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雍正十三年農曆8月23日夜,勤勉的雍正皇帝來不及交待後事,便暴亡於圓明園。

    由於雍正皇帝去世得非常突然,不論是皇后、皇子還是朝臣們都毫無準備。

    好在雍正皇帝早在繼位之初,便開創了“秘密建儲制”。也就是把從皇子中挑選出來的儲君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中,並置於金匣裡,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在先皇帝駕崩後,只需要從那裡取出密詔,宣讀繼位即可。

    所以早在雍正元年8月17日,雍正便將儲君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的後面了。

    不過,就在大家取出“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密詔,正準備宣讀時。大學士張廷玉卻堅持說,還有一份傳位密旨應該趕緊找出來,並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可以,雍正皇帝身邊的太監想來想去,卻對張廷玉描述的密旨毫無印象。

    最後,還是經張廷玉反覆描述後,才好不容易將那道密旨找了出來。

    (張廷玉劇照)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太監找出另外一道密旨呢?,這道密旨中又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這道密旨是在雍正八年6月寫的。

    據《雍正朝起居注》中記載,這年6月,雍正皇帝得了一場十分兇險的大病,眼看著就有駕崩的危險。

    在病榻之上,雍正皇帝也考慮到自己的病情可能會奪走性命,所以他寫下了一份密旨,其中不光有繼承人乾隆的名字,還在密旨中提到了四個人,他們分別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

    當時,雍正在寫下密旨後,還召見了這4個人,向他們交待了密旨的內容。

    此外,雍正皇帝還特別交待乾隆繼位後,在治理國政上要以寬仁為主,對於他前期的一些嚴苛政策和制度,一定要酌情增減,

    誰知道,後事都安排妥當的雍正皇帝在經過精心調養後,病情日漸好轉,不久竟痊癒了。

    既然又能幹革命工作了,雍正皇帝也就不再提起了。

    說起來,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王朝12位皇帝中最勤勉的皇帝了。

    (雍正皇帝劇照)

    康熙皇帝雖在歷史上有千古一帝的稱號,但康熙皇帝晚年吏治腐敗,貪汙成風。

    此外,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及晚年的“九子奪嫡”,不僅把國庫清空,還讓朝廷動盪難安。

    所以,雍正皇帝繼位後,以雷霆手段,在整頓吏治、清查虧空、賦稅改革、土地整改及加強集權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也為乾隆時期的盛世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雍正皇帝也有他的缺點,那就是刻薄寡恩。像有擁立之功的隆科多和年羹堯等,都在他繼位不久後,遭到了打壓。

    但雍正皇帝對張廷玉卻信賴有加,並且非常器重。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張廷玉的確很有真才實幹,在工作上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另一方面張廷玉是個清官,一直有廉潔的清名。

    此外,張廷玉是個非常合格的秘書,雍正皇帝只要表達了意思,他能馬上草擬出諭旨。雍正過目後,往往不需修改便可下發。

    不光會寫材料,張廷玉還很能為雍正皇帝分憂。在雍正皇帝“聖躬違和”的那年,雍正皇帝命張廷玉代理軍政事務。所以每天張廷玉不僅要處理繁雜的公務,還要一一向臥在病床上的雍正皇帝彙報。此外,他還要頻繁地和御醫商討雍正皇帝的病情及藥方等。

    所以,雍正皇帝在痊癒後,出於對張廷玉表現的滿意,同時也是籠絡張廷玉,曾將那道密旨給張廷玉看過。

    這也是為何,在雍正皇帝駕崩後,張廷玉堅持說要找出密旨的原因。

    (乾隆皇帝劇照)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出密旨呢?

    原來,和雍正元年的那份傳位密詔相比,雍正八年的那道密旨,不論是在繼承人的交待上,還是人事安排上都更加詳盡。

    這其中,就分別提到了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

    雍正皇帝在密旨中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也就能解釋張廷玉為何非要心急火燎要太監找出這份密旨的原因了。

    因為雍正皇帝的這番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張廷玉等四人是雍正皇帝留給乾隆的輔政大臣;二是特別肯定了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忠心不渝,明確地下令,將來讓他們倆配享太廟。

    對於張廷玉來說,雍正皇帝的這份密旨,不僅能讓他生前繼續位居高位,死後也能“曠代殊榮”。所以張廷玉掘地三尺,也要把這道密旨找出來,然後在宣佈乾隆繼位的同時,關於他的那一部分也會一併詔告天下。如此一來,不管是輔佐乾隆皇帝,還是死後配享受太廟,都成了鐵板釘釘的事情。

    只是張廷玉萬萬沒想到,雍正明令“配享太廟”的待遇,居然會成為日後乾隆皇帝對他反覆打壓的一個契機,當然,那是後話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

  • 2 # 歷史每日說

    因為張廷玉知道,這道密旨事關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讓他手中的權利變得更加的穩固。

    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斃在圓明園,這位勵精圖治,勤勤懇懇治理國家的大清皇帝離開人世。他在位14年,國庫由康熙帝的800萬兩增加至5000萬兩,可以說留給乾隆一個非常牢固好的基礎。世人對雍正評價也是非常高,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雍正,就不會存在“康乾盛世”。

    當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萬分讓太監去找一道密旨,而密旨不是藏在我們腦海裡熟知的正大光明牌匾後的,而是雍正隨身攜帶。據說連總管太監都不知道,那張廷玉又是怎麼知道的呢?這道秘旨裡到底有什麼讓張如此著急?

    密旨的由來。說起密旨的出處,其實是雍正自創,也叫“秘密立儲法”,為了就是避免康熙大帝時期的“九子奪嫡”,兄弟反目成仇的悲劇再次上演,避免皇子對儲君之位的血腥爭奪。於是雍正元年,他將寫有乾隆即位的密詔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並將密詔中的合法性辨別交給歸檔部門,以防止後人對密旨不認可。

    雍正病逝後,當所有人悲痛的同時,將正大光明牌匾後的密詔拿出來,宣佈乾隆即位。這時候張廷玉說還有另外一道密旨,最終太監按照張廷玉說的地方找到了,經過多方人員驗證,確定是真的無疑。

    那這密旨上寫了什麼呢?原來這份密旨上除了寫明乾隆即位以外,還提到了四位輔助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大學士鄂爾泰。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為什麼張廷玉為什麼這麼積極了吧。對的,就是為了這個輔助大臣的權利,來看看雍正怎麼說的。

    大學士張廷玉器重純全,抒誠供職,其攥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俞,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這份密詔什麼時候有的?據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大病一場,自認為可能挺不過去,但是當時乾隆才20歲,對政務不熟練,於是才有了四位輔政大臣。後來因為雍正病情突然的好轉,這道密詔就沒有被宣佈,就一直跟著雍正。那為什麼張廷玉知道了呢?原來這份密詔,雍正曾提前拿給張廷玉看過,也是為了籠絡大臣。

    而為什麼把張廷玉加進去呢?原來雍正即位之初,為了加強皇權集中,設立了軍機處,其中張廷玉功不可沒。為此,雍正特地在遺詔中誇獎他的功績,並許諾他能配享太廟,而他也成了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

    然而事實證明,帝王的話並不可信,因為乾隆繼位後,雖然遵照遺命,任命這四位為輔政大臣,但是沒過多久就對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人進行嚴厲的打擊,其下場也是悲慘的。張廷玉估計也是很後悔當初拿出來這份密詔了吧。

    據《清實錄》記載:張廷玉雖有過,餘仍不加重譴,仍准以大學士銜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廟。

    從後面張廷玉被抄家的結局來看,作為大臣,也要有點眼力勁,急流勇退才是上策。

  • 3 # 蘆雪庵史論

    雍正去世之後,張廷玉又一次充當起了力挽狂瀾的角色。他這一生十分精彩,自己經驗十分充足,所以對於像扶新君繼位這件事情,他還是很有一套的。

    早在康熙六十一年冬,張廷玉被康熙欽點為顧命大臣,在“九子奪嫡”的關鍵時期挺身而出,主持局面。為此,八爺黨還在言語上對張廷玉進行了攻擊,在十三爺胤祥奉命接管了豐臺大營兵權之後,帶兵團團圍住暢春園,隆科多又拿來傳位詔書,八爺黨宣告徹底失敗,張廷玉也鬆了一口氣。

    雍正的去世與康熙去世有所不同。康熙是病逝,在去世之前已經做好了全面的準備工作,但雍正是暴卒,去世之時身邊沒有一個人。

    在太監發現雍正暴卒之後,急忙將訊息傳遞給了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張廷玉來不及悲哀,而是讓太監趕緊找出密旨。

    大傢伙或許有點吃驚,雍正都已經暴卒了,誰知道他有密旨?密旨又放在那裡呢?

    關於密旨,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秘密立儲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給康熙晚年留下了汙點,給雍正朝留下了極大的隱患,雍正痛定思痛,決定不讓這樣的悲劇在後代身上重新上演,於是他創立了清朝一個極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秘密立儲制度

    眾所周知,清朝與其他漢族朝代不同,清朝是不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所以在清朝你只能聽到立賢,而從來沒有立長的說法。並不是滿族不願意立長,而是有了康熙朝的前車之鑑,深深地傷了滿清皇帝的心。

    康熙初立之時,為了拉攏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的索尼,將其孫女赫舍里氏冊封為皇后。後來,赫舍裡難產而死,為了表達對赫舍裡的無限思念,康熙將剛剛出生不久的皇二子兼嫡長子胤礽冊封為太子。

    胤礽是清朝唯一一位太子,也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位太子!

    滿清王朝由於其政權的特殊性,決定了傳位制度不成定製、隨意性大的特點。在關外龍興的滿族人建立的政權,有著遊牧民族政權與封建政權相互統一的政權特色。皇太極的登基是因為滿清貴族推舉;順治的登基也是滿清貴族推舉;康熙的登基是順治臨死前指定;雍正的登基是遺詔。

    所以,雖說是封建王朝,但是清朝的傳位制度確實與漢王朝大不相同。

    前面說到,康熙冊封了清朝第一位太子胤礽,結果胤礽卻爛泥扶不上牆,連續兩次被廢黜,期間還一度誘發皇子奪嫡,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密詔之重

    雍正即位之後,為了保護中意的接班人,同時也為了杜絕皇子間的明爭暗鬥、奪嫡之心,遂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該制度對皇位繼承人的法定效力是最大的,在密詔沒有公佈之前,除了皇帝,所有人不知道繼任之君是誰。

    鑑於此,雍正駕崩之後,張廷玉急忙讓太監去尋找密詔。因為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一種證明比密詔來的更加直截了當,更加有公信力。

    電視劇中一般描述密詔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屆時只要拿下詔書,拆開一看,就知道後繼之舉為誰,顧命大臣為誰,以及簡短的囑託。

  • 4 # 濤121518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透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秘密立儲法”。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詢,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劇照)

    那麼,這道密旨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兇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這4位朝臣,大有讓他們4人做輔政大臣之意。

    不過,那會兒,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而且,雍正為了籠絡張廷玉和鄂爾泰,曾拿出來給他二人過目,所以他們倆都知道這道密旨的存在。

    張廷玉宣讀這道密旨後,繼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遺旨,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為輔政大臣。

    當然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不知道張廷玉在經受這一切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 5 # 月關略萌

    雍正去世時,張廷玉之所以要找出另一道密旨是因為他要保住、延續自己以及張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張廷玉最終的下場可謂有些淒涼。

    雍正立下兩份密旨

    雍正在位的時間比起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來說,是比較短的。而且雍正是突然暴死的,好在雍正早已提前立下了傳位密旨。雍正吸取了“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提前立下了傳位詔書,避免悲劇再度上演。並且,雍正立下的密旨詔書有兩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上面只是簡單的說了傳位於乾隆。另一份密旨則相對比較複雜,除了寫著傳位於乾隆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遺旨。而張廷玉之所以心急火燎的要找出第二份密旨,因為他是知道這份遺旨的內容,並且關乎他自身的命運和利益。

    第二份密旨內容揭秘

    因為第二份密旨的存在知情者極少,甚至連雍正身邊的貼身太監大總管都不知道,因此找到這份密旨還花了點時間。第二份密旨中對於皇位繼承人的人選自然跟第一份一致,乃是乾隆弘曆。增加的內容則是關於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四人。雍正考慮到乾隆年輕,對於朝廷政務不熟,故而欽點以上四人輔佐乾隆穩定朝政,同時也有保全這四人的目的。尤其是對於作為漢臣張廷玉來說,這一道密旨對他太關鍵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張廷玉頗受雍正重用,但並不代表他一樣會受乾隆的重用。雍正的這道密旨不但肯定了他對大清的貢獻,也能保住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適得其反,被棄用的輔政大臣

    乾隆繼位後,遵照雍正遺旨將四人封為輔政大臣。但是,乾隆並沒有重用張廷玉,反而還處處打壓他,最終甚至還剝奪了他的官職和榮耀。那麼,乾隆為何如此針對張廷玉呢?

    1、張廷玉捲入黨爭,被乾隆所不喜

    作為雍正欽點的輔政大臣,張廷玉在朝中的勢力自然是可觀的,張氏家族的官員就有不少。然而張廷玉與鄂爾泰卻是不和,導致了“滿漢”暗中黨爭的局面。這對於剛剛繼位的乾隆來說是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從這來看,乾隆對於這兩人的印象自然是不佳和不喜的。

    2、乾隆抑漢揚滿思想嚴重

    這一點其實也無可厚非。大清本來就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重用滿臣是必然。而漢臣想要得到重用可謂十分不易,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能,絕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張廷玉能夠被雍正重用,也是其有真才實幹,為大清做出了大貢獻的。但是,乾隆對於張廷玉及其家族在朝廷中的勢力感到不滿。這與乾隆嚴重的抑漢揚滿思想密不可分,可謂“先天性”的偏見。

    3、張廷玉“倚老賣老”,重提配享太廟,引乾隆不滿

    在雍正的遺詔中,賜予了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一個漢臣來說,絕對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張廷玉找出這第二份密旨的用意,應該與這點也有重大關聯。然而在乾隆時期,張廷玉又上書重提了配享太廟的事情,意在提醒乾隆不要忘記雍正的遺詔。但他的這一舉動卻引起了乾隆的強烈反感,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

    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雖然最終得享太廟,成為了大清唯一得此殊榮的漢臣,但他並沒有延續雍正時期的被重用,反而早早的告老還鄉,並且被剝奪了所有的官職和榮耀,可謂淒涼。他找出第二道密旨的本意是想要延續自己以及張氏家族的勢力地位,卻偏偏起到了反效果,令人感到惋惜。

  • 6 # 榮耀歷史

    雍正是清朝非議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透過殘酷的九子奪嫡繼承皇位,登基之後又施行“攤丁入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等新政,嚴重侵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被當時的貴族罵得很慘,留給後世的幾乎都是惡名。

    但是歷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雍正對清王朝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也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公元1735年,雍正在圓明園駕崩,終年58歲,他死後,一幫大臣忙住取出了兩份遺詔,那麼這兩份遺詔到底是什麼內容?為什麼包括張廷玉在內的大臣們如此緊張呢?

    秘密建儲制

    在清朝之前的王朝,大都數都尊崇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皇位天註定。

    但是清朝由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從來就沒有嫡長子繼承的概念,整個清朝,只有道光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的皇位。

    康熙晚年,爆發了殘酷的九子奪嫡,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大打出手,經過一陣刀光劍影,四爺成功上位,他對公開立儲的弊端深有體會,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

    皇帝事先寫好傳位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皇帝駕崩後,由諸位大臣和皇子共同取出,當眾宣讀繼位人。

    所以雍正駕崩後,張廷玉等人急著取出的第一份詔書就是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後面的傳位詔書,傳位於寶親王弘曆,即乾隆皇帝。

    那麼怎麼還會有第二份詔書?

    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份詔書的存在,所以當張廷玉等人找到詔書的時候,很多人包括乾隆都不相信,幸好皇家都有存檔習慣,這種重要的詔書都會有兩份,一份公開,一份藏在皇室密檔中。

    這份詔書其實是寫給乾隆的,內容大概意思是:你老爹我給你留下了4位重臣,分別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他們4個人的能力是我驗證過的,現在我將這4個人任命為輔政大臣,由他們輔助你,我就可以安息了。另外張廷玉和鄂爾泰為我出力甚多,他們死後,你就安排他們配享太廟吧。

    終於知道張廷玉等人為什麼著急找出這份詔書,因為這個關係著他們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新朝廷中的權柄。

    另外張廷玉和鄂爾泰還被賜予了死後莫大的哀榮——配享太廟,整個清朝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不到30餘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所以作為外臣的張廷玉和鄂爾泰能配享太廟是莫大的榮譽。

    對於張廷玉來說,配享太廟更是漢臣在清廷中獲得的最高榮譽,獨此一份,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沒有此等待遇,所以他表現得如此心急火燎也在情理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的詔書乾隆當然會遵守,於是張廷玉、鄂爾泰等4人成了輔政大臣,但是他們預料中的大權在握的現象並沒有出現。

    乾隆早期,張廷玉和鄂爾泰位極人臣,掌管國家大事,但是兩個方面逐漸讓張廷玉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第一個方面就是年老的張廷玉越來越固執,而年輕的乾隆又是血氣方剛,兩個性格嚴重衝突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肯定會生出矛盾,張廷玉藉著三朝元老,輔政大臣的身份老是給乾隆難堪,這讓乾隆很不爽,也逐漸疏遠張廷玉。

    另一個方面就是滿漢之爭,張廷玉是漢臣,鄂爾泰是滿臣,在乾隆朝兩人共事十餘年,平日裡竟然不多說一句話,足見滿漢之爭的氣氛有多嚴肅,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其實乾隆有深厚的滿尊漢卑的思想,所以張廷玉也逐漸失寵。

    年老的張廷玉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乾隆認為這是在諷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爽。乾隆15年,皇長子去世,乾隆正悲痛,張廷玉又來辭官,乾隆大怒,採納眾人意見,罷免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同意讓其還鄉。回到家鄉後,張廷玉又牽扯了四川學政編修朱筌的罪行,乾隆下旨要求張廷玉上繳之前皇帝賜予他的所有財物。

    張廷玉的晚年可謂是悲涼,不久後病逝於家中,活了84歲,後來乾隆還是讓其配享太廟,算是全了雍正和張廷玉的君臣情誼。

  • 7 # 聞學天史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以“勤先天下”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對清王朝的貢獻是巨大的,這是不可否認的。雍正為了整頓康熙朝留下的隱患,整頓吏治,大刀闊斧的改革,用心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新政,減輕了百姓負擔,限制了貴族們橫徵暴斂,所以遭來罵名滾滾。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突然駕崩於圓明園,享年58歲。雍正去世後,大臣和諸位宗室都忙於取出了兩份密詔,而雍正留下的兩份密詔到底是什麼內容,為何張廷玉在內的大臣們都如此緊張呢?

    秘密建儲制度

    清朝入關以來,一直都沒有立太子的先例,康熙帝就是打破了這個先例立太子。因此,康熙皇帝晚年廢太子之後,在立儲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引發“九子奪嫡”風波,兄弟相殘,導致朝野動盪難安,也讓康熙用上所有精力的忙於調和和滅火,可以說,康熙晚年都是在驚恐當中度過的。

    雍正作為奪嫡之路的勝利者,深深體會到“公開立儲法”的弊端,有多艱辛和殘忍,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於是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秘密立儲法”。

    “秘密立儲法”,也就是挑選出皇帝心中的儲君人選,把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中,並放在金匣裡,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在先皇帝駕崩後,由諸位大臣和皇子一起取出,當眾宣讀繼位即可。

    所以雍正在駕崩之前,便已將密詔寫好,並放“光明正大”牌匾後面。大臣們和諸位皇子們取出詔書,正準備宣讀時,這時張廷玉就不淡定了,堅持要找出另一道密旨,並說:

    “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出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當時雍正拿出密旨時,只有張廷玉和鄂爾泰二人在場,只有他們知道有第二份密旨。所以張廷玉和鄂爾泰堅持讓太監趕緊要找出第二份密旨。

    第二份密旨真的很重要嗎?

    雍正八年6月,雍正就寫了這份密旨,據《雍正朝起居注》記載,雍正皇帝當時病情兇險,以為自己一病不起了。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塞等人處理。

    於是,在病榻修養期間,雍正皇帝考慮到自己的病情隨時都可以會奪走性命,在自己彌留之際,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兩道密旨,一道是“秘密立儲君”,另一道是張廷玉急於要找的。

    當時,雍正考慮到乾隆還年輕,且對政務不熟,決定立下輔政大臣詔書,所以還提前召見了張廷玉、鄂爾泰、莊親王允祿以及果親王允禮四人,密旨中提到了處理政治事務的方式和輔政大臣的選擇。

    此外,雍正皇帝提醒乾隆要以寬仁為主治理朝政,不要讓老爹一樣嚴苟制度。不過後來,雍正做好身後交代後,經過御醫的精心調養,病情得日漸好轉,後來便痊癒了,這道密旨就一直放在雍正身邊。

    而且當時,雍正為了表示對張廷玉和鄂爾泰二人的重視,曾拿出來給他們過目,他們才知道第二道密旨的存在,並且雍正皇帝為了表他對二人的態度,還給他們做保:

    “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雍正的突然去世,許多遺言可能未來得及囑託。相比之下,張廷玉心急火燎的找密旨的意圖更為周全。

    不過,誰都不知道有第二道密旨的存在,就連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都說沒見過,都認為張廷玉老糊塗了,最後,還是張廷玉憑自己的記憶力描述下,反覆查詢,幸虧有存密檔,才知道這道密旨的內容。

    這道密旨的意思大概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的為人秉性良好,能力也有,老爹留下的這幾位重要大臣,作為你的輔政大臣,並特意交代乾隆,張廷玉和鄂爾泰倆人忠心不渝,要重視和信任他們,將來讓他們二人配享太廟。

    要知道,在大清王朝享有太廟的人不多,張廷玉是他們中唯一的漢族人,配享太廟更是漢臣在清廷中獲得的最高榮譽,獨享一份,這表明他很受重視。

    所以作為外臣的張廷玉和鄂爾泰來說,這道密旨,不僅讓新皇帝重視,死後還能“曠代殊榮”,能配享太廟對他們倆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而乾隆繼位之後,都是重用自己親信的人,並沒有重用老臣,所以張廷玉和鄂爾泰位極人臣,雖然還繼續掌管總理事務,但張廷玉與乾隆的關係也逐漸疏遠。

    按理說,張廷玉是乾隆的老師,師生之間應該更親近一些,但事實並非如此,張廷玉在乾隆朝不再像雍正朝有“存在感”,乾隆並沒有給其參政議政,而是逐漸疏遠張廷玉老臣,為何呢?無非就是有幾點:

    其一,張廷玉越來越頑固。在選拔學者制度方面,乾隆希望不要用特殊的考官制度來選拔學者,但張廷玉認為舊制度更好,不能改變,並且張廷玉藉著三朝元老身份時常給乾隆難堪,導致二人有嫌隙,乾隆對頑固不化的張廷玉就很不爽,所以逐漸疏遠他了。

    其二,張廷玉年事已高。對於年老的張廷玉,乾隆皇帝既不想令其參政,又不欲其退休,而張廷玉得不到乾隆的重任,只希望得到乾隆皇帝的許諾,讓他配享太廟待遇,可乾隆就很不爽了,我堂堂一國之君豈能言而無信!

    其三,滿漢尊卑態度。張廷玉是漢臣,朝中影響力和勢力過大,阻礙了乾隆皇帝專政。因此乾隆開始對其打壓,並且乾隆有滿漢尊卑深厚的思想,所以張廷玉自然就在乾隆那裡逐漸失寵。

    當時張廷玉已經八十多歲了,年老的張廷玉多次請辭之時,乾隆皇帝認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高興,但還是忍住怒火,給張廷玉批了。

    乾隆允許後,張廷玉竟然讓兒子張若澄代辦謝恩,因未能親自謝恩,乾隆皇帝很生氣,傳旨叫張廷玉立馬進宮說明原因。

    傅恆和汪由敦是張廷玉門生,旨意還沒到,二人就已經悄悄將訊息透露給恩師了,張廷玉才意識到自己大錯,趕緊進宮向乾隆謝恩賠罪。

    而乾隆此時不僅為張廷玉大有不敬不滿,還為洩密而盛怒難忍,最終讓張廷玉暫緩還鄉、剝奪爵位、還停發俸祿。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再次向皇上請求告老還鄉。乾隆皇帝因為皇長子去世,乾隆心裡鬱悶至極,老糊塗的張廷玉恰好撞到了搶口上,被罷去配享太廟待遇,同意讓其還鄉。

    就這樣,張廷玉謹小慎微一輩子,最後自己落下“罷配享,免治罪”的結果。不過,倒黴的事還繼續發生,張廷玉回鄉不久,四川學政編修朱筌貪汙一案,又牽連到張廷玉,所以將他還鄉之前皇帝所賜予的錢財和物品都朝廷被追回,此時的張廷玉真是兩手空空,名譽掃地。

    由此可見,張廷玉的晚年很悲涼,最終84歲的張廷玉病逝於家中。後來,乾隆皇帝還是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也算是全了雍正和張廷玉的君臣情誼。

    結語

    張廷玉萬萬也沒想到,自己辛苦“革命一輩子”權柄,雍正還明令“配享太廟”的待遇,在乾隆朝不僅沒有被重視,竟然成為日後乾隆皇帝打壓的契機,到最後不僅剝爵位,還罷配享,不知道張廷玉在臨終前,會不會後悔當初心急火燎的堅持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End—

  • 8 # 豪哥讀史

    雍正7年冬天,雍正皇帝生了一場重病,一直拖到第二年秋天才算有所好轉。不過,雍正皇帝的身體元氣大傷,從此再也沒有完全恢復。再加上長年累月的高強度勞動以及對丹藥越來越嚴重的依賴,雍正皇帝意識到了危險,因此秘密召見張廷玉和鄂爾泰,說自己隨身帶著傳位詔書,如果有一天發生不測,兩人要擔負起擁立新君的重任。

    舊曆雍正十三年8月20日,雍正皇帝感覺到身體有些不舒服,但是沒有當回事,仍然照常處理公務,張廷玉當天面見皇帝的時候,也沒有察覺出什麼不對勁。但是,8月22日深夜,張廷玉剛剛上床安歇,圓明園的太監突然過來傳旨,讓他火速入宮覲見。

    張廷玉趕到圓明園的時候,雍正皇帝已經陷入重度昏迷狀態,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跪在病榻一側痛哭,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生鄂爾泰、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軍機大臣訥親等人面色凝重的站在一旁。

    太醫連續幾次嘗試喂藥,然而藥湯全都從雍正皇帝的嘴角流出,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子時剛過不久,58歲的雍正皇帝停止了呼吸,弘曆和弘晝頓時嚎啕大哭,完全顧不上任何事情。由於雍正皇帝生前只對張廷玉和鄂爾泰交代了後事,所以兩人當機立斷,決定找到傳位遺詔,擁立新君登基以防不測。

    張廷玉和鄂爾泰將想法告知眾人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於是,張廷玉命令圓明園總管太監尋找雍正皇帝隨身攜帶的傳位遺詔,等返回北京後和“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核對無誤後,就可以擁立新君即位。

    但是,圓明園總管太監說先皇生前從沒提到過這件事,他壓根不知道遺詔放在哪裡。聽完這話,鄂爾泰、允祿、允禮等人全都有些慌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還是宦海浮沉四十年的張廷玉更沉穩,他淡淡地說道:“先皇隨身攜帶的密旨數量一定不會有很多,到各個地方仔細翻找,如果看到用黃紙密封的檔案,應該就是傳位遺詔。”

    根據張廷玉的指示,總管太監領著下屬四處翻找,果然很快就發現了一份密旨。眾人開啟一看,上面寫著“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顏色鮮紅筆力蒼勁,一看就是雍正皇帝的親筆硃批。這樣一來,君臣名分確定,張廷玉等人立即跪地恭賀新君登基。

    此時的弘曆剛剛失去父親,心裡悲痛不已,壓根沒有精力想其他事情。當然,弘曆必須表現得足夠悲傷,才能在皇權交接的關鍵時刻,給世人留下一個“孝子”的良好印象,以免生出一些不好的議論。不管怎麼說,在張廷玉等人的擁立下,25歲的弘曆順利接過了雍正皇帝留下的權柄,成為大清帝國新的統治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8 Pro真機諜照證實了哪些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