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讀會
-
2 # 山野50
東漢時期自董卓傳權以來,很多諸侯起兵聲討董卓,佔據幾州幾郡者很多。當時較為有點名聲的有劉表、劉玲、張魯。從隆中對答來看,諸葛亮認為劉表雖然佔據荊州,可是劉表無能,這樣人不能投奔。劉玲佔據益州,土地肥沃,而劉表昏庸。張魯在漢中雖然國富民強,然而張魯不愛惜民眾,這二人也不能投。孫權勢力較大,佔據江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精明的孫權把江東所有的有才能的人都已利用,只求自保的孫權胸無大志,保護自已一方的安全已經有餘。如果投奔,埋沒了他的一身才華。何況他大哥諸葛瑾在東吳為官,東吳一擔戰敗哥倆都成了階下囚。所以東吳也不能投。當時勢力最大的曹操本人就是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人物,又有以郭嘉為首的智囊團幫他出謀劃策,更是如虎添翼。也就是說曹操不缺人才,如果投奔,自己不一定能得到重用。這樣一來,自己一身本事得不道施展,是人生最大的憾事。這是其一。其二曹操性格多疑,更可恥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道德的作風,引起了很多人不滿,又其是諸葛亮更是看不起曹操,幫了這樣的人勝了不足以炫耀,敗了更會讓天下人恥笑。
諸葛亮的人生觀並不是混口飯吃,也不是隨便糊弄一個官做,了此一生的人物。他的最大理想就是統一三國復興漢室。他的這種思想是從劉備死後看出來了。論理他已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丞相,完全可以好好的管理好蜀國。可是後主平庸無能他還是要北伐,這一點足以說明了。他既然要想實施他的理想目標,必須的尋找一位德高望重的明主來扶持。劉備是漢室血脈,有仁有義,打著劉家旗號,正好應合了一些反魏興漢的人心,果然隊伍很快發展起來了。所以儘管有很多比劉備有勢力的諸侯,諸葛亮都沒有投奔,單單投奔了勢力最弱的劉備,諸葛亮的才華也在劉備這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
3 # 巴山夜雨涮鍋
公元207年(東漢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歲,準備投奔諸侯建功立業,那時候割據天下的軍閥,數量比十餘年前大大減少,但還有幾個選擇。無非是曹操、劉表、劉璋、孫權、張魯、馬超、公孫康、劉備這幾個軍閥。
先看曹操,在我的另一篇帖子已經說了,曹操品行太霸氣了。欺負天子,殺戮大臣,到200年漢獻帝密下“衣帶詔”,曹操殺天子岳父董承和董貴妃,君臣關係徹底破滅。在當時的天下人看來,這就是欺君罔上,諸葛亮目睹了秩序破壞下的民生慘劇,他的志向是要恢復這個秩序。曹操這種“顛覆式的重建”,他是無法接受的。而且曹操太過殘忍,屠城殺降眼都不眨。諸葛亮是琅琊人,故鄉也曾被曹軍屠殺。所以,諸葛亮不會投奔曹操了。在諸葛亮看來,曹操的強勢是對秩序的破壞而非修復,曹操是需要擊敗的反派。
再說荊州老大劉表,當年也是一方英雄,佔據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南、湖北兩省和廣東、廣西、貴州、河南等省的一部分,戰亂較少,戶口充實。而且劉表還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姨父。諸葛亮如果想在劉表手下混個一官半職,可謂易如反掌。但劉表當時已經年老多病,進取心不足,只想守住荊州這一畝三分地。而劉表自己的家務事都扯不清楚。老大劉琦和老二劉琮爭鬥,劉琮得到繼母蔡夫人和舅舅蔡瑁的全力支援。劉表自個舉斷不明,劉琦、劉琮各有一幫勢力,荊州大權又掌握在蔡瑁等豪門手中。這樣一位暮氣沉沉的老牌軍閥,自己內部一團糟,諸葛亮要是到他手下,混口飯吃容易,要實現自己的大志基本是別想了。
第三個可選擇的,是江東孫權。孫權年輕,手下人才不少,尤其有周瑜、魯肅這樣銳意進取的文武雙全之士。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在孫權手下。據記載,張昭曾經向孫權推薦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他在孫權手下不能完全發揮出才幹。這個記載有些道理。孫權是少年英雄,血氣方剛,但對待部下的氣量還不夠大,後來連陸遜都給孫權逼死了。而孫吳政權的氣場也不夠正派,曾多次向曹操方面示好、稱臣。諸葛亮最終沒去東吳,是東吳的一個遺憾,對他自己倒挺幸運的。
益州(四川)的劉璋懦弱無能,連自個的手下都管不好,手下一幫人伸長脖子等著吃裡扒外換主子;涼州(甘肅)的馬超韓遂有勇無謀,殘暴短視;至於遼東的公孫氏,漢中的張魯,嶺南計程車燮等,更是成不了氣候。
這樣也就只剩下劉備了。劉備雖然兵微將寡,然而劉備才能出眾,文武雙全。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袁紹這種根本不算啥。後來曹劉翻臉,曹操又評價說,劉備水平和我差不多,就是智謀方面稍微遲鈍一點。
劉備的性格也是相當果決,敢作敢當,戎馬生涯半輩子,稱得上經驗豐富的老兵油子。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人格魅力。無論是有權有勢的軍政官員,普通士人,草莽豪傑,還是一般平民,劉備都能與他們坦然相交。前半生雖然經常被打得跟喪家之犬一樣,但走到哪裡都能得到很好的接待,鎮守哪裡也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這種能耐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的。
劉備能崛起成為一路諸侯,和皇室血統關係不大,靠的是他自個的非凡才乾和非凡毅力。相比霸氣蓋世而又率意而為的曹操,劉備才能略遜,卻更有親和力,尤其待下寬厚,基本不殺戮百姓,在士人中間也有更“仁義”的名聲。相比老邁的劉表或年輕的孫權,劉備表現的進取心和英雄氣場更強。至於其他歪瓜裂棗的軍閥,就更是無法與劉備相比。
而等到劉備得到司馬徽推薦後,竟然一連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這與其說是在長諸葛亮的身價,不如說是在讚美劉備的誠摯。47歲的“大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新野城主”,前往面見27歲的鄉下書生,居然一次二次沒見著,還能繼續前往。在庸人看來,劉備這是丟臉掉份,但在有識之士看來,大耳朵的三顧之行,展現的是過人的胸襟與氣魄。諸葛亮想必也正是從這三顧中看出了劉備的誠意和堅韌。與傳言相結合,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眼前這個臉上沒有鬍子的半老頭,是我真正值得輔佐的主人。
這一刻,君臣相遇,從此肝膽相照,共同創下了蜀漢的三分天下。
-
4 # 寂莫的農民
曹操有荀氏兄弟了,司馬懿等一流謀士了,孫權有周瑜張昭都是一流人才還是老臣,再加上他兄弟都在曹孫手下了,他去也沒有什麼好處跟龐統一樣不受重視,而劉備不一樣手下沒有謀臣。諸葛一去即拜軍師,可以大展才華。司馬懿雖有才華,他在曹操在世時不受重用受重用時在曹丕時。
-
5 # 大秦惠文王贏駟
突然之間感覺27歲隱居草廬的諸葛亮,像一個待嫁閨中的大姑娘,面對這麼多的準夫家該選誰呢?曹操老婆多,到那不能受待見,不能選;劉表歲數太大,劃叉;給孫權當媳婦,還是不能更好的發揮,罷了;西涼馬超,太偏遠了,受不了;嶺南士燮,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這仨貨早晚得被人滅了,沒前程;皇叔劉備,有志氣有實力,是潛力股,親自到草廬接自己三次,對自己也不錯,跟他日子錯不了,就選他了……
回覆列表
中國向來有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之說。可見工作選得好不好,對於男性朋友來講,這關係著以後是否能在事業上有所做為。
那按現在許多人的求職的目標來講,一般人都會想進入大集團大企業工作,認為這樣的大公司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所以諸葛亮加入到劉備隊伍,讓大家都想不通。
當然這個想法從某種角度來講是正確的,大公司制度完善流程體系建全,在裡面工作可以學習到十分前沿的管理理念以及建立個人良好的職業素養。這些對剛步入社會的學生來講是十分可貴的經驗。
但是,大公司意味著更大的競爭力,能不能從眾人才中脫穎而出,既是實力又是運氣的問題。還有,大公司特別是管理成熟的公司往往形成了自己管理體系,你要是在業界沒啥名氣,去大公司可能只能從一個普通的文職人員做起。而某個實習的員工,因為特別優秀很快成為老闆左膀右臂,這種事情多數只是發生在電視劇的喬段裡。
那我們看諸葛亮他處於一個什麼狀態?他是胸懷乾坤,但卻出身貧民,所以雖說有點少名氣,但還不成氣候。
那他這樣的狀態去投奔曹操或是孫權這些大集團,那必然不會受到重用,他也許只能成為眾多謀臣中的一員。那我們都知道有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那諸葛亮就算有再聰明的頭腦,再怎麼胸懷天下,那得不到重用最後也只能成為懷才不遇的憤情罷了。所以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大集團的原因了。
那還有呂布劉表劉璋這些不是那牛但也還行的集團呀,為啥諸葛亮不去呢?這就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了,他自然能分析得到,呂布劉表劉璋他們這些個小集團沒啥前途,自己要是去了,搞不好最後也是落得個敗家犬的地步。
那為什麼選劉備呢?
這個劉備一沒兵馬,二沒地盤,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他呢?
其實諸葛亮選劉備,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劉備。不是有三顧茅廬的典故嗎?劉備雖說沒啥實力,但他特別有眼力,很有管理能力,也很愛才。當他知道諸葛亮這個人十分有才華,正是自己創業所需的人才,他不遠千里跑去人家家裡,還連著去了三次才見到人。要說劉備雖然沒啥實力,但怎麼也是一個小老闆,能上門一次就算給面了,他還三次登門,這不僅僅只能用誠意來形容了,說是謙卑也不過份。
而一般有才的人都很驕傲,一個驕傲的人最容易被打動的就是,一個比自己位高權得的人願意哄著自己,向自己低頭。所以諸葛亮是被劉備這份謙卑給感動了,才加入了劉備公司。
其實現在我們看很多街上的情侶,很多都是美女配挫男,帥哥配恐龍的,其實也跟這是一個道理。
當然雖說諸葛亮是被劉備打動才加入其中,這也說明諸葛亮還是很有分析能力,有眼光的。
那從諸葛亮這個求職路程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如果你只一個小白,那麼進入大司鍛鍊鍛鍊是極好的。
而如果你已經十分有能力,那麼不妨去一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說不定哪天這個小企業就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像阿里巴巴,裡面的老總都是在馬雲創業初期就跟著他的了。
而對於老闆來講,應該多向劉備學習,放下身段,這樣還是可以吸引到很多有才華的人為你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