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豆豆在豆豆
-
2 # 怡心的海shu
從心理學的行為主義學派來解釋,上癮其實是某個行為被不斷強化的過程。
舉個例子,打遊戲。大家可能不知道,遊戲裡到底有些什麼東西讓玩家徹夜不寐地想要去玩,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吸引玩家呢?最顯而易見的,是一個吸引人而又在玩家能力範圍內可實現的目標,比如到達到某某條件就有某某獎勵,或者到某某等級就能獲得某個很牛的技能等,並且,這個目標在玩家熟練程度增加的過程中也在逐步提高,以保持在一個難度適中(有些許挑戰性)且玩家又能達到的範圍內。每達成一個目標都形成一種強化作用,不斷構建玩家玩遊戲的內部動力系統。
其次,遊戲裡時時刻刻的“獎勵”深化遊戲的吸引力:例如,遊戲裡每攻擊一個物件,就會有傷害的數值顯示,而這個數值是緊跟著玩家的動作後呈現的,因而其強化效果非常好(獎勵越及時,其強化作用越好)。儘管這些傷害數值的強化作用很小,但其高效並且頻繁出現,累積起來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
3 # 胡說區塊鏈
幼兒期的定義是指3~6、7歲的兒童時期。相當於幼兒園教育階段!
幼兒的心理發展主要是為了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學習進行必要的心理準備而不是知識儲備。
幼兒期的主要活動是“遊戲”,此期間的遊戲屬性未得到滿足,必然導致未來的代償,導致青春期造成遊戲“網癮”。
記住,幼兒不是學習知識的階段,是遊戲的階段,滿足幼兒期的遊戲需求是此階段的重要任務。
現在幼兒教育的主要弊病:
第一、學習文字
文字具有抽象屬性,而幼兒的抽象思維幾乎沒有任何發展跡象;
讓孩子學習文字,猶如讓初中生學習哲學一樣困難,最基本的思維力度都沒有!
當然適當的象形漢字的教學是可以的。
第二、學習數字
文字,尤其是漢字,還保留了象形的屬性!
學習數學,簡直就是對孩子思維萌芽的扼殺;
幼兒的思維模式主要是具體的形象思維,也就是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
邏輯思維才剛剛開始萌芽,所以學習數學這種抽象性的事物,是完全違反自然規律的。
第三、學習英語
英語可以學習,但僅僅侷限於發音,不要接觸文字性的單詞,不切合實際。
依據幼兒的主要心理特點,我們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遊戲”,不然你就準備將來為孩子戒除“網癮”而不懈奮鬥吧!
幼兒期培養的主要手段應該是:
第一、遊戲式繪畫,培養孩子的顏色認知能力、形象思維;
第二、遊戲式動作,培養孩子的言語能力、表演能力、動手能力;
第三、組合性遊戲,積木、家庭組合遊戲、親子游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合作能力、信任關係。
回覆列表
看是什麼上癮啊,食物可以上癮,習慣行為可以上癮,喜好也可以上癮,上癮的原因各不相同,只能說上癮的感覺是酸甜相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