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突然間的自我

    第一種解讀方式就是為了隱世,這樣的人在心境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二種解讀方式可以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來說。儒家思想代表著積極入世,就像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而道家追求的是無為,換句話說是更注重休養生息。

    而不思進取反而簡單的多,它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人沒有進取心。

  • 2 # 江江漢

    與世無爭是誠實善良的體現,也就長期思想修為一定積澱,具有獨到的胸懷和智慧,寬人律己,忍讓為本,從不計效是非得失,沒有嫉妒心,坦誠對人,處世和睦,態度謙恭誠懇,熱愛生活,務實工作,不說空話假話,同時熱愛社會,熱愛公益公德,務實精神,真性難得。不思進取與與世無爭戴然不同,是變性變態的行為,悲觀厭世,對人生的理解沒有足夠認識,這種低落的情緒和現象,不但對個人,對家庭傷害,而且對別人,對社會造成傷害,這種思想的存在,純粹是社會,是家庭的拖累和負擔。

  • 3 # 鄉村青山

    與世無爭,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意思是:我認為這件事不會出現什麼後果,也就不必要和他人產生爭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以及哲學思想的完善,與人無爭,變成了與世無爭,就是說對於世間的名和利,不要過分地追求,這裡麵包含的範圍更廣更深了。我覺得“與世無爭”這句成語無論放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有它深刻的意義。

    尤其是古代一些先賢志士,在名和利方面,自覺地推崇著“與世無爭”的做人規範,因此也得以在功成名就之後,保全了自己。如輔佐越王勾踐復興越國的范蠡,深知在建立功業之後,“爭名爭利”的害處,於是放棄越王的封賞,歸隱江湖,得以善終,同是謀臣,文種之禍教人深醒。再如漢朝開國功臣韓信,雖被封王,但卻招來殺身之禍,同是功臣的張良,功成身退,拋棄了名利,隱居秦嶺支脈——紫柏山,晚年得以保全。後世許多有見地的文人謀士也宣揚了這一思想。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戒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意思是在名利面前,要做到與世無爭,才能志趣高遠。岳飛的名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都講到輕“名利”。

    再談論一下“與世無爭”的現實意義,我曾經在思考,為什麼南韓,日本那麼發達的國家裡,自殺率還那樣高?後來明白了,這裡面至少有一項:就是人的慾望不能滿足幸福感的需要而造成。那麼做為發展中的中國來說,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浮澡的社會里,慾望在不斷膨漲,幸福感不強的環境裡,應當讓我們的心靈歇一下,淨化一下。引釋家大安法師言:“不要由於成功就欣喜若狂,不會由於失敗就要去跳樓嘛,這個東西你要放下,你的心態不要去急躁。有一種出世間的心,但是世間的事業你照樣去做,做的事情跟大家表面上一樣,但你存的心跟大家不一樣。要同流——一定要同流,你不能脫離世間,但一定不能合汙。”

    是的,每個人的幸福觀是不一樣的,但幸福的感覺是一樣的。這裡就談到一個“不思進取”的問題,其實有段時間,作為70後的我來說,曾面對失業,收入低的壓力,也曾壓抑,情緒低落,有點無所事事,不思進取,但一想到,禍福相倚,順其自然的道理,心裡豁然明白,其實這都是我們與周圍環境無限制的比較而陡增的煩惱。

    說了這麼多,個人認為,在慾望名利面前,"與世無爭"與己有利;工作、事業方面,不思進取是脫離社會,遠離幸福,應摒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風雲裡的劍中邪神火麟劍究竟是怎樣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