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秩和律師147753

    筋、骨、血、肉、力是非常重要的書法理論,後來成了書法藝術評論的專用術語。所謂骨力之說,起源衛夫人。《筆陣圖》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古今多有書家談論骨力,所言者皆讓人感到似是而非,無從判斷。

    以愚人所見,骨力之說,皆指人之形貌。人死則骨力之說亡矣,人活則骨力之說存焉。由此可見,骨力之說,與啟功的精氣神之說,與于右任的死活之說,皆為一路。

    死則無精氣神,死則骨力皆亡。古人說,枯樹掛死蛇,就是反面說法。

    精氣神說的是形態以上的精神狀態,一個人說他有精氣神,說明他在外表背後神態風韻。一個人外表也是看不到骨頭的,那麼你怎麼知道他有骨頭。因為他能立,無骨蛆類,他是站不起來的。所以說,骨是保持外形的中堅力量。聯想到字,支撐一個字的主筆便是骨。落實到主筆,使之保持完美形態的內在力量就是骨。我們都知道,人有太多的骨頭,但說的人有骨頭,說的是脊樑骨和腿骨。他是讓人挺拔秀美的關鍵。

    人有骨,說的是脊樑直。字有骨說的是主畫有力。筆畫有力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中鋒行筆。中鋒行筆,才能力透紙背。力透紙被,才算骨力健壯。反過來說,只有發力才能力透紙被。我們說你釘一個釘子,只有垂直作用,才可以對吧。寫字也是如此,筆桿不直,你力量不可能與紙面產生最大應力。因此,想力透紙背,就需要中鋒行筆。因此說,骨就是寫字的發力。因此說,看你書法是否入門,首先看你行筆是否能發力。

    筋是什麼?筋是特殊的肌肉。筋是幹什麼的?筋是控制骨頭的肌肉。因此說,連線筆畫之力,就是筋。沒有筋,則肢體不能自由活動。沒有筋,則人體不能生橫力。沒有筋,則筆畫不能縱橫任意變換。

    筋的作用是動作舒展優美,胖子的舞姿也可能優美。原因不是其肉好,而是其筋骨優美。筋好導致發力優美。筋就是行筆的轉換之力,轉換之力就是技巧之力。

    肉附於筋骨上,是保護筋骨的。實際上,就算再瘦的人,他身上也是有肉的。我們看到的,基本是肉的輪廓。

    因此說,書法的肉,是輔助中鋒發力的。一個人,站到哪。除了骨頭挺立,還有筋的較勁,還有渾身肌肉,都是用力的。因為,沒有筋,骨頭不能自立。有了筋也不行,還需要全身的肉予以輔助。否則必然哆哆嗦嗦,摔個跟頭。寫字也是如此,必然遇到向下發力和橫向運動之間的矛盾。筆走則卸去向下發力,因此行筆如行走,力量須交替。交替過程中,必然萬豪齊發。萬豪齊發,就是渾身用力,渾身用力,則調動全身肌肉。所以說,肉就是筆豪,用豪多則肥,則肉多。用豪少則瘦,則肉少。我們用筆,都用豪,而骨在豪中。我看人,也是看肉,因為骨在肉中。

    血為肉供應營養,就像水墨為鋒豪供應黑白。營養決定人的健康,水墨決定書的好壞。

    古人云:中鋒取骨,側鋒取妍,此意也。

    以此文,向讀者拜年。

  • 2 # 神韻軒書法

    書法理論的筋指字的血脈,骨指字的力感,血指墨韻,肉指字的肥瘦。

    字肥的,豐腴雄強,要如綿裹針,肥而有骨。如顏真卿楷書。字瘦的要細筋入骨,瘦硬通神,如褚遂良楷書。不肥不瘦的如王羲之行書,清剛雅正,有中庸之美。

    字無論肥瘦或適中的不肥不瘦,都貴有力,有一種力度美。

    蘇軾《論書》中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書也。″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此帖點畫生動靈巧,沉勁入骨,骨肉相稱,中鋒運筆,有力、有勢、有節奏。俊逸瀟灑,以韻勝。

    當年書法家張錫庚說:"王珣的《伯遠帖》宗二王而啟示後人:既是一種純真的晉韻,特別是它的線條鬆散而突出東晉士大夫風度韻致和瀟灑出塵的氣息,又用筆隨意而精到,情緒平和而淡遠,間架動盪且飄然,瑰麗多姿,文采風流。″

    (下圖為王珣所書《伯遠帖》,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3 # 98明明德

    每一個漢字,都有生命。漢字的生命形態是模仿人的生命形態而得的。人有筋骨氣血肉,人有精氣神,這些東西,被引進到書法理論裡,並且能在書法作品裡體現出來,是評價一幅作品質量的基本依據。

    筋骨血肉之說,在書法理論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最初提出這一說法者,是晉代王右軍的老師衛夫人。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勝,無筋無力者病”。

    衛夫人這段話,實際上是在強呼叫筆之法,善於用筆者,字的點畫線條形態就有筋有骨,骨肉比例恰到好處,既不顯肥,亦不顯瘦,如一個俊美的女郎,身材健美,修短合度,“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不善於用筆用墨者,提按頓挫、乾溼濃淡、側鋒中鋒等技巧,不知如何掌握,“筋、力、骨、肉、氣、血”等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無從談起了。

    善於用筆用墨者,提按頓挫、中鋒側鋒、行筆速度恰到好處,筆下的點畫線條之筋骨血肉就會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字的神采氣韻也就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

  • 4 # 江書伍

    書法理解這四個字,做到是難上加難,一字寫出來好看,有筆力,有筆峰,霸氣,就行了。仔細理解四個字,看是什麼體才行,五大書法各有不同的美,各有不同的寫法。

  • 5 # 麓風軒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師衛夫人最先提出來的書法理論,後來成了書法藝術評論的專用術語,這四個字不僅僅指書寫技巧,更是從人的生命形態上去論述書法,強調書法不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東晉衛夫人《筆陣圖》中說: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段書法理論的主旨是說鑑賞書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單一的“外形”,認為善於運用筆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於運用筆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書,多肉而少骨的叫墨豬。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沒力沒筋的字不行。

    衛夫人論書法,她認為書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態的反照,它源於書的心靈世界與主觀精神。衛夫人評價書法的標準,認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為這樣的字才足夠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僅是位開明君主,也是一位書法家。他也曾在《論書》中非常強調“骨力”的作用,他說:我臨摹古人的書法,不著意去學帖上的字型形勢,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綜上所述:

    從以上來看,古人對於“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論述,尤其重視“骨力”的意義,認為骨力是本,形勢依附於骨力,書法有骨力才有精神。這種論斷對我們學習書法值得借鑑。

    (附圖:唐太宗李世民行書《晉祠之銘並序》區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支委班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