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結緣閣
-
2 # 江左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樣算作一個獨立的國家,用這種現代詞語去形容古代的政權性質讓得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不過根據問題君的描述,可以看出問題君對獨立的國家這個詞語的理解是能夠實行權利自治,不受其它勢力左右的政權。如果從問題君的角度出發遼東公孫氏沒有疑問屬於一個獨立的國家。
其次,根據《三國志》中《魏書.公孫度傳》中對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祖孫三人的記載,作者君並沒有發現他們有稱帝的事蹟,接受曹魏政權和孫吳政權的封爵倒是被多次記載。也就是說公孫一家在稱帝的魏吳兩國面前行的是君臣之禮,而不是象徵對等的敵國之禮。而且公孫氏的事蹟被記載在《魏書》中的傳類裡面,也代表著從史學的角度遼東公孫根本不算一個獨立的國家,他的性質和其它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的諸侯沒有任何區別,與活的久不久也沒有關係。
總之,問題君的這個問題爭的就是一個名分,其實對一千多年前的公孫一家來說他可以稱帝,只是他覺得當諸侯得到的利益更大罷了。
-
3 # 遼瀋晚報
這個問題吧,魏蜀吳三國後來都稱帝了,而公孫一族到了第三代最後垂死掙扎的時候才稱了個王。另外所謂“燕國”地盤也實在不是那麼廣袤,而且疏離於傳統的“中原中心論”之外,就更不能算為第四國了,也就是個地方割據勢力。
要說自立之心,早在公孫度的時候是有這個苗頭的,《三國志·卷八·魏書》中就有記載: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當時是公元200年,公孫度剛成為遼東太守不久,封他官的董卓正面臨關東諸勢力的討伐。
仗著自己山高皇帝遠的,曹操封他一個“永寧鄉侯”,公孫度完全不屑一顧,“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公孫度在遼東一手遮天這16年,正是中原諸方勢力火拼正烈的時候,他甚至趁著山東半島被青州黃巾軍禍害個稀碎,渡海攻取東萊諸縣(山東登州半島),並任命了營州刺史。所圖應該是不小,不過他也就止步於自封“遼東侯”了。就連自稱大成皇帝的袁術都不算是一國之尊,遼東一個侯爺割據之地自然也不會被算為一國了。而且,在那個年代,遼東在中原眼中就是蠻夷地區,哪怕勢力再大“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雄張海東,威服外夷”也不會將其納入到中原爭霸的勢力之中的。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因為看了袁家兄弟有功才被曹操封為襄平侯。因為不再主動介入中原征戰,所以慢慢的東北亞陸地上較為繁榮的地帶都成了公孫氏的勢力範圍。
後來第三代的公孫淵上位,他的“燕王”之位還是東吳的孫權這位皇帝給封的。但是他蛇鼠兩端的,曹魏不幹了,237年,曹魏通知公孫淵進京任職,公孫淵一看這是要對自己下手了,乾脆就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238年,公孫一族被司馬懿領兵所滅,存世50年的公孫政權也煙消雲散了。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提起三國時代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時代,嚴格意義上我們對三國時代的熟悉有一半可能是來自《三國演義》,實際上《三國演義》是從三國之前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寫起:先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崛起了董卓、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劉表、劉璋、張魯、孫堅等各路群雄,經過不斷的合縱連橫和相互兼併最終曹魏、蜀漢和東吳三方勢力崛起,而其他各路群雄基本灰飛煙滅。
不過也有一個崛起於群雄並起時代的割據政權存活了下來,成為和魏、蜀、吳並存的一方割據政權,這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遼東公孫家建立的燕國,這個政權的開創者名叫公孫度。公孫度 (150年-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
公孫度少年時隨父遷居玄菟郡。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的兒子公孫豹年方十八,但卻早折了。公孫度少時也叫公孫豹,又與公孫琙的兒子年齡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很喜愛他,送他去學習,併為他娶了妻。建寧二年(169年)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與東郡謝弼、東海陳敦一起被舉薦擔任尚書郎(後漢書為郎中),後又升任為冀州刺史,但因謠言,旋即被罷免。初平元年(190年)因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
儘管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但因為出身卑微一直不被當地的世家大族看重。在公孫度升任遼東太守之前襄平縣令公孫昭曾刻意打壓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將其貶為伍長。公孫度一上任就將公孫昭抓了起來,在襄平市中將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只因在平時的來往上對公孫度沒有恩惠,就都被他找藉口殺了,被他如此誅滅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這是施威於內。對外他則雄張海東、威服外夷:扶餘國王尉仇臺更是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而公孫度也因為扶余在當時強盛的高句麗和鮮卑之間,將自己的宗族之女(《隋書》記載為公孫度之女)嫁給了尉仇臺。在公孫度擴張海東期間高句麗王伯固畏懼公孫度的威名,在公孫度討伐富山賊時亦派遣大加(大加為高句麗官名)優居、主簿然人等相助。之後公孫度更是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 當時中原大亂,中原人士多避難於遼東,其中亦有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至此公孫度正式成為一方割據勢力,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趁著中原戰亂的良機,他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病逝,子公孫康繼承其位。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定帶方郡。至此遼東公孫家成為東北亞區域霸主——分佈在今天中國東北、北韓半島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扶余、高句麗、烏桓等政權莫不臣服於公孫家。然而就在公孫家勢力日漸強盛之時中原大地正在進行著一場影響天下格局命運的戰爭——官渡之戰,戰爭的結果是曹操戰勝袁紹並迅速消滅了北中國各路割據勢力,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兄弟前去投奔公孫康。公孫康自然清楚以遼東的實力絕不足以抗衡北中國的霸主曹操,於是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人頭送給曹操,而曹操忙於準備南下的戰爭也就同意讓公孫家在臣服自己的前提下保持半獨立性。
公孫康死後因其二子幼弱而由弟弟公孫恭即位,此時稱霸中原的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取代漢室而稱帝,公孫恭被新興的曹魏政權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成年後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此時曹魏皇帝已換成魏明帝曹睿,曹睿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由於三國時代曹魏的主要精力用於和蜀漢、東吳的戰爭,實在無暇顧及遼東公孫家,所以只好一直對其採取懷柔政策,正是這一政策使公孫家事實上成為一方割據政權。然而公孫淵心中始終有一個心結無法放下:儘管曹魏對自己優待有加,但那是因為有蜀、吳在南方作為牽制,如果有朝一日曹魏蕩平蜀、吳呢?公孫淵思前想後想出一個對策——遠交近攻:公元233年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援,沒有被孫權採納。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魏明帝於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
事實上公孫淵這招可謂糟糕透頂——私通東吳在先,儘管魏明帝為集中精力應對蜀、吳,不願在東北再樹大敵而加封公孫淵,但不可能不對公孫淵心生疑慮。而東吳方面被公孫淵如此戲弄,自然也對其恨之入骨,如果將來曹魏討伐公孫淵東吳自然不會再為公孫家出兵牽制曹魏。儘管魏明帝曹睿表面上加封公孫淵,然而與此同時他還加封了高句麗東川王和邪馬臺女王卑彌呼,與此同時曹魏也在積極和烏桓、扶余改善關係,一張針對遼東公孫家的外交包圍網正在形成。公孫淵卻狂妄地以為:曹魏對自己的加封表明曹魏不敢動自己於是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定百官,遣使持符節,至此公孫家正式建國稱王,成為獨立於魏、蜀、吳三國之外的第四國。這一行動迅速使新生的燕國面對曹魏和高句麗的東西夾擊,公孫淵為應對這一窘境選擇授予鮮卑單于印綬,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魏明帝召回太尉司馬懿,令其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六月部隊到達遼東。公孫淵派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共一萬多人駐守遼隧,在周圍挖壕溝二十多里。司馬懿的軍隊到了遼隧,公孫淵命令卑衍挑戰。司馬懿派胡遵與之對陣,卑衍大敗。司馬懿命令軍士們突破卑衍的圍塹,引兵向東南進發,然後突然調頭東北,直趨襄平。卑衍等惟恐襄平沒有守軍,連夜趕往襄平增援。行軍至首陽山,公孫淵又下令與司馬懿決戰,這次卑衍又大敗。司馬懿於是領兵直奔遼隧城下,挖好了壕溝。正巧當時連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遼水暴漲,司馬懿的運輸船可以從遼口直駛到遼隧城下。雨一停,司馬懿立即在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用弩弓直向城中發射。公孫淵又怕又急。城中糧食吃盡,開始人吃人,死者不計其數。楊祚等投降。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顆長約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襄平城的東南面。沒多久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面窮追不捨,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遼隧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
事實上在三國時代除了遼東公孫政權之外,在當時的嶺南地區也存在一個類似政權: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士燮割據嶺南及越南北部地區四十年,被越南陳朝追贈為善感嘉應靈武大王,後來越南人多稱他為士王。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積極配合孫權的收編行動,因此被被孫權封為左將軍。士燮之子士徽在襲爵後背叛吳國而自立,最終為吳國攻滅。嚴格意義上如果非要把遼東公孫和嶺南士氏兩個政權作為獨立於魏、蜀、吳之外的獨立國家也未嘗不可,只是這兩家均未像魏、蜀、吳一樣稱帝,而只是稱王且存在時間較短,後來分別併入魏國和吳國,所以後世史書就沒對其過多記載了。
回覆列表
能算也不能算,之前有人問過為什麼歷史上就只有一個三國時代,實際上歷史上有過多次三國鼎足的局勢,只是真正去細究時又往往不止三國博弈。
倘若把公孫氏算作一國,那麼交趾士燮也應算一國,統一鮮橙卑的科比能也算一國。士燮雖然沒稱過王,但統治越南、兩廣四十年,後來越南人多稱他為士王,地位並不亞於趙陀。儘管歷史上都稱趙陀一家為南越王,不過考古發現他的後代有皇帝的印章,就是說他們一邊奉西漢為正統,一邊在地方稱帝。
公孫度很早就籌劃稱王,可是否能得到當代人和現代人的認可就是一回事。名義上,公孫度一直是東漢的官員,後成為曹魏的官員,實際獨立時間相當的短。士燮一族亦然如此,他們對東漢、孫吳都是尊奉的態度。
若以諸侯而論,他們當然能算國。若非劉邦說過:“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又經過劉啟、劉徹父子消滅同姓諸侯。那麼袁紹、劉表、劉焉等政權與彭越、英布、章邯、張耳何異?跟羅貫中的取材原型張士誠、陳友諒又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