠在開始創作長片時無法掌握故事節奏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新海誠的短片作品反響明顯比長片好,因為新海誠從不急於推動故事的發展,無論《秒速五釐米》,還是《言葉之庭》,他的敘事,總是不急不緩,利用似乎不經意間的特寫畫面、畫外的配樂、劇中角色的一句臺詞,讓觀眾體會到畫面和故事下的深意。新海誠講故事是弱項,在小段落小細節這樣決定氣氛的把握上卻抓得很準。新海誠最擅長的就是把那種微妙的分毫的感情一絲一縷地慢慢從精緻的畫面中融化出來
~ 2 / 6 ~
《秒速五釐米》整部影片分為三個短篇即:《櫻花抄》、《宇航員》、《秒速五釐米》。短篇在娓娓道來的內心獨白與唯美的場景畫面中層層遞進:第一部《櫻花抄》明理和貴樹無憂無慮的奔跑著,他們的聲音在如夢幻般飄落的櫻花花瓣中響起:“聽說櫻花飄下的速度是每秒5釐米。”“不覺得簡直和雪一樣麼?”“明年能和貴樹君一起看櫻花就好了”;被分隔異地以後,兩人又在信忠互相傳達著思念:“在我家的附近有一棵很大的櫻花樹,大概到了春天哪裡的櫻花也會以每秒五釐米的速度落下,我想要是和貴樹君一起,春天也一同來到就好了”,美好回憶的畫卷一幕幕展現在螢幕上;貴樹不遠千里去看明理,伴著他內心焦慮的獨白:“車站的距離難以想象的遠”,列車緩緩地在雪原上前行。第二部《宇航員》中飄渺的星空下,貴樹對暗戀他的澄田,又似乎對自己說:“那一定是一次超乎想象的寂寞之旅„„我們就這樣是要去哪裡,又能去哪裡呢?”第三部《秒速五釐米》,在“只過著生活,但是令人悲傷的事情到處積累”的基調中展現著成年後的明理悲哀麻木的生活。散文詩般的內心獨白配上精美的畫面,宛如一篇富有詩意的散文。這一切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境是如何在發生變化,最終悄悄埋葬了自己的感情,也讓觀眾逐漸體會那種朦朧的記憶隨著時間流逝的感覺。
新海誠的作品幾乎毫無例外地充斥著大量的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獨白。他所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基本上是依靠獨白的方式。雖然這與他不擅長創作人物間的對話不無關係,但獨白絕對是最適合新海誠作品的。值得一提的是,新海誠所利用的獨白不僅僅是一個人物的獨白,而是令兩個人交替進行並敘述同樣的心聲,以此來向觀眾展現兩人的密切關係。例如在他的出道作《她和她的貓》中,通篇幾乎都是在靠貓的內心獨白來敘述,但女主人的心聲“誰來救救我”與“愛著這世界”兩句堪稱點睛之筆,把女主人內心的感情,在觀眾面前放大,使得觀眾真正能跟隨上女主人的內心,一起體會女主人在受到挫折後的心痛與接受事實後的淡然與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