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文坊
-
2 # 財仔19
古漢語包括書面語言和口語。
書面語也就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八股文"。滿篇的“之、乎、者、也",因為整天用書面語言多了,古人的口語也常常帶有“之、乎、者、也",和現代人的口語肯定不一樣。
中國新文化的旗手魯迅用白化文創作文學作品之後,華人費棄了文言文,書面作品都改用了白話文,所以說魯迅是中國新文化的先驅,一點也不為過。
現在哪個人說話帶個“之、乎、者、也”,人們都說他在賣弄,這也是時代的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現在網路詞語每天都有很多湧現出來,令人目不暇接,古漢語若干年後就變得和天書差不了多少,只能有極少部分研究者,來研究它了。
-
3 # 阿培讀寫
我試著儘量不學術專業化地說說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們的承認語言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這從我們身邊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熱詞”,有的留下,有的消亡,就可以感受到。
古漢語為什麼會變成如今的樣子,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人口遷徙,導致的語言流變。底層的如老百姓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遷徙,高層的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變換,必定帶來語言(包括方言和官話)的變化。
二是外來文化對漢語的影響,比如少數民族和西方語言的融入。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如日本從唐時期傳過去的文字與文化對日本語言的發展。
三是經濟活動日益頻繁,文明在向前發展,必定要有能更適合表達的語言與之相匹配。
再綜合起來看,漢語的發展是這樣的:公元三世紀以前(即東晉以前)為上古期,先秦時期古人們使用的語言如《詩經》就是上古漢語;公元四世紀到晚唐為中古期;從五代以後到十九世紀是近代漢語。宋代的理學語錄、元曲、明清小說都可以算入近代漢語;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登上大雅之堂。從漢語的文學體裁變化也可以看出它們的一脈相承:詩經,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路下來,一直走到今天。
我們的漢語還會繼續向前發展……
-
4 # 嘉安裔
這就像是漢字的簡化一樣,字型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導致現在的簡體字跟甲骨文有些著天壤之別。漢語也是如此,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簡化,具體體現就是音節越來越少,從最多的九個音節簡化到三四個音節。
如今在南方部分地區,由於交通不便,文化交流落後,需要仍然比較原始,雖然南方方言與古代中原官話有不少區別,南方各方言間也互不相通,但仍然保留了較多的古語的痕跡
回覆列表
首先很有必要說一下的是,古漢語發音和現在確實有著很大不同之處,但要注意不是完全不同。
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其中的“斜”原來讀如“霞”,如果,按照現在的讀音就不押韻了。
再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其中的“回”原讀為“懷”,按照現代讀音也是不太押韻的。
像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古詩詞”,一般都是唐宋以後的,年代比較近,讀音相差不太多,感覺不很明顯。但先秦的,如詩經、楚辭,差別更大一些。
即便是到了現代人寫近體詩所遵循的《平水韻》中,“東”和“冬”也不是一個韻部。“東”,古人讀作“dūng”。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