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體育圍巾劉老師
-
2 # Bigger體育
當科學還在穿鞋的時候,傷病已經跑遍全城,PB讓科學比損傷更早到達。
為什麼運動中會有猝死風險
動性猝死最常見的是心源性猝死,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運動時間過長或運動強度過大:高強度運動對於缺少規律性訓練的人,尤其是有隱匿性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者,可能促發惡性心律失常。
2)不良心理行為因素:在100個發生運動性猝死的人中,至少40%在猝死前24小時內有明顯的憤怒、衝動、恐懼等情緒變化;在一組300例猝死病例中,追問家屬後,80%以上猝死者,在發病前有激動和過度勞累的經歷。
3)存在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如沒有心臟結構的異常,高強度運動一般只引起良性的心律失常(如晨搏等);反之,則容易促發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Bigger跑步學院提醒各位跑友,為預防運動引起意外,跑馬的跑友應該提前進行全面體檢,對身體狀況有所瞭解。另外,根據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量和方式,不要強行進行高強度鍛鍊,日常生活中,學會調適心情、避免不良情緒干擾。
2為什麼跑馬比其他比賽更容易猝死?
為什麼馬拉松比賽經常報道猝死,其他體育比賽專案為什麼鮮有猝死報道?有研究調查,運動猝死易發專案依次為跑步(33. 98%)、足球(10. 68%)、籃球(8. 74%)。運動猝死的危險性隨運動量、強度增加而增加,一般而言競爭性的高強度運動最易導致運動猝死。
中國大眾健身運動猝死人群中,男性明顯高於女性,年齡分佈運動性猝死發生的高峰年齡在20~35歲的報道為多見。馬拉松因為是全民參與的體育賽事,受眾面廣,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一旦有猝死事件發生,就會婦孺皆知,所以看起來跑馬比其他比賽更容易猝死。
跑馬猝死有什麼跡象
大部分猝死者發病前是有跡象的,只是沒有引起重視而已。如果在參加馬拉松賽事時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停止跑步並向志願者尋求幫助。
TIP:1. 心跳比明顯加快,感覺心律不齊、心悸症狀,比如胸悶、心慌。2. 參賽過程中或比賽後出現胸痛或疑似心絞痛症狀。3. 眩暈或頭痛、出冷汗或暈厥。4. 嚴重氣短、一過性視物不清或說不出話。5. 一側肢體突然無力、偏癱,身體的某一部位突然疼痛或麻木等。
很多時候當跑友出現這種症狀之後,因為大腦缺氧自己可能沒有認識到危險,所以當跑友跑馬時發現身邊的跑友呼吸急促,腳步沉重,可以及時詢問是否有不舒服,如果發現意識不清楚,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志願者、防護師、醫師跑者等工作人員。
掌握六大因素躲開死神召喚
就像《死神來了》一樣,死神的召喚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以上猝死案例仔細分析會發現有幾個基本共同點:年輕,多為男性,平時身體不錯,有一定的跑馬經歷,倒下處多為臨近終點。為什麼倡導健康跑的馬拉松會出現猝死現象?如何躲開馬拉松死神的召喚?
河馬主辦方與Bigger跑步學院達成戰略性合作,Bigger跑步學院作為河馬的賽前賽後服務方,用專業為跑友服務。對跑馬猝死的案例進一步總結,明日河馬,Bigger跑步學院提示各位跑友,熟悉死神來臨的六個規律,避免與死神的親密接觸。
規律1:過於盲目自信
42.195公里的馬拉松,不是你想跑就能跑。比如有人每天打一個小時籃球,他認為自己體能充足,跑馬拉松不成問題,但其實這兩種運動強度並不一樣。運動專案不同,訓練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如果在沒有太多鍛鍊基礎的情況下參賽,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儘管馬拉松式一項全民參與的事,但是賽前的體檢篩查工作至關重要,瞭解自己的身體是否適合參加長時運動,很多馬拉松的組織者為提取參賽者身體情況、保障參賽者的安全,提出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人員不建議參賽。
TIP:1. 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溼性心臟病患者;2. 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3. 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病患者;4. 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5. 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6. 其它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
規律2:賽前訓練不足
參加馬拉松比賽要經過至少六個月的系統訓練,至少比賽前跑過30公里以上,以此對馬拉松有個間接的認識,對自己的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態,應該要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才可以去參加比賽。
規律3:終點前期衝刺
在即將到達終點的時候,人們都會有一股為勝利所激勵的拼勁,但此時心臟也達到極限了,這時如果猛衝,容易導致心臟超負荷,導致意外的發生。跑馬最容易出危險就是最後一公里,所以切記不能著急,越到終點越要平穩心態。專業運動員在最後階段選擇衝刺因為比賽需要,而大眾跑友沒有必要在最後階段衝刺,即使是創造PB,也是依靠全程的平均速度,而不是依靠最後的衝刺。很多時候終點有很多觀眾,這些觀眾對科學跑馬不是很瞭解,看到有運動員過來就會大喊”加油!加油!快一點!“跑友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衝刺,這種情況是不可取的,呼籲觀眾可以喊”加油“但不要喊”快一點“,跑友已經很累了。
規律4:忽視半馬難度
一些業餘跑者認為“半馬是全程馬拉松難度的一半”,這種想法比半馬本身更危險。專業運動員經過訓練,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知道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相反很多年輕跑者有些過於自信,輕視馬拉松,最後造成運動損傷。
規律5:盲目堅持
傾聽身體的聲音,當身體發出訊號時一定要採取措施而不是繼續跑。極點一般是指乳酸堆積後出現的疲勞感,這是正常的反應,堅持下去可以度過。但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出虛汗甚至有嘔吐症狀,就不應該堅持,必須立即停止。
規律6:賽後馬上停步
比賽結束後不要突然停止,因為在跑步過程中大量血液分佈在四肢,如突然停止跑步,心血管壓力較大。應該小步慢跑或快走,讓四肢肌肉收縮舒張以輔助靜脈迴流,減輕心血管壓力,至心率緩慢下降後,再進行全身拉伸放鬆,消除疲勞。
瞭解以上六大規律,輕鬆跑馬!參加馬拉松勿忘初心!跑馬在於享受參賽的過程,享受途中心靈的收穫,享受結交朋友的樂趣。祝大家跑馬愉快!
-
3 # 急救醫生賈大成
馬拉松猝死事件頻發,你怎麼看?
馬拉松比賽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長距離、高風險的競技運動,對運動員身體狀況有較高的要求。要參加這個專案的比賽,參加者必須經過系統訓練,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參加比賽前,參加者應該進行全面的體檢,發現身體不適,就不宜繼續參加了,而有各種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感冒、肥胖、年齡過大的人,也都不宜參加馬拉松比賽。
很多人在長跑過程中都會出現運動“極點”:感覺身體極其難受,心率增快、胸悶、呼吸困難、窒息感、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出冷汗、全身無力、噁心、嘔吐等,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會產生放棄比賽的念頭。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比賽的半程或衝刺時,很多人咬咬牙就挺過去了,度過了這個“極點”。通常,經過專業訓練的選手很容易挺過去,但不經常長跑的人容易在“極點”發生意外。為了避免事故發生,在“極點”時刻,參加者應該逐漸放慢速度,等到身體適應後,再決定是否要加快速度。否則,如果不進行調整,參加者極易發生意外情況,比如運動性猝死。
那如果在運動過程中,遇到參加者發生運動性猝死,該怎麼辦呢?
一旦在運動比賽中出現這種情況,施救者應立即讓患者躺平,對其進行胸外按壓,同時通知醫療急救部門。
還有一個是我想大聲疾呼的,那就是儘快在所有這樣的比賽中配備AED。
AED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專門為非醫務人員研製的急救裝置,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易於操作、使用安全,被稱為救命的神器。
目前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飛機上都安裝了AED,包括美國已經立法,在飛機上以及很多人群集中的場合必須安裝AED。我最近得到的資料,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每10萬人口安裝 AED 的數量:日本393.7臺,美國198.9臺,臺灣地區44.5臺,澳洲44.5臺,英國25.6臺,德國17.6臺。然而,在中國AED的安裝率極低,甚至絕大多數人未聽說過AED。
猝死的病人80%以上在心臟剛剛停跳的3-5分鐘內的室顫,搶救室顫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電擊除顫,讓心臟的竇房結重新開始工作,繼而使得心跳恢復。AED 的使用,只需簡單培訓,即可掌握。其實,學習AED,比學習心肺復甦的徒手操作更為簡單、容易。
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大力推廣AED的安裝、使用,由此大幅度提高中國心肺復甦成功率。
-
4 # 兜兜呀談
首先,這個話題就不成立,馬拉松每年幾十萬上百萬人參加,猝死的才多少?比平時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不知道少多少了!再說,有些猝死跟身體本身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參加其他的活動也可能猝死,跟馬拉松本身沒關係!所謂的頻發只是媒體跟風炒作而已!!
-
5 # 一一零八弄
首先近來發生在馬拉松賽道上的死亡依然是小機率事件,只是隨著馬拉松參與人數的增加和馬拉松賽事的熱門化被輿論追捧,馬拉松死亡成了熱搜。
就大眾馬拉松運動本身而言,漫長的賽程,多變的環境,是人類最艱苦的運動之一。大部分參與馬拉松跑者對其有敬畏之行,跑步小白或缺乏階段性鍛鍊者通常不會貿然參與半馬以上的馬拉松賽事。
馬拉松雖然是極限運動,但其95%以上的路程屬於有氧慢跑,對於有運動基礎的跑者,控制好配速和心率,安全完成半程或全程馬拉松的機率還是很高。
-
6 # 聼水一黃略
我本人也跑馬拉松,以我對跑馬拉松猝死的觀察…
猝死的年齡基本在23-38之間,這個年齡段還有一股衝勁。
有練過間歇跑,衝刺跑的人都知道,停下來時候,胸口,喉嚨有一口氣堵塞,如果不會調整呼吸就有可能會窒息,暈厥!
那些猝死的,往往在十公里,半程馬拉松,需要耐力,速度的比賽,
他們對馬拉松瞭解太少,一股勁的報名,在最後一兩公里,幾百米就開始衝刺,拍個好照片,導致那口氣緩不過來,又得不到及時,科學搶救而猝死,
再看看全程馬拉松,60.80.100公里的馬拉松,很少有人猝死,因為長距離的比賽跑步速度比較慢,跑不快就走,頂多是體力不支,也不至於猝死!
猝死,往往是衝刺後堵在胸口,喉嚨的那口氣!
而不是他們身體不好,而是太沖動了
-
7 # 跑步天涯
類似問題已經回答過很多個,剛剛發現還有這個漏網之魚,絕對不能讓它溜走!
再強調一遍:“馬拉松猝死事件頻發”,是關於馬拉松的最大謊言和謠言。
三張圖片足以證明這一點。
筆者已經將資料更新到今天,含今年1月香港馬拉松發生的同類事件。
從上圖可見,大中華區迄今發生過28起跑步相關猝死事件;其中3起是全程馬拉松,兩起是50公里以上越野賽,其餘都是半程及以下賽事。
扣除港臺4起,大陸自1981年開始舉辦城市馬拉松比賽(北京馬拉松),38年只發生24起,年均不到一起。
雖說近幾年數量似乎有所增加:中國大陸2014和2015年每年4起,2016和2017年每年5起,但這是在跑步比賽參加人數呈井噴式大爆發的背景下發生的,說明實際發生率不升反降。
證明就是第二張圖片:中國田協統計的跑步比賽參加人數:2016年280萬,2017年498萬,算算增長率是多少吧!
第三張圖片是中國每年的猝死人數:每年54.4萬,每天上千人。
以2014年底華人口13.6782億推算,每年死亡總人數多達57.2萬,平均每天1567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冠心病、慢性心血管病發病率的上升,中國心臟性猝死人數還將繼續增加)
結論:一邊是中國大陸開展馬拉松運動38年,總共發生24起猝死事件,一邊是全國每天都有1567人猝死,今後誰再說“馬拉松猝死事件頻發”,就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
8 # 今體育
在這個全民健身的時代,跑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愛好,其中馬拉松更是一項參與度極高的運動,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有許多城市舉辦馬拉松比賽。這本應該是一件鍛鍊身體,體現一個城市活力的事情,卻頻繁傳出跑者猝死的訊息。2004年至今,國內馬拉松共發生16起死亡時間,其中5起與運動型心臟驟停有關,4起發生在半程組裡,4起發生在臨近終點處,出事者中的3人都有長跑經驗。如何讓馬拉松悲劇不再發生,我們這些普通跑者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瞭解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運動,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病、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和其他不適合運動的疾病的患者都不適合參加馬拉松,在訓練和比賽前最好找專業醫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態進行測評,切不可貿然參加。
第二,比賽前要參加正規科學的訓練。馬拉松不是一項簡單的跑步運動,不是邁開步子使勁跑就能完成的事情。馬拉松是需要科學性的指導和系統性的訓練,對於40多公里的距離,有計劃的跑才能最大程度上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最後,在比賽時要學會自我保護。合理分配全程體力,切忌因興奮在出發和衝刺時過猛。比賽時多注意脈搏或心率,若異常變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現胸悶、心悸、頭腦發暈、出冷汗、虛汗時,這是心臟不適,應停止跑步。在馬拉松猝死個案中,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心臟病發死亡,但中暑、喝水過多導致血鈉過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所以一定要適量補水。
回覆列表
關於馬拉松猝死的這件事,我有一些我自己的看法,當然,不會像其他一些專業人事回答的那麼完美那麼多。
我覺得馬拉松猝死事件頻發有以下原因:
1、全國馬拉松數量增加
2016年中國在田協註冊的賽事好像已達306場,未註冊的無數。
2、馬拉松參與人數多
一場馬拉松動輒幾千人多輒上萬。與第1點相結合,一年參加馬拉松的就將近百萬人次,基數大,發生意外的可以性就大。
3、其他
再加上現在常見的一些
(1)日常鍛鍊不足
(2)亞健康狀態
(3)舟車勞頓/前日未休息好甚至通宵達旦
(4)食物過敏的運動性激發(大概這意思,之前看別人回答有說過,名詞我也沒去找)
(5)資訊傳播的面更廣更快更容易
總結:
人猝死的機率不變,但是馬拉松的場次和參與人數的增加,加上其他因素,使得馬拉松給人一種參加了就會出意外的活動。但是其實只是個機率的問題,參與人數多,發生意外的次數就多了。
當然,參加運動,還是要小心,以安全為重。要做好準備,已善自己的生活狀態,讓自己身心健康。開開心心馬拉松,健健康康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