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平氣和更快樂
-
2 # 梔子花玖零柒
我沒有經歷過。但我小姨是知識青年下鄉後回城的,我二姨是進工廠當工人留在了城裡。現都在70歲上下,有些感覺是不一樣的:
①小姨很能幹;二姨會說。
②小姨很實在,為人謹慎;二姨不怕事兒大,好佔好處。
④小姨的腿有下鄉種水稻留下的傷,常講下鄉出大力的事;二姨更會保養自己,打扮自己。
⑤小姨願吃的是大蔥蘸大醬,玉米餅子;二姨吃得更精細些。
⑥小姨中意什麼都能自己乾的"能人";二姨中意能平事兒的人。
青春期的生活環境定格了人的一生色調,我這樣認為。
-
3 # 蔣家元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毛主席對當時整個國家當時的形式的一種非常正確解決方式。確切的說當時國家工業發展趨勢慢,城市就業崗位少,而城市人口密集。讓一些城市有文化的青年到農村去鍛鍊,既可以解決城市就業難的問題。又可以幫助農村農業的發展,幫助農民青年提高文化知識。這是非常不錯的政策。
只是在一些地方農村基層幹部思想意識中被曲解了。他們認為是這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是實實在在的幫助農民搞生產的,甚至還有人讓這些知識青年做苦力活。這是一個嚴重缺乏遠見卓識的愚昧無知思想品德。
至於情感生活方面,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的事。因為那個年代城市農村的確是有很大的差異。畢竟這些城市青年他們的知識性比那個年代的農村青年要高得多。但是知識多並不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所以說出洋相的事在所難免。比如麥苗當韭菜這樣的事屢見不鮮。菸葉當白菜吃也不奇怪。
六七十年代的人在情感方面,無論是年長者,還是年輕者都相當是比較保守的,城市青年相當要比農村青年要開放一些,但也不是像今天這樣沒有刻度,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比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情但不放從。農村青年人也同樣如此。即便是男女之間的情感也是從地下開始慢慢的升至Sunny之下。更有甚者還在林陰小道上偷偷慢步多年才敢見光。我認為這樣的情感才是純潔的。堅固的。
知青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知青也為整個社會有所作為。知青不會忘記自己。歷史不會忘記知青。
-
4 # 劉承澤3
知青大部分人不安心紮根農村,不會在鄉下成家,年紀大了也熬著。農村青年到齡就結婚生子,他們土生土長,慾望少,安心農村。
回覆列表
他們的情感世界有什麼不同?農民一心一意務農,要生存下去;知青一個心思想回家,回到父母親身邊繼續讀書或當名工人。想想那些17歲左右的孩子蠻無助的,我們公社死了三個,兩位殉情而亡 。一個打鬥中被亂槍打死 。唉, 不堪回首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