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kun

    我個人認為國畫和攝影結合起來很難,因為國畫注重層次感和空間感,攝影相當於是寫實的。結合的話可以多角度拍攝一些大場景,然後進行後期合成。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查閱一下郎靜山的作品。他活了103歲,12歲就開始用相機拍攝。可以算是把山水畫和攝影結合的鼻祖了。

    1892年(清光緒18年),郎靜山生在江蘇準陰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時受父親郎錦堂與中學老師李靖蘭的影響,12歲就開始拿起相機拍照。

    他還是以中國水墨畫的原理,應用到攝影上的第一個人。他借鑑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在那個沒有ps的年代,當時這叫“集錦攝影”,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了。

  • 2 # 青旅攝影

    師們拍攝的作品看起來是總是一氣呵成,但其實拍出一張打動人心的作品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辛酸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除了不斷在增進攝影技巧的路上修行,出色的攝影師更懂得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創新與融合。這一次,攝影師謝松汕(桂林大河)將他擅長的中國繪畫構圖知識運用到攝影當中,快來跟大師學習如何讓國畫元素在攝影中發揮出驚人效果!

    一:什麼是構圖?

    現在的構圖多是由西方提出來的,如內容與形式、法則和結構、對比與調和、均衡、調性性、黑白灰等,中國畫關於構圖提法也有如:經營位置、章法、樣式。

    中國畫講究寫意,所以在中國畫的構圖上講究內證的文化,要求作者注重內在的感覺,什麼是乾裂秋風,潤含秋雨,我們很難透過語言來準確地描繪,這就要用一種感覺去體味,需要我們營造一種效果去讓人品味。

    構圖其實就是在營造一種意境,表現一種意味。特別是在山水、花鳥畫同現代攝影的風光、生態攝影的構圖和意境有很多相似之處。

    國畫佳作的構圖規律

    一、賓主朝揖的關係

    在中國畫中,主體只有一個,其它的是陪襯的次要的賓體,起著輔助、從屬於主體的作用。主和賓是相互依存、渾然一體的,只有構圖中“賓主分明,畫面才能主體分明,才能不至於“喧賓奪主”。

    潘天壽先生有這樣的闡述:“佈置主客體時要拉得開,不應侷限於一處,這樣才能氣勢舒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1,一張畫必須有主有賓,賓主有序,方能層次分明。主,必須居於顯著而突出的位地位。突出的方法;或以色彩,或以動態,把讀者的視線吸引過去。賓,要做好主的陪襯,切忌喧賓奪主。

    2,主,不一定都要放在畫面的中間,有時候可以放在畫面的一角,這時大面積的“賓”,要運用構圖的動勢,把讀者帶到“主”的一角上去,這樣就有趣了。

    3,主有時候面積很小,地位不顯眼,但是運用的靈活巧妙,會感到更加有趣。任伯年很善於運用這種手法。他常常把鳥藏在花叢中,顯得十分含蓄有致,而不被次要的東西所淹沒。

    二、起、承、轉、合的關係

    “起”、“承”、“轉”、“合”是一幅中國畫的幾個關鍵的相關聯的環節。

    所謂“起”,是主體展開氣勢和方向,“承“是按主勢和起勢,增加變化,充實、豐富層次,因勢利導的運動過程。“轉”是借勢逆轉,以增加變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勢,增加矛盾改變方向的部分。“合”,是復歸於主勢,總結全域性,氣勢的復歸,以達到相接相承、相呼應的統一完善的結局。一幅繪畫中有多個的開合、承接、轉折。

    唐道昌作品《耄耋圖》

    開合:

    1:一張畫要由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組成。開即起,承是接起,轉是承後作迴轉之勢,最後的合就是收。一張畫的好壞,起,結關係很大,不但要有大起大結,又有小起小結,那麼構圖就有變化了。

    2:開;出枝幹的起點放在什麼地方要注意,最好不要放在畫面的四角或四邊的中段,以免呆板。就是所謂的“金邊銀角”。

    3:合;合的方法就比較多了,或利用花草本身,或利用鳥蟲,或利用題款、印章都可以。

    三、虛實關係

    在中國畫中有“陰陽相生”、“虛實相生”之論法。它是一對矛盾,有虛則實存,有實則虛生,這樣才能達到“生動自然”。

    “實”可以指在畫面上的突出的實實在在的主體,“虛”往往指處於次要的、遠的、淡的、襯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虛襯實”的說法。

    在中國畫中尤其重視“虛白”的地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它往往是畫中的關鍵地方。觀者往往從實處著眼,虛處留意,它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達到意外之意,畫外之畫的“虛境”。

    虛實:

    1:沒有虛實就不成畫面。畫面的虛實關係處理好了,就層次明晰,有深度。所謂“虛”就是松、淡、模糊。以至空白。“實”就是濃、重、密等等,要根據畫面的需要互相配合得體。

    2: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才能夠空靈而不板滯,虛中有實才能豐富而不空洞無物

    四、疏密、聚散的關係

    中國畫有“疏可跑馬,密不通風”的說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對比關係。這裡包括有疏與密、聚與散、動與靜、明與暗種種對比。要求透過對比產生一種運動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在佈局中使畫面更加富有變化。

    唐道昌作品《駿馬圖》

    留白: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潘天壽先生說;“我落筆處是黑,我著眼處都是白”。就是不能光注意有筆墨處的安排,落筆之先,要把空白計算在構圖中去,空白也是畫面的一部分,所謂“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

    疏密:

    疏密要安排有致,才不顯得零亂。密的部分要儘量集中,疏的地方甚至可留出大片空白,要做的;密不雜亂、疏不鬆散,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這是前人實踐的經驗。

    亂而不亂:

    特別是藤本,藍葉,蘆葦,竹葉等等,要注意;太整齊則呆板,太零亂則無章法,要做到亂而不亂,則畫面氣脈相通,靈氣相生、自然生動。

    齊而不齊,不齊而齊:

    圓形的花,也要要缺處,對生的葉也可剪裁,整齊的籬笆,不要畫出排牙式要有意識的安排,方感到錯落有致,其效果仍然使人感到花是圓的,籬笆是較整齊的。

    五、蓄勢與寫勢

    古人將構圖稱為:“置陣佈勢”。一幅中國畫作品必須有一種氣勢和力量,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氣勢。運用虛實、抑揚頓挫、曲折往復等方法,以達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變化,最終完成“蓄勢”。

    唐道昌作品《玉堂富貴》

    氣勢:

    作尋丈巨幅要有磅礴氣勢,花鳥畫氣勢大致有上引、橫伸、倒掛三種。把這幾個形式結合運用熟練,就能夠千變萬化了。

    題款與印章

    題款,又稱落款、款題、題畫、題字。題畫中詩或文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它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詩文、書法和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稱為“三絕”。

    古人云“功夫在詩外”,這種畫外功,有時對畫的品位有著重要的作用。好的詩文,對於豐富畫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畫面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詩文的優劣可以說是作者文化修養的具體展現,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畫是融詩文、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這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傳統。中國畫上題寫的詩文與書法,不僅有助於補充和深化繪畫的意境,同時也豐富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畫家藉以表達感情、抒發個性、增強繪畫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 3 # 帶上單反去旅行

    中國傳統美學一般不講構圖,而是講意境,但"意境"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西方現代工業革命之後,受到科學的影響,西方人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視覺藝術的構圖問題,形成了影象學這麼一個學科,構圖就是影象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所謂構圖,可以理解為一個框子裡面由影象的不同元素組合的形態。

    攝影術發明之初,如何把景物拍攝得更美這個問題困擾著當時的拍攝者,繪畫自然就成為了攝影所學習的摹本。我認為,想把國畫的構圖應用到西方攝影中,這個想法非常好。中國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就曾說過““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蘊含的旨趣。將攝影和國畫完美結合,實在是美。”郎靜山先生是把中國繪畫藝術應用到攝影上的第一人。樓主如果想學習這方面的技巧,可以多看看郎靜山先生的作品。

    也許我們暫時還難以達到郎靜山先生這麼高深的水平。在實際拍照實踐中,把國畫的構圖應用到西方攝影中,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我感覺還是挺有難度的。我覺得,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學習國畫的各種技法。比如國畫講究留白,凸顯出空靈、餘味猶存的感覺。國畫講究密不透風疏可跑馬,也就是疏密搭配。等等技法學得多了,拍攝時,可以有意識地用上這些技法去構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感。

    第二,拍攝時儘量臨摹國畫。這個首先要大量地研讀國畫作品,看得多了,腦子裡自然記住的國畫畫面就多了。到了拍攝的時候,專門有意識地去模仿,說白了就是比著葫蘆畫瓢。時間長了,臨摹得多了,攝影作品中就會有一種獨特的國畫style。

    當然了,這些技巧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去嘗試,才會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制空權的時候,重灌師還行嗎,有制空權,旅是不是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