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維觀時空
-
2 # 手機使用者無格無律
咳咳,這個俺真答不了,因為,俺知識的匱乏及生活的無奈~沒有時間去光顧過任何書市的,於是,俺就沒讀過北極君的詩,剛才百度了一下,看了看一些朋友的答案,才知道確實有這樣一個寫詩好美的詩人的。等有時間,一定會去讀他的詩讀他的人讀他的人生的。望諒。
-
3 # 蜀山狂客
讀罷這兩首詩,會讓人面對秋天、秋景與秋色,在心中頓生感慨,惆悵傷懷不已,此時正值萬物凋零、氣節蕭煞的秋季,讓我們就來品味和分享一下北極君這兩首感人肺俯、催人淚下的詩歌,感受一下詩人北極君借秋抒懷、觸景生情、寓情於景,寫盡秋嘯之時在詩人心中的那份黯然神傷和無可奈何的詩情與喟嘆,以及詩句中的婉轉含蓄的象徵意義,還有柔美冷豔的詩味和抽象意蘊的詩趣吧:
( 一 )
秋的輕翼
我在秋天裡喝醉
每一棵樹的葉子
都成了我的眼淚
風把我最後一絲溫暖吹毀
葉子一片一片的飄飛
再多再多的眼淚
也無法將你包圍
我有多少淚水
可以隨意輕揮
揺曳著 飄零著
在秋風中枯萎
我只能輕輕流淚
輕輕跌飛
( 二 )
讓愛習慣這種心碎
我懷裡的秋天
我懷裡的秋天
青雁向南
白雲向北
落葉敲痛雁的背
落什削碎雲的淚
我離別的情人
往事在東
時光在西
誰會在故事裡停留
誰會在未來相守
自古詩人皆悲秋,我想冬日嚴寒冷峻的氣勢不知比秋天強了多少倍,那詩人為什麼不悲冬而非要悲秋不可呢?為什麼“秋”偏偏又與“悲情”相關聯呢?肯定是由原因和來頭的。當代大學問家錢鍾書先生在巜管錐篇》中列舉了許多詩人賦秋的例子,解釋了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認為“節物本’好’而人自’惆悵’,風景因心境而改觀耳。”又說“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腸無悶,高秋來氣,氣遽敗興喪氣哉!”並進而言之,“以人當秋,則感其事更深,亦人當其事,而悲秋逾甚。”錢先生主要是從主觀意識方面來闡釋的,說得是乎很在理。而趙敏俐的文章巜秋與中國文學的相思懷歸母題》,則表現出另一種觀念。這是相對客觀和比較新穎的一種觀念和見解。
趙敏俐認為“中國文學的悲秋作品,並不僅僅是一種生命意識的自然感應,而始終比較明顯地和相思與懷歸母題有著不解之緣。悲秋是源於相思懷歸這一母題的,而相思懷歸又是源於早期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秋景秋事秋情,都為一“氣”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為氣也。”秋氣乃陰盛衰殺之氣,人感秋氣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義上的天人感應,主要是透過物質性的“氣”的作用來達到的。
正如巜呂氏春秋》所云:“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鼓宮則宮動,鼓角則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溼;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觀自然之秋與主觀人心之悲,其實也是一種“固類相召,氣同則會,聲比則應”的關係,從歷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時代與個人經歷的統一,但它根本上還是人的自然性與物件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說,往往就是一個處於秋季的獨特主體與處於秋季的諸多自然存在之間的感應,即天人合一。
針對古人“為何悲秋”,現在有許多專家學者一直在努力不懈地探討和研究著這個課題,並各抒已見,眾說紛紜,一時難有定論。近日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有位部落格網友寫的一篇探討這方面的文章,寫得很精到,可以用來解讀古人為何悲秋,特別是古今詩人悲秋的命題,在此我們不妨來閱讀和欣賞分享一下:
人既有其悲,就可以詠其悲。因為歷史的盛衰興亡不斷迴圈,所以自然就會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節之一,亡是歷史迴圈的基本階段之一,三者在功能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傷情、訴情,融情於歷史的興亡和自然的春秋,在於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秋與人生、歷史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運與自然、歷史和社會交織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態中以秋為悲的思維定勢,不僅以建功立業為實現生命價值、追求生命永恆的重要內容,而且還包含著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憂時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暫的生命覺醒,“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生命價值追求中的苦悶,也包括生命憂患與社會憂患的多個層面。“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悲已,直以憂國故。”(陸遊《悲秋》)。
悲秋情結是古代先民悲秋集體無意識積澱的結果。夏商周之際,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以農業為主的人們,由於生力極為低下,勞動產品剩餘並不多,而少數奴隸主統治者卻極為暴虐、貪婪,致使人民生活極為困苦。在嚴酷的剝削下,人民紛紛反抗,要“誓將去汝,適彼樂土。”但終究力量單薄,大批人被抓獲問罪,遭殺戳之禍,而處死犯人的時間就是秋天。
巜周禮.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罰的司寇稱為“秋官”,可見其一斑。秋天成了統治者大發淫威殺人的季節,怎不陰風慘慘,令廣大勞動人民哀傷不已。再加上當時各個部族,小國為爭地奪人,統治者經常發動殘酷戰爭,互相掠殺,無數人戰死疆場,家園毀壞,流離失所,廣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戰爭也總是要在秋天來進行。所謂“沙場秋點兵。”《禮記.月令》上記載:“孟秋之月,用始行戳。”在“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臣以迎秋於西郊……乃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徵不義…”秋天,人們置身戰爭的血醒、恐懼與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傷,悲悲切切。而且,古時繁重的傜役,也是春秋兩季開始徵發的,而以秋天為主。
巜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倉。”秋天適宜徵發人們去作各種徭伇。統治者稱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還,秋行春返”,但這只不過是騙人的言語。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秋天期滿之時,並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不回,不見人面。而新徵徭伇的秋天又開始了。
於是,秋天又成了思念、昐歸、生離死別之日,思念之切,死別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結在秋天。一秋一秋的只是無望的思念、無盡的等待,總之,中國傳統文人的悲秋情結,是先民集體無意識的結果,富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倫理價值觀念,從而對中國文人生命意識的影響十分深刻。
-
4 # 逆天詩者蔣漢陽
談到詩歌,我自然激情如火,北秋君為什麼對秋天如此敏感呢?首先,我做為要全力逆天改命的詩者,要讚美秋,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詩人對秋敏感,以至於寄託了太多情,如果讓我選,我選《秋的輕翼》,這首詩沒有強說新愁,但卻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擬人手法。我回答此問題前,也是看了前面答題者列舉的作品,對現代詩我不是特別懂行,正因為我看到太多人對現代詩不理解,所以我才如此地逆天改命地寫詩挑戰北大,我個人認為現代詩歌要改革,尤其是媒體要提倡現代詩的作者,如何走近老百姓……
回覆列表
北極秋寫了若干秋天的小詩,比較悲情的應是【今日立秋】恰好也是秋的季節!
《我懷裡的秋天》
——北極君
我懷裡的秋天
青雁向南
白雲向北
落葉敲痛雁的背
落葉削碎雲的淚
我離別的情人
往事在東
時光在西
誰會在故事裡停留
誰會在未來裡相守
這首也不錯一一
《最後的童話》
我是一片
剛剛失去希望的樹葉
飄飄落落想實現
最後一個心願
就是躺在你經過的路上
任你的腳步踏踐
在這堅硬的城市裡
再給你最後一絲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