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月不安生
-
2 # 國家人文歷史
《拆彈部隊》講述了2004年前後,美軍駐伊拉克的某爆炸物和彈藥處理小組三個士兵的故事。那段時間正是各路反美武裝“地雷戰”最為猖獗的時期,士兵們不僅要對付聯軍攻入伊拉克時遺落的各種臭彈啞彈,排除大量俗稱“路邊雷”的爆炸物和難纏的人體炸彈,還得應付戰友不斷傷亡所帶來的心理問題。這是一部不是以子彈堆砌,而是以劇情見長、有著大段對白的文藝戰爭片,故事更加耐人尋味。儘管如此,裡面反映的拆彈部隊的工作狀態卻十分的真實。此外,《拆彈部隊》中充斥各類危險笨重的大殺器,它們沒有提供複雜精巧的倒計時裝置來提醒人們何時爆炸,也不會給拆彈人員提供足夠長的時間來拆除。和它們相比,我們以前在抗戰電影中所見的地雷炸彈都顯得過於浪漫乃至充滿喜感了。
影片用一種不加修飾的自然筆調對大量的驚心動魄的拆彈細節進行了描寫,令人大開眼界,也隱喻了一個觀點:人才是最危險的武器。真實來源於無處不在的專業指導,原著作者曾經在伊拉克美軍工兵部隊體驗生活過一段時間,為故事的真實性增加了權重。影片還聘請了退役的爆炸物專家作為軍事顧問,並安排主要演員在排爆小組進行培訓,因此我們才可以注意到他們行走時都會躲開地上的可疑雜物和草叢。本片在約旦-伊拉克邊境拍攝,一些場景距離伊拉克邊境不過10公里。作為政治、軍事敏感題材,影片拍攝中經常有阿拉伯人向劇組投石塊,甚至還有槍擊發生,所有這些使得劇情更令人身臨其境。
-
3 # 壹條電影
《拆彈部隊》是由馬克·鮑爾編劇,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反戰題材影片。擊敗了當年的《阿凡達》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
有意思的是,導演凱瑟琳·畢格羅也是卡梅隆的前妻。但不得不說,這部片子並沒有一般女性導演明顯的特質,紀錄片的拍法更男性更硬朗更真實。當然編劇馬克·鮑爾本人也親歷過伊拉克戰爭,為本片的劇本增添了更多的真實元素。
《拆彈部隊》主要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看起來沒有完整的故事線,沒有劇烈的情節衝突,反而充滿散漫看似毫無主旨,但其實電影的主旨在片頭字幕已經能窺得一斑——
“戰鬥帶來的快感往往能讓人上癮,它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
男主角詹姆斯貫穿始終,這是一個典型的軍人,他總是衝鋒陷陣,當對他讚賞有加的上司問他拆了多少個炸彈,他回答873個,秘訣是什麼?他回答活著拆完。生命可能在一瞬間就支離破碎,但也可能安然存活,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遭遇什麼。尤其當這場戰爭你找不到何種意義,當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敵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到底要保護的是什麼,你為之戰鬥的意義又是什麼的。
結尾處將這一主旨再次昇華。詹姆斯結束任務回國,但他已經無法適應和平生活。他對孩子說,隨著你慢慢長大,你曾經喜歡的東西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一兩樣了。不,最後只剩下一樣。畫面一轉,詹姆斯又重新回到了戰場。字幕顯示,他將開始新一輪的365天。
這是無聲的殘酷,戰爭帶給軍人的創傷像被防爆服包裹著,表面堅硬和無痕,但內裡早已千瘡百孔。
回覆列表
反戰題材,這是《拆彈部隊》能獲得奧斯卡青睞的主要原因,但“反戰”在美國的電影史上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特別是越戰片,不說《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等經典影片,即使是很一般的越戰反戰片,也比《拆彈部隊》的質量要上乘得多。
全世界都知道,伊拉克戰爭美國是贏了,但真的贏了嗎?戰爭結束後在伊拉克死亡的美國士兵,肯定已經超過了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所以,無論是美國國內,或者西方社會,都非常厭惡這場戰爭。這應該就是《拆彈部隊》這部反伊拉克戰爭為題材的電影能獲得最佳影片的最主要原因。
總之個人真心覺的故事情節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