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涵恆影視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賞析】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之上,向來人跡罕到,作者偶遊於此,竟有了新的發現和感受。詩中寫四月間山下(即所謂“人間”)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剛剛盛開,幾乎相差一個節氣,觀察是非常細緻的。但詩人所要說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種現象嗎?如果允許大膽推測的話,這山下山上,正暗示著世間和出世間,否則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詩人的感慨,應該蘊含著他對於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觸。《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應與這篇詩對讀:“餘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鬱、安定梁必復、范陽張特、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建、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文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這對了解白居易作詩時的心境是很有幫助的。

  • 2 # 青山煙雨客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農曆四月初九,詩人白居易偕友人遊廬山。“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在大林寺,適逢滿山“桃花競相開放,爭妍鬥豔;山溪旁的春草破土而出,綠中帶黃,一如“嚴寒乍去,春光初至”,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對此,他深感驚訝。因為,從季節上來看,當時的“時令已交孟夏”,在山下的平川地帶早已是“百花凋零,綠肥紅瘦”時節。驚訝之餘,詩人揮毫寫下了《遊大林寺》一首。詩曰: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處覓,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對大林寺桃花遲開一事十分驚訝。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為什麼比山下平川地帶開得晚?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山地氣候”的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溫是隨著高度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的。一般說,高度每上升100米,氣溫就會下降0.6℃左右。大林寺海拔高度約1200多米,4—5月份山地氣溫隨高度的變化小一些,但一般也要比九江低5℃左右,加之廬山地處長江與鄱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更降低了山上的氣溫,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

    其實,氣溫的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的地方也不例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中國境內的一段山地為例。位於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的農作物;由此往上,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腰地帶,氣溫下降,雨水減少,這裡就只能種植喜涼作物,如青棵、小麥一類的作物了。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出幾枝雪蓮以外,別的植物就難以生存了。

    由此可見,在山地地區,植被的垂直分佈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氣溫、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反映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非常懶的人合租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