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48488031778

    “冶力關”的稱謂歷史,可追溯到公元400—432年前後(東晉南北朝時期)。距今約1560年前,這裡曾是吐谷渾(246-317 )之孫冶利部落的領地。冶利之兄冶延即位後,封其弟冶利為搏虜將軍,其帳下部落駐紮在白石山一帶遊牧狩獵,後逐漸定居於此。

    冶利部落最盛時有峽內上冶三部和峽外下冶四部,統稱冶力七部。轄地南至甘肅省臨潭縣羊沙鄉、卓尼縣恰蓋鄉,東至洮河沿岸,西至甘肅省合作市美仁、美武鄉,北至和政縣、康樂縣一帶。公元6-10世紀(隋唐)時,吐谷渾內附朝廷,部分屬民被遷往中原,部分退保白蘭(即青海樂都一帶)。 1368年(明洪武初年),沐英率部收復了洮州,隨即在河州、洮州、岷州等衛設立榷場,以茶易馬,此地隨之被開闢為茶馬交易的古道關隘,始稱為冶門峽,又在大嶺山、八角山一帶連設數道關卡,查驗過往茶行。 關街一帶漸被官軍和商戶開闢為集市,始有少量漢族定居,自稱為關裡。二者合一,冶力關之名逐漸形成。

    17世紀中(明末清初),冶利部落的領地逐漸被漢族屯軍和吐蕃部落從四周包圍蠶食,收縮至杓哇白石山腳一帶,時稱上冶三族。

    17世紀60年代(清康熙初年),卓尼楊土司收復北山諸部,杓哇三族九村寨盡數歸附楊土司,被劃分為上冶杓哇旗,正式成為卓尼楊土司的屬民。冶門峽外的下冶四部,從13-17世紀(元、明代)開始,分屬河州、洮州轄領,下冶的稱謂漸漸消失。

    1949年後,上冶自杓哇部落之下歸臨潭縣轄領,按歷史沿襲稱謂設立了冶力關區(即古冶力關之諧音)、冶力關鄉建置。冶門峽也漸被稱為冶木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切菜板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