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之家

    映象管電視的顯像原理

    一提到映象管電視,可能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出“笨重”、“古董”、“靜電”這樣的詞彙,事實上,映象管電視並不像我們印象中那樣古老,遙想十年以前(就是首款iPhone釋出的那一年),映象管電視的保有率還十分可觀,時至今日,這種電視也沒有完全退出市場。

    要說映象管電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什麼,那恐怕非“大”字不可了。這裡的大並不是指它的螢幕大(當然了,大屏的映象管電視也非常常見),而是指它的體積很大,這種電視的背後永遠都鼓著一個“大大的包”,這個“包”裡裝的到底是什麼啊?

    要解釋映象管電視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大這個問題,還要從它裡面映象管的結構講起。

    答主畫了一張草圖,大概描述了映象管的結構:

    它的核心元器件已經在圖中標示出來了,分別是陰極、聚焦線圈、偏轉線圈真空管和熒光粉。

    當電訊號輸入到電視的映象管中時,它會由映象管一端(就是比較尖的那端)的陰極(電子槍的一部分)轉換為電子束,並傳輸到聚焦線圈,聚焦線圈則對電子束有聚集作用,如果此時這束電子束直接投射到熒光屏上,那你將在電視螢幕的中心看到一個圓圓的白點,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要讓電視螢幕顯示正常的畫面,我們還需要一個叫做“偏轉線圈”的元器件,它的作用是透過磁場將那束圓圓細細的電子束變成一條一條的,這一條條的電子束會在電視的熒光屏上做掃描,負責水平掃描的那組線圈被稱作“行偏轉線圈”,負責垂直掃描的那組線圈被稱作“場偏轉線圈”,在行偏轉線圈的場偏轉線圈的共同作用下,那束圓圓細細的電子束就會變成一個矩形光柵。

    什麼是掃描呢?這是電視機重新整理畫面的一種方式,答主這裡又畫了一個示意圖,感受一下:

    電視螢幕上的畫面,實際上是由一條又一條的掃描線構成的,中國的電視制式是PAL-D,這種制式下,每幅影象的掃描線數量為625條。

    影象的掃描展現又分為逐行掃描和隔行掃描兩種,所謂的逐行掃描,指的是一次掃描即覆蓋所有的行數,而隔行掃描則是先掃描偶數行,緊接著再掃描奇數行,從而形成一整幅影象,由於掃描的速度很快,所以人眼幾乎感受不到掃描的過程。這兩種掃描方式各有優點,又各有弊端,逐行掃描的優點是閃爍較輕,缺點則是對訊號頻寬的要求較高,隔行掃描的優點是節省頻寬,缺點則是閃爍相對比較明顯。

    中國的PAL-D電視制式採用的是隔行掃描,中國的市電頻率是50Hz,故每秒可以掃描50場,而又由於是隔行掃描,掃描兩次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所以此時的幀率就是25幀/秒,這也是中國電視訊號的標準幀率。

    我們再將目光移回經由電子槍發射出的電子束上來。上文我們已經說到,電子束經過偏轉線圈的處理,已經變成了一條又一條的,那這一條又一條的電子束打到玻璃上,怎麼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影象了呢?

    這些電子束打在透明的玻璃上肯定是無法顯像的,知道映象管電視的螢幕為什麼叫“熒光屏”嗎?因為這個螢幕上被塗上了一層熒光粉。

    熒光粉是由特殊的化學物質組成的,當電子束打到這層熒光粉上時,它們就會發出各種不同的光,電視畫面就這樣形成了。

    映象管電視有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之分,黑白電視的電子槍相對比較簡單,熒光粉也只能對影象的亮度部分進行還原,而彩色電視的電子槍就比較複雜了,它裡面射出的電子束可以包含色彩資訊,它的熒光粉可發出的光的顏色則有藍白、灰白和黃白等幾種。

    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電視,看時間長了,摸一摸它的螢幕,可以感到靜電,知道映象管的顯像原理之後,終於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這塊螢幕一直在接受電子束的轟擊,產生靜電再正常不過了。

    TFT的顯像原理

    TFT,全稱為“Thin Film Transistor”,翻譯成中文就是“薄膜電晶體”,是LCD的一種。要理解TFT的顯像原理,我們要從它的結構說起,答主這裡畫了一張簡單的TFT面板結構示意圖:

    可以看到,一塊TFT螢幕的組成元素大概是這麼幾樣:背光板、偏光片、薄膜晶體板、彩色濾光片和透明基板。

    背光板的作用是發出白色的光,這些光經過偏光片的散射後,將來到由薄膜晶體板和彩色率偏光片夾著的液晶面前。

    液晶是一種可以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性質的物體,它的分子結構就像一個又一個的火柴棒,當這些“火柴棒”的擺放方式發生變化,透過液晶的光線的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樣說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答主又畫了張圖:

    可以看到,當液晶的兩端不施加電壓時,它們的分子是與光線傳播的方向垂直排列的,這樣,光線就無法穿透液晶層,而當液晶的兩端施加電壓時,它們的分子是與方向傳播的方向水平排列的,這樣,光線就可以穿透液晶層,如下圖所示:

    在一塊液晶螢幕中,液晶分子與光線傳播方向間的夾角不同,透光的光的量不同,最終傳到我們眼睛裡的光線的明暗就不同。

    如果把液晶分子比喻成百葉窗的葉片,那麼液晶層下方的薄膜晶體板則是每個百葉窗葉片的開關。光線透過液晶層的多少,全由薄膜晶體板來控制。

    當光線透過液晶層後,畫面的明暗已經成型,不過我們還需要給它加點色彩,這時,我們在前面給它攔一個彩色濾光片,當帶有明暗資訊的畫面透過這些彩色濾光片,我們就可以得到有色彩的畫面了。

    經由彩色濾光片傳出的光會再次經過偏光片的散射,最後,帶有明暗資訊和色彩資訊的經過散射的光傳到我們的眼睛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有明暗、有顏色的電視畫面了。

    OLED的顯像原理

    和TFT-LCD這種自帶光源的顯示技術不同,OLED的每個顯示單元可以自行發光,因此,在顯示黑色時,它的畫素點是完全關閉的,可以黑得更加深邃:

    由於它的發光原理和結構特徵和LCD不同,光線無需透過偏光板進行散射,因此相比於LCD,它可視角度更好。

    答主畫了一張簡單的OLED面板結構示意圖,如下:

    可以看到,OLED的組成元素大概有陰極、電子注入/傳輸層、有機發光層、空穴注入/傳輸層、陽極和透明基板。

    有機發光層是一層具有半導體特性的透明薄膜,當電子經由陰極走向陽極時,正極空穴會與陰極電荷在發光層中結合,產生不同顏色和不同亮度的光。這些光透過透明基板,傳到我們的眼睛裡,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電視畫面。

    由於藍色畫素相對於紅色和綠色畫素壽命較短,因此,OLED螢幕的次畫素排量方式和LCD略有不同。

    這裡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次畫素,一個完整的畫素,應該可以顯示出所有不同的色彩,而要顯示出各式各樣的色彩,就需要紅、綠、藍這三種色光進行不同劑量的配比,包含紅、綠、藍這三個顯示單元的畫素,我們稱之為單畫素,而組成單畫素的紅、綠、藍三個色光單元,我們稱其為次畫素。

    LCD的次畫素排列方式是標準的RGB排列,就像下圖這樣:

    而OLED是畫素自發光,相比於紅色和綠色,藍色次畫素的壽命較短,因此,OLED需要將藍色次畫素的數量儘可能的減少,同時增大藍色次畫素的面積,為了平衡色光,紅色次畫素的數量也隨之減少,由此,便形成了這種單畫素間共享藍色次畫素的RGB-Pentile的次畫素排列方式:

    這種次畫素的排列方式,有著顯示不夠細膩和色彩不夠準確的缺點,當然了,為了優秀的畫面對比度和廣闊的可視角度,這種小缺點也是可以接受的,何況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進,OLED偏色的顯示粗糙的問題已經基本上被攻克了。

    遙想當年,那些又薄又大的電視動輒上萬,而如今,我們只需花個千把塊錢就能買到入門級的液晶電視了,不得不感嘆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 2 # 築夢文化

    映象管暫且不談,已經淘汰了,也很難見到了,我們之談液晶顯示器。

    夜景顯示器的基本原理就像百葉窗,都開啟白,都關上,黑,開啟一半黑。 顯示器後面有個電路板,電路板控制每一根百葉窗的葉片,甚至可以控制一根葉片每一小段的開合,這樣就能顯示所有圖案了。

    只是這時是黑白的。要想彩色的。很簡單,在玻璃上貼上紅藍綠的小格子半透明貼,然後在分別控制每個格子前面的百葉窗就搞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諾恩紙尿褲吸水性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