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星出東方

    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擊鼓就是敲戰鼓;“鳴金”就是“鳴鉦”,並非“鳴鑼”《說文解字》“鉦,似鈴,柄中上下通”。《荀子 漢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擊鼓號令進攻,鳴金號令收兵。

    關於“擊鼓鳴金”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供大家參考:“黃帝在與蚩尤作戰時製造的是革鼓。他從東海流波山上獵獲了一種叫做‘夔’的動物,它的形狀像牛,全身青黑色,發出幽幽的光亮,頭上不長角,而且只有一隻腳。這種動物目光如電,叫聲如雷,十分威武雄壯。當時黃帝為它的叫聲所傾倒,就剝下它的皮製成八十面鼓,讓玄女娘孃親自擊鼓,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出五百里。這就是後世“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來歷。

    因為戰場上情況 複雜, 鳴金時金屬敲擊的聲音訊率比較能夠引起人的注意, 進而使鳴金成為了退兵的代名詞。 鳴金收兵這一詞語中的金並不是指黃金,而是指銅。上古時的金多指銅。如賈誼在 《過秦論》中說秦統一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 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 民。說的就是將天下的兵器都收到咸陽,並鑄成十二個銅人。因為春秋戰國的兵器是用銅做 的,不是用黃金做的,所以鳴金收兵就 說敲擊鉦、鐃一類的銅製樂器。 收兵的訊號不只是鳴金一種,而且鳴金通常是要配合旗、號來使用的,在戰場上基 層軍官透過多種訊號才能確認是否退兵的,比如白天配合狼煙、旗語等,而夜晚則可能透過 吊竿燈等訊號,而諸如鳴金、鳴鏑、響箭、號炮甚至喊話等手段由於適應性比較好而得到廣 泛使用。 退兵不一定都是突發情況,其實古代的一般戰鬥不一定都要分出勝負,中國古代的 戰爭規模都比較大,區域性戰鬥往往是一種試探,像長平之戰那樣的大型戰役過程中就進行了 大小不下幾十場交戰,雙方只是互相試探消耗而已。 中國古代交戰通常雙方將領都熟悉兵法,交戰之初一般都有後續準備,戰爭小說中 的後隊變前隊、前隊變後隊都是這樣措施,能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在我方退兵的時候出現以 外情況。所以,是否追擊是要經過慎重考慮的。 北魏時期,開始出現銅鑼,平圓如盤,敲擊起來聲音宏亮,聲音擴充套件很廣,在軍事 上就逐漸替代了銅鉦,所以鳴金收兵後來就逐漸變成了鳴鑼收兵。

  • 2 # 尚武菌

    我們在書上、電視上經常看到古代打仗有“鳴金收兵”的說法。中國古代有“五行”的觀點,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別對應“西東北南中”五個方位。金,就是指金屬。

    在“五行”中,金對應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徵著收斂。收斂,就意味著不再進攻,因此,古人用“鳴金”來表達停止進攻、戰鬥結束的訊號。

    “鳴金”的“金”,是一種銅製樂器,名叫“鉦( zheng)”,形狀像鍾,但是比鍾狹長,上方有柄,可以懸掛。古代戰爭中,一旦敲鉦,就意味著戰鬥結束,雙方各自撤退。從戰場實際來看,古人“擊鼓進軍,鳴金收兵”蘊含著定的科學原理:鼓用皮革製成,敲擊時聲音渾厚,震撼人心,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鉦的聲音清脆,穿透力強,傳播距離遠,便於士兵清楚聽見撤退訊號。

    到了北魏時期,人們發現:銅鑼的形狀平圓如盤,敲擊時聲音響亮,比鉦的穿透力還強,就逐漸用鑼代替鉦,“鳴金收兵”也就漸漸演變成了“鳴鑼收兵”。 進入近現代之後,無論是擊鼓還是鳴金,都已經無法適應大規模戰爭的需要。進攻撤退的訊號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如吹響軍號、發射變光彈等等。當代的高科技戰爭,戰爭訊號甚至可以是電子命令。

    唯一不變的是:戰爭訊號是對軍隊的統一排程,軍令如山,軍隊必須做到令行禁止,否則便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服:哈霍蘭公主難度在哪裡?為啥說她是TAQ第一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