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蘇就是茄子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倘若再具體一點,大約在揚州以南至寧波一帶,人們習慣上將茄子稱為“落蘇”。在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公元803年~公元863年)所作《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九“草篇”中載:“今呼伽(本編注:伽同茄),未知所自。成式因就節下食伽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雲,一名落蘇,事具《拾遺本草》。”按此溯源,在唐朝開元年間寧波籍大醫學家陳藏器(約687~757年)所撰的《拾遺本草》曰:“茄子也,一名落蘇,一名崑崙瓜。”
“落蘇”在夏秋兩季供應不斷,極受川沙本地百姓所喜食並摸索出多種烹製方式,如炒“落蘇”、燜“落蘇”、蒸“落蘇”、捏“落蘇”等,各具風味。舊時,在川沙民間還有將農曆七月三十日、也就是傳說中的地藏王菩薩的生日作為“落蘇節”,製作“落蘇燈”的風俗。
那麼,為什麼會將茄子俗稱為“落蘇”呢?答案多種多樣、五花八門。
相對靠譜的源於無名氏所編古籍《五代貽子錄》上的說法:(茄子)“蓋以其味如酪酥也。”酪酥【lào sū】,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類似於乳酪那樣的東東。而煮熟酥爛的茄子以吃口而言確實與乳酪相近。酪酥,按其讀音與本地話“落蘇”十分接近,故被認為,“落蘇”極有可能系由酪酥以訛傳訛、約定俗成而來。
落蘇就是茄子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倘若再具體一點,大約在揚州以南至寧波一帶,人們習慣上將茄子稱為“落蘇”。在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公元803年~公元863年)所作《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九“草篇”中載:“今呼伽(本編注:伽同茄),未知所自。成式因就節下食伽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雲,一名落蘇,事具《拾遺本草》。”按此溯源,在唐朝開元年間寧波籍大醫學家陳藏器(約687~757年)所撰的《拾遺本草》曰:“茄子也,一名落蘇,一名崑崙瓜。”
“落蘇”在夏秋兩季供應不斷,極受川沙本地百姓所喜食並摸索出多種烹製方式,如炒“落蘇”、燜“落蘇”、蒸“落蘇”、捏“落蘇”等,各具風味。舊時,在川沙民間還有將農曆七月三十日、也就是傳說中的地藏王菩薩的生日作為“落蘇節”,製作“落蘇燈”的風俗。
那麼,為什麼會將茄子俗稱為“落蘇”呢?答案多種多樣、五花八門。
相對靠譜的源於無名氏所編古籍《五代貽子錄》上的說法:(茄子)“蓋以其味如酪酥也。”酪酥【lào sū】,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類似於乳酪那樣的東東。而煮熟酥爛的茄子以吃口而言確實與乳酪相近。酪酥,按其讀音與本地話“落蘇”十分接近,故被認為,“落蘇”極有可能系由酪酥以訛傳訛、約定俗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