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爺不加群

    孔子不是自己一步步走上聖壇的,他死後留下的論語還是弟子整合文章,孔子是被歷代的統治者擺放在聖壇上特意倡導人民崇拜,孔子實際上是教育家,但是統治者在他的論述中發現了御民的理念,故而捧起來供奉

  • 2 # 洪良

    簡單地說,這個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尊崇打下了第一步的基礎。孔子死後,弟子們一起為他守墓三年,並回憶他的教導,結成了《論語》這部書的初型。孔子的影響力,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最早擴散去的。也正是他的弟子們,最早稱他為聖人,比如弟子子貢就評價老師“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也。”

    孔子逝世,魯哀公在誄辭中尊稱孔子為“尼父”,為其離去深感內疚。而“尼父”也成為孔子死後獲得的首個官方敬稱。

    而100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秦代“焚書坑儒”,孔子的評價在官方那裡跌到低谷。漢初推行黃老之學。而很多人都知道,到了漢武帝那裡,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孔子儒學思想第一次成為官方認定的指導思想。

    司馬遷的《史記》,則為孔子地位的奠定做了重要思想鼓吹。《史記》中有200多處提及孔子,引用孔子言論近100處,還將他一介布衣與王侯將相置於同等地位,作《孔子世家》。孔子“至聖”稱號便來自《孔子世家》中“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的評價。

    同一時期在民間,甚至對孔子進行了神化。比如有人說,孔子並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於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

    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也對孔子崇敬有加,比如北魏孝文帝定孔子諡號“文聖尼父”、隋文帝追其為“先師尼父”、唐高祖定“先師”、唐太宗先定“先聖”又改為“宣父”、唐高宗尊為“太師”、唐玄宗追諡其為“文宣王”。等等。

    到了宋代,儒學思想再次被官方指定為指導思想。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去國子監主持盛大的祭孔儀式。宋真宗趙恆親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

    同一時期的西夏人甚至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

    到了元代,對孔子的封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而到了明代,明世宗朱厚熜覺得孔子稱王有點不倫不類,改稱孔子為“至聖先師”。雖然不稱王了,但孔子在聖壇上的地位仍牢不可破。

    到了清代,清代順治二年,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康熙親自為孔廟寫下“萬世師表”的匾額,雍正帝頒詔“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為王爵”。

    魯迅說:“孔夫子到死了以後……種種的權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這個過程大致就是如此。

  • 3 # 手機使用者楊春明1

    孔系儒家思想,統一了家族家庭孝悌尊卑,與國家官方帝王官府的壓制服從道義利益的衝突的歸一標準,有鐵律的作用。

  • 4 # 國學新知堂

    封建制國家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需要統一人們的言行和思想,卻又不冒犯統治階層的權威。孔夫子的學問恰恰契合了這一需要,孔為聖是統治者封的,為什麼老子不封、墨子不封,不是不對、不是不好、而是於統治階層無利用價值。所以,當今社會千萬不要迷信孔子迷信儒學,返回孔子是開歷史的倒車。

  • 5 # 劉中元字立虎

    統治無非是追循人心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階層皆明,可如何得民心又穩政權就不容易,爭霸時代儒家自無顯其用,但歷史和平求治時期為多,儒家學說不說完善,但確實可行!要知道百家爭鳴時代雖精采,開放,但背後代價有多少人述說?僅春秋三百年間,有記載主要戰爭就有五百餘次!有想過民心所屬嗎?縱觀百家,目不識丁者都會認同儒家學說吧!而這也正是非爭霸時期統治者需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腦》晴知結局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