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地處陝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緣,北靠旬邑,南連三原,東臨富平,西接淳化,是關中通向陝北的天然門戶,素有“北山鎖鑰”、“關輔襟喉”之美譽。置縣歷史2170多年,這裡古屬京畿之地,文化積澱深厚,有300多位名揚中外的歷史名人。
一聖四傑分別是:醫藥學家孫思邈、書法家柳公權、史學家令狐德棻、哲學家傅玄、山水畫派領袖范寬。
孫思邈(541—682),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人。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少年時就博涉諸子百家,被稱為“聖童”,青年時衝破世俗,不入仕途,立志學醫。 孫思邈,隋唐時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代表作是《急備千金要方》(30卷)及《千金翼方》(30卷),其內容之豐富,規模之宏大,集前代古醫論、醫術之大成,且不拘泥於古訓而又有非凡的醫藥學創新成就,是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醫藥百科全書。孫思邈是以為偉大的、具有世界影響的醫藥學家。歷代帝王御封褒揚,封為“真人”,廣大人民群眾尊奉他為“藥王”(藥王山即因此得名)、“醫聖”。 藥王山朝山廟會歷千年而不衰,正如田漢詩句“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藥王廟遍及全國各地,影響遠至港、澳。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耀州區關莊鎮柳家塬村)人。新、舊兩唐書均有其傳記。自幼聰敏好學,十二歲就能寫詩作賦。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考中進士第一名(狀元)。柳公權多才多藝,通群經、解音律,特別擅長書法。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皇帝身邊從事書寫工作。他生性耿直,不畏權貴,直言敢諫。唐穆宗一次問柳公權,如何用筆才能把字寫好,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唐穆宗聽後肅然改容,“知其筆諫也”。 柳公權一生“志耽書學”,廣泛學習、博採前代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悟出新意,最終自成一家,創造了“渾厚中見鋒利,嚴謹中見開闊”的“柳體”書法藝術,成為一代宗師,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貢獻。與顏真卿並稱為“顏筋柳骨”,是“顏柳歐趙”之一。柳公權一生最擅長和寫得最多的是楷書。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等。
范寬是宋代華原(今耀州區)人。歷史資料記載他名中正,字中立,因其“性寬厚,有大度。故時人目之為范寬。”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北宋前期,北宋天聖五年(1027)前後去世,大約活了七十多歲。 范寬一生好飲酒,信奉道教,舉止疏放,不受拘束,沒有作過官,往來於長安、開封、洛陽之間,是個平民畫家。初學荊浩,李成,但不久就感到不滿足,認為“與其師人,不若師之造化”,於是把家搬到終南山中居住,終日與山岩林木為伴。一生勤奮習畫,勇於創新,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畫風,被稱為“華原氣格”,用筆雄強蒼勁,出色地刻劃出山石的走向、轉折和正側,且墨色濃厚沉鬱,使其作品氣勢與秀潤兼備。范寬的作品在北宋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擅長描繪北方巨山大川,是當時北派山水畫的領軍人物,與南派董源、李成齊名。范寬的存世作品極少,流傳至今的僅有《雪景寒林圖》、《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三幅,都是氣勢奪人的山水畫作。其中《雪景寒林圖》為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傅玄(217-278),西晉北地泥陽(今耀州區關莊鎮傅家塬村)人。幼年好學,善詩文,工篆隸,精音律,學問淵博,名重於時。 他的經濟政治思想頗具樸素的唯物史觀。經濟上,他重視發展農業,主張“役賦有常”,讓農民“休養生息”,倡導“積儉致用”,反對“極靡縱慾”。政治上,他主張“禮法並舉”,“德威兼用”。對於人才的選拔,他提倡“審得其人”,發現人才,用人之長。 傅玄面對坎坷人生,仰高山飛天之志不移,拼搏進取之心益堅。他為官清廉,無慾積儉。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政治經濟制度和除弊興利的主張,都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傅玄一生筆耕不輟,有大量詩、文著作傳世。有《傅子》、《傅玄集》,俱佚。明人輯有《傅鶉觚集》存世。其中數篇為當代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必讀篇目。他不僅是中國古代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哲學家,而且在中國文學史和魏晉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華原(今耀州區)人,唐初著名史學家,博涉文史,早知名。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唐代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成就輝煌的時代,二十四史中就有八部成書於唐代,佔總數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有令狐德棻參與策劃和編撰,在唐代又是他最早提倡修史,重視收集圖書,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對史學貢獻巨大。
耀州地處陝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緣,北靠旬邑,南連三原,東臨富平,西接淳化,是關中通向陝北的天然門戶,素有“北山鎖鑰”、“關輔襟喉”之美譽。置縣歷史2170多年,這裡古屬京畿之地,文化積澱深厚,有300多位名揚中外的歷史名人。
一聖四傑分別是:醫藥學家孫思邈、書法家柳公權、史學家令狐德棻、哲學家傅玄、山水畫派領袖范寬。
孫思邈(541—682),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人。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少年時就博涉諸子百家,被稱為“聖童”,青年時衝破世俗,不入仕途,立志學醫。 孫思邈,隋唐時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代表作是《急備千金要方》(30卷)及《千金翼方》(30卷),其內容之豐富,規模之宏大,集前代古醫論、醫術之大成,且不拘泥於古訓而又有非凡的醫藥學創新成就,是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醫藥百科全書。孫思邈是以為偉大的、具有世界影響的醫藥學家。歷代帝王御封褒揚,封為“真人”,廣大人民群眾尊奉他為“藥王”(藥王山即因此得名)、“醫聖”。 藥王山朝山廟會歷千年而不衰,正如田漢詩句“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藥王廟遍及全國各地,影響遠至港、澳。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耀州區關莊鎮柳家塬村)人。新、舊兩唐書均有其傳記。自幼聰敏好學,十二歲就能寫詩作賦。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考中進士第一名(狀元)。柳公權多才多藝,通群經、解音律,特別擅長書法。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皇帝身邊從事書寫工作。他生性耿直,不畏權貴,直言敢諫。唐穆宗一次問柳公權,如何用筆才能把字寫好,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唐穆宗聽後肅然改容,“知其筆諫也”。 柳公權一生“志耽書學”,廣泛學習、博採前代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悟出新意,最終自成一家,創造了“渾厚中見鋒利,嚴謹中見開闊”的“柳體”書法藝術,成為一代宗師,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貢獻。與顏真卿並稱為“顏筋柳骨”,是“顏柳歐趙”之一。柳公權一生最擅長和寫得最多的是楷書。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等。
范寬是宋代華原(今耀州區)人。歷史資料記載他名中正,字中立,因其“性寬厚,有大度。故時人目之為范寬。”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北宋前期,北宋天聖五年(1027)前後去世,大約活了七十多歲。 范寬一生好飲酒,信奉道教,舉止疏放,不受拘束,沒有作過官,往來於長安、開封、洛陽之間,是個平民畫家。初學荊浩,李成,但不久就感到不滿足,認為“與其師人,不若師之造化”,於是把家搬到終南山中居住,終日與山岩林木為伴。一生勤奮習畫,勇於創新,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畫風,被稱為“華原氣格”,用筆雄強蒼勁,出色地刻劃出山石的走向、轉折和正側,且墨色濃厚沉鬱,使其作品氣勢與秀潤兼備。范寬的作品在北宋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擅長描繪北方巨山大川,是當時北派山水畫的領軍人物,與南派董源、李成齊名。范寬的存世作品極少,流傳至今的僅有《雪景寒林圖》、《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三幅,都是氣勢奪人的山水畫作。其中《雪景寒林圖》為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傅玄(217-278),西晉北地泥陽(今耀州區關莊鎮傅家塬村)人。幼年好學,善詩文,工篆隸,精音律,學問淵博,名重於時。 他的經濟政治思想頗具樸素的唯物史觀。經濟上,他重視發展農業,主張“役賦有常”,讓農民“休養生息”,倡導“積儉致用”,反對“極靡縱慾”。政治上,他主張“禮法並舉”,“德威兼用”。對於人才的選拔,他提倡“審得其人”,發現人才,用人之長。 傅玄面對坎坷人生,仰高山飛天之志不移,拼搏進取之心益堅。他為官清廉,無慾積儉。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政治經濟制度和除弊興利的主張,都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傅玄一生筆耕不輟,有大量詩、文著作傳世。有《傅子》、《傅玄集》,俱佚。明人輯有《傅鶉觚集》存世。其中數篇為當代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必讀篇目。他不僅是中國古代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哲學家,而且在中國文學史和魏晉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華原(今耀州區)人,唐初著名史學家,博涉文史,早知名。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唐代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成就輝煌的時代,二十四史中就有八部成書於唐代,佔總數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有令狐德棻參與策劃和編撰,在唐代又是他最早提倡修史,重視收集圖書,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對史學貢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