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姚錦濤說教育
-
2 # 江城知事兒
說到諸葛亮,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出師表》,《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魏國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草廬對》,《出師表》,《誡子書》,《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
那麼,在《出師表》中,有很多經典的名言。如: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半用於形容人的偉大。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意思是:只希望在亂世裡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再比如《三國·蜀》中的: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意思是:不能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輕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意見獨特而聽不進部下的意見,不可以憑藉自己功績顯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質。
當然,還有我們常見的也很多,比如:
志當存高遠。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有文事必有武備。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
圖以於易,為大於細。
以上都是諸葛亮很經典的一些話。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
3 # 三七姑娘
諸葛亮的名言有很多,我現在就從他的《出師表》裡面挑選一些出來吧~
1.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4.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4 # 愛上微課的開拓者
諸葛亮的名言名句欣賞
1、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
2、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
3、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
4、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5、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
6、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
7、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
8、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
9、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0、臣初奉先帝,資仰憑藉、依賴於官,不自治生謀生計。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11、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12、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
13、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14、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15、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16、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17、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為先,以武為後。先勝則必後負,先怒則必後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18、可是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19、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
20、吾心如稱,不能為人作輕重。
2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2、紅紫亂朱色,淫聲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23、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24、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25、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26、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
27、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28、圖以於易,為大於細。
29、不愛尺壁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30、臣身在外,無別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來增加些微財產。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31、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志不強毅,意不慷慨,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32、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
33、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34、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35、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
36、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37、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8、勸農業,無奪其時。
39、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40、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1、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
42、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
43、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上,後理下;先理身,後理人。
44、勝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
45、克食於民,而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
46、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47、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
4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致遠。
49、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
50、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合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
51、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2、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53、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
54、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
5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56、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57、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
58、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堅固也,處之而已也。
59、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60、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61、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62、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63、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
64、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
65、日月之明,眾下仰止,乾坤之廣,萬物順之。
66、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後世以為聖。
67、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68、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展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69、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70、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豪)〔倦〕,可以至醉,無致於亂。
7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72、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73、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74、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
75、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
76、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
77、夫釋己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
78、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79、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80、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81、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82、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83、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
84、統治者必須具備外柔內剛的氣質。
85、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86、貴之而不驕,委之而不專,扶之而不隱,免之而不懼,故良將之功也,猶璧之不汙。
87、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88、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89、觀日月之行,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
回覆列表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前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前出師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出師表》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