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雅國風
-
2 # 喵小羅老師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幼兒老師,關於孩子犯錯了該怎樣懲罰才是科學,適當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1.有錯必罰
幼兒犯錯後,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必須要接受懲罰,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因為家長心情好隨意取消對幼兒的懲罰,就會削弱既定規矩對幼兒的威懾力,長此以往,幼兒對家長設立的規矩就會置若罔聞。
2.懲罰前先警告
有時幼兒並不知道自己犯了錯,家長要及時終止幼兒的行為,告訴他這麼做是不對的,並進行溫馨提醒,給幼兒改正錯誤的機會。如果幼兒對提醒不聞不問,依然再犯,再實施懲罰。
3.明確起止時間
懲罰幼兒時,家長應告訴他懲罰從什麼時間開始,到什麼時間或者什麼程度結束,以及懲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在約定的懲罰時間結束時,一定要及時、明確地告知幼兒懲罰結束了,避免幼兒一直處於膽戰心驚、惶惶不安的狀態。
3.就事論事不牽連
家長訓誡孩子時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忌翻陳年舊賬。有些家長在批評幼兒時喜歡東拉西扯、橫牽豎連,將幼兒從前犯過的種種錯誤一一道來,卻忽視了本次談話的主題。家長說的問題太多,幼兒抓不住重點,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4.及時懲罰不拖延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就應該立即實施相應的懲罰,懲罰得越早,達到的教育效果越好。如果當時的情境不允許家長立即做出反應,事後要儘早創造條件,讓幼兒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和他一起回顧、總結當時的錯誤言行,幫助他反思、改正。
5.葉子分割線
幼兒在家犯錯的時候家長通常都會先對其進行口頭教育,但是因為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還不完善,自我約束能力也較弱,有時會出現反覆犯同一個錯誤的現象。此時,口頭教育的方法就不那麼奏效了,就需要教師對幼兒實施一些具有“行動力”的懲罰手段。
6.計時隔離
在家裡開闢一個專門的區域,當幼兒犯錯後請他坐在那裡,安靜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種懲罰方式是為了讓幼兒能夠脫離家庭集體的情境,意識到自己與家人們的差別,從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7.禁止權力
幼兒在遊戲活動過程中與同伴發生衝突,或者家長一再強調規矩要求,但幼兒仍不能很好的遵守時,家長可以要求幼兒暫時退出這個遊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禁止幼兒參與遊戲後,家長要引導他想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誤、應該怎樣改正,比如向被傷害的同伴誠摯地道歉,在旁邊當個小小監督員看誰不遵守遊戲規則等。當幼兒為自己的錯誤接受了懲罰後,家長應讓他重新返回遊戲。
8.將功贖罪
當幼兒犯錯後,讓他做出相應的行為來彌補,比如打翻了牛奶可以讓幼兒自己去拿抹布收拾乾淨,撕壞了圖書可以讓幼兒自己用膠布粘好等。
這種懲罰方式更適合“無心之失”,“贖罪”的過程還能讓幼兒學會更多技能,可謂一舉兩得。家長要仔細觀察、分辨幼兒的行為,防止有的幼兒因為好奇想嘗試而故意去犯錯。
懲罰要尊重孩子。懲罰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家長並不能為了懲罰而懲罰。在懲罰中,要有限度,對事不對人,切忌否定甚至侮辱孩子人格的程度。
要理解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對於平時就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家長應多一點耐心,仔細觀察這類孩子的特點,觀察他們“調皮搗蛋”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而不是一味的懲罰。
-
3 # homework
總體來說孩子犯錯後,以說教為主,很少打罵吼。不能否認,我確實打過吼過孩子,但是我從來不使用帶侮辱性的語言暴力,我一直堅信語言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最大。三歲的時候孩子躺在地上撒潑打滾要冰淇凌,被我打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犯過此類毛病,那之後就很少打了。因為再也沒有犯過只得捱打的錯誤。
記得有一次幼兒園老師給我反映孩子在上課期間和同學交頭接耳,大聲說話。回家後我罰她面壁半小時,完了再給講道理,從此再也沒有犯過。
最近一段時間在家裡,可能是散漫了一點,學習方面有些三心二意,每天給安排的學習任務都心不在焉的樣子,道理講過、吼過,但是沒什麼效果,我想可能是疲了,偶爾也打過兩下,可是下不了手,輕輕的打兩下也不管用。最後我想了個辦法,如果不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當天的看動畫片時間就取消。沒想到這招目前管用,事實上我給安排的學習任務並不重,最多兩個小時就能搞定。完事兒之後就能玩了,時間都是孩子自己的,我再也不干涉。我把看動畫片的時間取消,可能打到了她的關切點,才讓她能認真的完成任務。
養兒育女是個漫長的過程,不溺愛,不掌控,有鼓勵也有懲罰,養出好兒女。
-
4 # 家是一塊田
懲罰不是目的,並不是說打了罵了叫懲罰,這樣事情就有所改變了,不是的,絕對不是這樣的,
孩子犯了錯,首先給他講明錯在哪裡?問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不是故意的,下次告訴他注意事項,
如果是故意的,那麼肯定有一定的情緒原因,找找問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疏通孩子的心理。
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
5 # 媽咪樂享邦
孩子犯錯是難免的,是非常正常的。
犯錯通常都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犯錯都會受批評,受懲罰,所以犯錯總讓人感覺不舒服,沒有人喜歡犯錯的感覺。所以,很多時候很多孩子會用撒謊來逃避犯錯。
那麼,孩子犯錯,我們應該正確認識。
我們要把孩子的犯錯當做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
所以,我們不要片面覺得犯錯一定是不好的。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你犯這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讓孩子坦然面對犯錯。有時成人為了自己的面子 ,孩子犯錯就大呼小叫,而自己犯錯了卻隻字不提,其實孩子心裡都明白,久而久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越來越不信服成人。
當孩子犯錯時,一是理解孩子,關注他的心情。二是幫助孩子找到錯誤原因,讓孩子明白下次要怎樣做?總結經驗,還有就是讓孩子思考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要怎麼辦?
總這要給孩子正面的引導,積極幫助。
責罵和嘮叨都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
6 # 格格巫育兒
導讀:男孩子相對女孩子來說都要調皮一些,這讓很多男孩的家長犯愁了,很多時候孩子調皮,家長提醒,勸說,講道理,甚至是打罵都無濟於事,孩子還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一次閒聊中,當幼兒園老師的小芳給我們講述了一些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方式,尤其是對待那些調皮搗蛋的男生的做法。
用“後果體驗法”讓最調皮搗蛋的男孩子聽話四歲的男孩子有了獨立的意識,行為有時候也開始叛逆了,時不時的調皮搗蛋“刷下存在感",讓老師更加的注意他。小芳老師說其實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小孩,就是這樣幾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有時候會影響到整個班級,這是老師們最頭疼的問題。小芳老師有一次班級上午加餐,喝的是牛奶,班上那幾個調皮的小男孩不好好喝牛奶,時不時的把牛奶弄灑在桌子上,有的還往杯子裡面吐口水,這時候生活老師把桌子擦乾淨,口頭提醒了他們不要這樣做,但是仍舊有幾個小孩不聽老師的話,繼續“挑戰老師的底線,”還在那裡吐牛奶。這時候生活老師沒有再說什麼,只是把他們的牛奶杯直接拿到了他們夠不到的地方,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喝牛奶,而他們幾個只能看著人家喝牛奶。生活老師說我沒有訓斥孩子,也沒有打罵孩子,只是讓他們看到不遵守規則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你不遵守規則,就會受到懲罰,這種不好的行為受到懲罰帶來的後果。有了這次的教訓後,孩子們知道了老師的規則,積木課結束後,那幾個“調皮的孩子”不想幫助老師和其他同學一起收拾積木,小芳老師說她沒有訓罵孩子,只是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和同學們一起收拾積木,那麼下一次取消他們上積木的資格。這時候這幾個小男孩趕緊加入了其他同學的行列,一起收拾積木,因為在他們的內心知道老師的規矩規則,他們也知道如果不一起收拾積木的後果是以後都不能上積木課,不能玩積木,因為知道了這個結果,所以小孩子就會遵守這個規則。那麼在家裡我們要如何解決呢?作為家長,我們要制定規則,並嚴格遵守。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通常也是給孩子定了規矩規則,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嚴格的執行和遵守,有時候也是因為家庭的其他成員導致了規矩和規則沒有執行,尤其是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老人畢竟隔代親,很多時候就會遷就孩子,小A就說有一次孩子不想吃飯一定要吃餅乾,我告訴他你在吃飯的時間只能吃飯,而這時候孩子的奶奶說了句:“孩子想吃餅乾,就是孩子缺餅乾了,你給他吃嘛。“小A的兒子雖然知道媽媽的規則,但是奶奶的袒護,他並沒有執行。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家庭成員一定要商量好,要有一致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不要輕易打破自己制定的規則,這樣對教育男孩不好。重點提示: 智慧的懲罰孩子,比打罵的效果要好100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會犯一些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善於引導孩子,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錯誤的本身,進而以後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讓孩子體會到錯誤的後果。而那些對於孩子一犯錯就又打又罵的家長,實在不是一個聰明的家長,在這種打罵家庭中成長的男孩子,自然的會把這種情緒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以及成人後的處事方式都會有影響,也會具有攻擊性。所以說父母智慧的懲罰孩子,比打罵的效果要好100倍。今日話題:對待男孩的教育你還有哪些好的方式和方法?
-
7 # 程小Yao
1 懲罰對孩子並不是好方法
面對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時,很多家長都曾懲罰過孩子,甚至體罰。這些家長認為只有這樣懲罰孩子,孩子才能長記性,下次才能不犯錯誤。其實再輕微的懲罰,對孩子來說也有震撼力。孩子再小,內心也有極其敏感的地帶,也有自尊心。懲罰孩子,會改變孩子對家長的看法,讓孩子慢慢變得不再信任家長,也不再願意接受家長的要求。粗暴的懲罰不僅不能令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暴力可以解決一切的錯覺。作為家長,要慎用懲罰措施對待孩子。
家長愛孩子,不要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日本家庭在遇到孩子犯錯時,會盡量維護孩子的尊嚴。在日本,父親就是家庭中絕對的權威。由於習慣服從,所以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守紀律,最富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人。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家長會採取一些措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比如取消外出遊玩計劃,或者取消一些許諾給孩子的禮物等。在公眾場合中,孩子犯錯,日本的父母一般不會當中處罰孩子,他們認為當眾處罰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他們會在回到家中,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適當的懲罰和評價。
2 對於責罵,提醒更有效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很容易缺乏耐心,經常大動肝火,刺耳的話隨口即出。責罵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事實是,簡單、粗暴的斥責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叛逆。這樣的心理一旦形成,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閡和衝突就隨之產生,變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生活中很多父母很會做人,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在家庭中,卻很難處理與子女的關係,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家長在管教子女時用斥責的方式不對。
在管教孩子時,應該講究一些方式方法。比如孩子做完作業後書桌上凌亂不堪,這個時候與其去命令式嘮叨“太亂啦!快收拾乾淨!”不如提醒孩子說:做完了作業別忘記裝進書包,不然作業就白做咯,明天會被老師罰。如果孩子真的因為沒有收拾而忘記帶作業被罰,那麼這種懲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讓孩子“自嘗惡果”,事實證明,自己碰壁一次會比父母嘮叨一百遍管用。
3 計時隔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計時隔離,就是暫時讓孩子與家長或者其他孩子分開,讓孩子被隔離,被暫時冷落。孩子已經習慣了與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一旦突然被隔離,他們會感到孤立無援,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威懾力。當然,在對孩子進行隔離的時候,要有人監護和陪伴,以免孩子發生危險。計時隔離是暫時的,有時間限制,不宜過長,不要影響到小朋友的心理健康。做計時隔離,可以讓孩子犯錯後,冷靜思考,對於脾氣大,不肯承認錯誤的孩子來說這種方法是有效方法,讓孩子先平靜,再進行教育,他就會很容易接受。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家長完全可以放下棍棒,透過不打不罵的方式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作為父母,不要簡單給孩子定義“壞孩子”,更不要看到孩子的缺點,就說孩子無藥可救。作為父母,要善於引導孩子,耐心教育孩子,不要輕易放棄,相信有一天,所謂的“壞孩子”也會熠熠生輝,成為別人眼中的佼佼者。
-
8 # 帶孩子看世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調皮搗蛋犯錯的時候,大多時候孩子犯錯,都是孩子不知道一些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犯了錯誤只後,爸爸媽媽的做法,卻會影響孩子一生。
有的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知道,沒有去懲罰教育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改正的機會,可能胡走向歧途,有時候懲罰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懲罰並不是打和罵,有效的懲罰既是溫柔的教育,也是最深入心底的教訓。
懲罰,並不是為了讓孩子怕你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們鄰居家的孩子,經常被打。我總能聽到他媽嚴厲的呵斥著:看你下次還敢不敢,看你還長不長腦子”打屁股聲中夾雜著孩子的苦苦求饒“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這樣的畫面一直維持到上初中吧。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多也都是在捱打中長大的,因為爸媽認為:打和罵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行為最直接的方式。
是的,打罵教育,一定是見效最快的,但未必是最有用的。因為這種靠外在控制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怕的想法,怕自己父母凶神惡煞的樣子,怕打在身上的皮肉之苦,這種方式只會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創傷。
所以,在懲罰孩子前,我們首先要明白懲罰的目的。為什麼要懲罰?為了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進行自我反思,進而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所以,懲罰不是簡單的暴力手段,也不是粗暴地打罵方式,它雖然是一個負面的詞,但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朝著正面的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懲罰有多種方式,而我們要說的當然是科學的懲罰,下次孩子做錯事,媽媽們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不同情景加選擇運用,可千萬別隻會大吼大叫哦。
肢體語言的暗示,比如皺眉頭,搖頭。
帶孩子出門吃飯,孩子拿著筷子勺子敲打餐具,聲音有些刺耳,這時候我會叫喊他們的名字,認真的盯著他們並搖頭,這樣的暗示孩子們就明白:我不可以這樣做。
口頭警告和批評,提醒“事不過三”
有限時間的隔離,讓孩子學會冷靜
比如,孩子發脾氣扔玩具,這時候他就需要“暫時冷落”,但是,“暫時冷落”並非真的冷落孩子,而是讓他自己學會冷靜。一般三分鐘後,媽媽可以去抱抱孩子,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記得再親吻下孩子哦
自然承擔後果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和孩子自身“利益”有關,所以我覺得實施起來其實也是最最有效的。比如減少買玩具的數量;取消某種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逛公園等。
講個我家的例子,哥哥平時吃飯有點小墨跡,吃一會拉著弟弟聊聊天,然後又嚷著要喝水,喝完水也會中途去看書,我明確告訴他如果這周都不能在半小時內吃完飯,週末的電影和期盼了很久的冰淇淋就會取消。結果就是,他沒有做到,而我也沒有帶他去看電影。雖然,他很失望,但他並沒有大哭大鬧,我又告訴他這周如果好好表現,你還是可以得到這些,果然,這周他成功達標,並且告訴我:媽媽,我以後都會好好吃飯的。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他喜歡的一些事情,一旦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除了方法,懲罰的原則也一樣重要
立即執行
犯錯了的孩子,如果你想讓他體驗後果,最好就在那一刻執行,因為那一刻孩子的記憶是最好的,隔了一段時間的懲罰就很容易使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痛。
要求一致
最忌諱的就是今天一個標準,明天又一個標準,這樣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對孩子的要求,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致,懲罰要有同樣的原因和使用同樣的方式。
不翻舊賬
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
不貼標籤
告訴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後果,千萬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比如說孩子,“你就是太懶了,每次都收拾不好”、“就知道哭,這件事你就沒做好過”這樣很容易使孩子誤會,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怎麼都做不好。
-
9 # 米菲紙尿褲創始人青青
這是門深奧的學問。培養孩子也都是因材施教的。讓他知道犯錯誤了。要嚴厲批評。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要讓他收到相應的懲罰。比方說面壁、罰站。讓他學會低頭、認錯、並改正
-
10 # 疏影叨叨叨
我很慶幸你給“懲罰”打了雙引號,懲罰孩子會帶來一些短期效果,但是從長期來看並沒有太多好處,孩子會因為你的懲罰而變得變本加厲,或者報復,或者自卑,或者討好
-
11 # 動物天地世界
只要沒有生命安全,讓孩子自己直面犯錯的結果。比如我家孩子以前愛賴床怎麼喊都不起來,因為他知道我給他預留了時間,後來我學習他同學媽媽的辦法,規定時間了在什麼時候必須起床,如果錯過時間了,我不會等他,當他遲到過一次,第二天一喊起床,馬上就起來了。
他平常比較馬虎有時會忘帶作業回家,我也不會給他找,讓他自己想辦法,因為沒帶作業是他自己造成的。這時會鍛鍊孩子很多能力,當父母不幫他後,他會想辦法聯絡同學或老師發作業,或自己拿同學的去影印,如果他覺得麻煩,以後自然就改了。
-
12 # 千里追風逍遙叟
圈養不如放養,不加約束,順其自然。就像天上的風箏斷了線,刮到哪裡是哪裡。
-
13 # 情感小熊貓吖
雖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每個家長也是不願意去打罵自己的孩子,家長打罵自己的孩子也是出於心理上較大的波動,實際上每次在教育完都會好後悔當初為什麼自己這麼做,我在這方面是這樣教育自己子女的。
第一,瞭解情況,瞭解孩子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孩子心裡想著這明顯是犯錯,他還是去做了,當時的心裡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二,透過溝通去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樣的事情不能做,做過以後你要承擔後果的,因為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這樣以後孩子就會考慮事情的重要性。
第三,告訴孩子,他這樣做讓你很生氣,讓孩子知道以後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孩子心裡也會有一竿稱去掂量以後的事情。
第四,禁止打孩子,罵孩子,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會記在心裡,以後他會想到,我做錯事情頂多就是罵我,打我,過後就沒事了,他心裡就會有一種很隨意的想法。
以上回答純屬個人建議
-
14 # 黑白世界33972750
這個問題需要從小抓起來,三週歲的孩子就應該有意識去做了,我的建議是:
第一,不管小孩的要求合不合理,只要是在哭鬧狀態下,絕不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只有好好說,才可能得到滿足,並且要把這個意識明確的傳遞給孩子。
第二,小孩子發生哭鬧,不用生氣,也不需要打幾下,吼幾聲,就用冷落方法即可,不去理會他,直到孩子自行停止,而且有意主動接觸家長,再告訴他錯在哪了,並告訴孩子哭鬧的時候,別人會遠離他。
第三,對孩子的一些要求,必須說到哪做到哪,比如看電視,說二十分鐘,到點必須關掉,如有拖延,就不可以再看。
對小孩子的教育,家長能戰勝孩子的眼淚,家庭教育就已經很成功了。
-
15 # 美藝文探
父母以身做責,別看孩子小,孩子也是有尊嚴的。把孩子當作朋友一樣對待,比如替孩子做決定前,最好是經過了孩子同意;跟孩子約定好,不管任何一方犯了錯都要接受相應的懲罰。
-
16 # 大澄小芥1
看犯錯的嚴重性,如果是玩電這麼危險的,當然要嚴肅的語氣禁止!小錯誤,那就看孩子年齡了,3歲以下的孩子,你說道理她們也不會聽,所以,最最好的辦法就是忽視她的錯誤,如果你還是不能忍受,那你得看看,這樣的錯誤是不是大人也經常犯的,言傳身教,身教比言傳對於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對於改正孩子的行為有更好的示範作用,因為小孩子愛模仿大人;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正面管教,例如,你不喜歡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同樣的作用的兩句話:1.你不要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2.我喜歡小聲在我身邊說話的寶寶。你喜歡聽哪句?
-
17 # 小茉小小
那要看孩子犯的是什麼錯,如果是無意的過失,就可以批評教育,如果是調皮故意破壞就要嚴重警告,如果是原則性問題,撒謊拿別人東西之類的,就讓他罰站反思,然後再給他講道理!
回覆列表
最近惜惜在戶外和小朋友們玩耍時,碰到了一群淘氣的大男孩,他們起鬨、嘲笑、用水球攻擊這些女孩,女孩們感覺受了欺負,都哭泣著四處奔逃。如果我們是這些男孩的父母,如何對犯錯的孩子施加相應的懲罰?或者是如何面對孩子犯了更嚴重錯誤帶來的糟糕局面?我想了一些觀點,做拋磚引玉之用,希望和各位親深入交流。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規則在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知道並不代表能做到,他們需要反覆的強化、建構,才能將規則內化。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將規則內化呢?讓孩子體驗違反規則的後果就非常必要,這個後果的體驗也就是我們大人通常意義上的懲罰。
懲罰,在我們的生活概念中意味著剝奪、痛苦、傷心、恐懼等等。於是,成人往往會用孩子最恐懼的事物或者是剝奪他最喜歡的東西等方式來作為懲罰的手段,以達到對孩子震懾的作用。但這真的能讓孩子遵守規則嗎?
表面上看的確能起到一定的即時效果,但從孩子內心而言,這樣的懲罰並不能幫助他更好的理解規則的意義,只是對這規則制定者產生了恐懼。當這個規則制定者不在身邊時,他還有可能去破壞規則。因此就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以威脅作為懲罰,往往起到的是負面效果。
那麼,什麼樣的懲罰才最科學、最有效,對孩子遵守、敬畏規則最有幫助呢?
第一,懲罰的後果必須與規則相聯絡。
比如孩子玩丟沙包,被打到後不下場,這就違反了遊戲規則,對孩子的懲罰是下一局比賽不能參加;比如動手打朋友,懲罰是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因為他的攻擊行為,讓朋友受到了傷害;再比如不好好吃飯,即使很餓,在下一頓飯之前不能吃任何的零食。也就是說,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更加清楚的理解規則的重要性,而違反規則後也必須要接受直接後果。
第二,在談規則時,必須包括違反規則後要接受的懲罰。
違反規則後才產生的懲罰,孩子往往由於情緒激動,而只是將懲罰視作大人的一種權威,他們會表現出傷心的服從或倔強的反抗,而不是去真正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所以每次發生即時衝突,產生新規則後,就必須和孩子一起交流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則,規則被破壞後會有怎麼樣的後果。當下次再進入這樣的情境之前,及時提醒孩子我們有過約定,孩子就算生氣,心裡也會對自己的錯誤有意識。
第三:不要隨意去更改懲罰。
懲罰是規則的一部分,正如規則不可以隨意更改,懲罰也不要隨意地取消或升級,這會讓孩子將規則與自己的行為分離,只是與恐懼相聯絡,而當他不再恐懼時,規則也就不再有價值。
第四:一定要分清楚什麼是懲罰、什麼是發洩。
這裡的懲罰是孩子犯錯後感受到的直接後果,而發洩是成人用情緒表達來代替懲罰,它與孩子犯的過錯無關,是成人因為孩子過錯產生的複雜情緒。因此,當孩子犯錯後成人一定要冷靜而剋制,對自己的行為要有覺察和識別的能力,切忌將情緒發洩當成違反規則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