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年社科基金專案有效申報29677項,公佈立項課題4506 項,平均立項率為15.2%,比上一年增加217項。
雖然社科基金的立項數量和資助經費逐年增加,但是專案申請成功並非易事。專案只有先透過5 個評委的“盲評”,即通訊評審,才可進入“會評”。根據往年規定,盲評透過率只有25%左右,會評透過率為50%—60%。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調查探析了14 名國家社科基金專案通訊評審專家的評審策略與態度,以期為各位提供幫助。
通訊評審社科基金專案時,評審專家須根據國家社科辦提供的評審意見表(見下表) 給每份申請書逐項打分,最高分為10 分,最低分為3 分,然後基於分數綜合決定專案是否“入圍”,即專案是否能夠“出線”,參加“會評”。
社科基金專案通訊評審意見表
關於此次研究的訪談方案: 採用電話和麵談兩種訪談形式。訪談問題共15 個,涉及4 個方面:
(1) 評審經歷(如:您參與過幾次盲評?);(2) 評審過程(如:拿到申請書後,您會怎麼做?);(3) 評審標準(如:您會從哪幾個方面評審?);(4) 評審建議(如:您對專案申請者有何建議?)。
盲評專家的評審策略
盲評專家採用的策略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一點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們認定的關鍵標準,課題就被否定;另一類是“比較法”,即對看似同等條件的申請書,專家根據自己制定的優先順序標準進行篩選,優中選優。
1. 一點淘汰法
有11位受訪專家在首輪評閱時,都採用了“一點淘汰法“。具體涉及的標準主要有:選題新穎度、問題凸顯度和參考文獻質量。
(1)選題新穎度
受訪專家認為,選題使他們獲得對申請書的第一印象。所有受訪專家強調如果選題新穎、前沿,他們就有興趣繼續往下看,而已被研究過、缺乏創新性的選題一般會被直接淘汰。所謂新穎度,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目前尚未被研究過的問題,或者是對已有研究問題的新解讀,如使用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等。7號受訪專家這樣解釋新穎度:
“新穎度可從幾個方面來看。以理論研究為例,第一要看理論框架,是不是使用新理論;第二要看視角,是否有新角度,如果大家都已經用過這種視角,我就擔心做不出什麼新東西;第三要看新方法;第四要看新材料,當然這個由專案本身決定,例如做史的研究必定需要新材料。”
專家特別指出創新性有三點就足夠了,寫得過多既不現實,也會影響對課題可行性的判斷。
選題不僅要新,還要遵循“需求原則”,即應“學術之需”和“社會之需”,具備理論創新意義和社會應用價值,這是社科基金專案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和基本要求。例如,10號受訪專家強調:
一是要有新意,但是新意出來以後,如果一點用處沒有,這個專案也不能支援。另一種是應用性很強,有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學術性不強,也不行。所以說,作為社科基金專案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學術意義,另一個是社會應用價值,兩者缺一不可,每個專案需兩者兼備。
簡言之,選題不僅要“求新”,更要“求價值”,申請者可以“新題新做”,也可以“舊題新做”、“老題深做”。
(2)問題凸顯度
14名受訪專家都強調如果申請者沒有問題意識,申請書未列出研究問題,就會直接出局。例如,4號受訪專家強調指出:
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如果沒有研究問題,便無法知道要研究什麼,這樣印象就很不好。懂得課題申報的人,一定懂得在一開始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研究問題置於申報書最凸顯的位置,因為它最重要、最核心。有的研究問題是隱含的,會使課題質量大打折扣。
對於研究問題,受訪專家通常從“科學性”和“邏輯性”進行細緻考察。所謂科學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研究問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果問題缺乏理論基礎,會被直接淘汰。所謂邏輯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所提研究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問題之間不僅要有銜接,還要有層次。4名受訪專家強調,提出的研究問題需具體,申請者要洞悉研究問題的實質,分析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而不是主觀臆定層次。問題只有做到層次分明,才能有條不紊。有專家建議,申請者可提煉出主要研究問題和研究子問題,使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
概言之,研究要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根本任務。研究問題要層次性地展現,做到“主次分明”,客觀反映彼此之間的秩序。
(3)參考文獻質量
有9名受訪專家提到參考文獻質量是重要的篩選標準,能夠反映申請者的知識儲備和對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根據受訪專家提到的標準,參考文獻出現以下情況課題就有可能被淘汰:參考文獻陳舊,與申請課題相關的國內外重要文獻缺乏,文獻級別低等。例如,6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近3年的參考文獻一定要有,經典的文獻可以不是最新的,但一定要有。另外,文獻要在國際上比較前沿,發表級別較高,不能只有國內的。
這表明參考文獻的時效性、經典性、權威性和全面性都是盲評專家評判課題的重要標準,缺一不可。
2. 比較法
在申請書看似同等優秀的條件下,受訪專家採用“質量優先”比較策略。根據訪談資料中主題的出現頻次,受訪專家比較課題的依據主要包括:前期成果質量、研究設計精細度、文獻綜述詳實度、語言規範性等。
(1)前期成果質量
所有受訪專家都強調,和單純的數量相比,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相關性、前期成果的發表級別等更為重要。相關性不僅要求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內容相關,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承接也十分重要。3號受訪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主要是看前期成果和申請課題有沒有關聯性,不一定題目完全相同,但是起碼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有的前期成果確實不少,但從邏輯上看不出成果之間是否關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不清申請者的學術方向,似乎在若干個領域裡面,又不知擅長哪個領域。如果申請者一直在某個相對固定的領域,不管是在大雜誌還是小雜誌上發表成果,我就知道這位申請者在某個領域已有心得了,有發言權了,說明這是位有能力的研究者。
發表級別反映前期成果的質量,是申請者學術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受訪專家指出國內外主流刊物發表的文章或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會獲得更高的認可。7號受訪專家還提到對研究型和綜述型成果的看法:
有時候從題目大致可以判斷前期成果是綜述,還是實質性研究。如果5篇文章都是對某個話題的綜述,還是一個很小的問題,看起來都很泛,沒有解決什麼具體問題,那麼課題的前期基礎是不夠的。如果前期成果和申請的課題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都是實質性研究,判斷結果就會好一些。
就成果數量而言,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4篇和5篇同等級別的文章並無實質區別,與課題相關的成果數量更為重要。2名受訪專家還提到如果課題特別新穎,即使只有1篇級別不高的成果也會得到認可。
(2)研究設計精細度
研究設計是課題的整體規劃,是開展研究工作的方略。訪談發現,受訪專家一般會從研究的總體設計出發,對研究專案構成部分之間的邏輯性進行細緻比較。4名擅長實證研究的受訪專家在談及研究設計時強調指出,研究物件、樣本數量、抽樣策略、資料採集方式、資料分析方法、預期結果等核心要素都應一一論述清楚。其中,12號受訪專家特別強調在描述研究方法時,需要體現針對性,具體說明使用什麼方法解決哪個研究問題:
應具體說明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如果研究設計比較粗糙,沒有明確說明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關係,只是籠統地介紹研究使用某某方法,這種寫法可以套用於任何一個實證研究,是無意義的。因此,需要具體說明什麼方法解決哪一個研究問題,做到有針對性,也可繪製技術路線圖,讓專家一目瞭然。
(3)文獻綜述詳實度
在文獻切題的基礎上,受訪專家強調文獻綜述要對重要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爭論焦點、存在問題等進行梳理和歸納,簡單羅列文獻是遠遠不夠的。2名專家特別強調要對前期文獻進行評價,分析前期研究的不足之處,找出研究空白,與前期研究對接。例如,14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文獻綜述不是簡單的介紹,而是立足於前期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的貢獻在哪裡,不足又在哪裡?然後,從前期研究的不足入手來論述提出的問題,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也是推進學術創新。否則,研究是什麼呢?正因為前期研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新的課題研究能往前推進所屬領域的研究。
好的文獻綜述應當包含“綜”、“梳”、“述”、“評”,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評”。申請者須對前期研究以及該領域的新動態、新發展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
(4)語言規範性
受訪專家強調申請書填寫應使用學術語言,做到簡潔、準確和客觀。然而,學術語言並不一定就是晦澀難懂。有10名受訪專家認為,如果申請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將意思表達清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1號受訪專家指出:
我通常會比較誰的語言更加細緻、準確,誰的表達更具體。
4號受訪專家說道:
首尾連貫,思路清楚,選詞用句都很重要。
最後,專家還會對申請書的排版、文獻格式、行款格式、錯別字、標點等進行比較來判斷申請者態度是否認真、嚴謹。例如,3號受訪專家提到:
有的申請書內容亂七八糟,連做學問的基本格式要求都沒搞清楚,這反映科研還沒有起步,是不可能過的。
再如11號受訪專家強調:
字型大小、行間距、全形半形也蠻重要……有些申請書很乾淨,就像看見一個乾淨的人,你會覺得很舒服……我會藉此判斷申請者做學問是不是很細緻、認真、嚴謹。
盲審專家的評審態度
1. 評審過程
雖然絕大多數受訪專家採用三輪評審制,但他們的評審過程並不完全相同。8 名專家採用“排除法”,按照自己的標準首先淘汰最不符合要求的申請書。3 名透過“擇優法”篩選出優質專案。2 名使用“分類排除法”,按照專案的新穎度將其劃分歸入“高”、“中”、“低”組,然後逐個淘汰。1 名使用“排序法”,根據質量對專案從好到差進行排序。
2. “不十分熟悉”課題和研究方法的處理
有12 名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查閱相關資料,把問題搞清楚,以防誤判。他們也為自己在這一評審過程中學到新知識而感到高興。至於研究方法,受訪專家指出,有時課題申請者可能對自己採用的方法並不熟悉或者並不擅長,但研究方法無好壞之分,以解決研究問題為根本要務。7 名專家傾向使用混合法,透過多維資料揭示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1 名專家在談及質化法時強調,如果社科基金專案只有一兩個個案作為研究物件,顯然是不夠的。還有2 名專家提及有的申請者對量化法存在錯誤認識,以為研究只要有了數字的裝點就是量化法。
018 年社科基金專案有效申報29677項,公佈立項課題4506 項,平均立項率為15.2%,比上一年增加217項。
雖然社科基金的立項數量和資助經費逐年增加,但是專案申請成功並非易事。專案只有先透過5 個評委的“盲評”,即通訊評審,才可進入“會評”。根據往年規定,盲評透過率只有25%左右,會評透過率為50%—60%。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調查探析了14 名國家社科基金專案通訊評審專家的評審策略與態度,以期為各位提供幫助。
通訊評審社科基金專案時,評審專家須根據國家社科辦提供的評審意見表(見下表) 給每份申請書逐項打分,最高分為10 分,最低分為3 分,然後基於分數綜合決定專案是否“入圍”,即專案是否能夠“出線”,參加“會評”。
社科基金專案通訊評審意見表
關於此次研究的訪談方案: 採用電話和麵談兩種訪談形式。訪談問題共15 個,涉及4 個方面:
(1) 評審經歷(如:您參與過幾次盲評?);(2) 評審過程(如:拿到申請書後,您會怎麼做?);(3) 評審標準(如:您會從哪幾個方面評審?);(4) 評審建議(如:您對專案申請者有何建議?)。
盲評專家的評審策略
盲評專家採用的策略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一點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們認定的關鍵標準,課題就被否定;另一類是“比較法”,即對看似同等條件的申請書,專家根據自己制定的優先順序標準進行篩選,優中選優。
1. 一點淘汰法
有11位受訪專家在首輪評閱時,都採用了“一點淘汰法“。具體涉及的標準主要有:選題新穎度、問題凸顯度和參考文獻質量。
(1)選題新穎度
受訪專家認為,選題使他們獲得對申請書的第一印象。所有受訪專家強調如果選題新穎、前沿,他們就有興趣繼續往下看,而已被研究過、缺乏創新性的選題一般會被直接淘汰。所謂新穎度,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目前尚未被研究過的問題,或者是對已有研究問題的新解讀,如使用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等。7號受訪專家這樣解釋新穎度:
“新穎度可從幾個方面來看。以理論研究為例,第一要看理論框架,是不是使用新理論;第二要看視角,是否有新角度,如果大家都已經用過這種視角,我就擔心做不出什麼新東西;第三要看新方法;第四要看新材料,當然這個由專案本身決定,例如做史的研究必定需要新材料。”
專家特別指出創新性有三點就足夠了,寫得過多既不現實,也會影響對課題可行性的判斷。
選題不僅要新,還要遵循“需求原則”,即應“學術之需”和“社會之需”,具備理論創新意義和社會應用價值,這是社科基金專案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和基本要求。例如,10號受訪專家強調:
一是要有新意,但是新意出來以後,如果一點用處沒有,這個專案也不能支援。另一種是應用性很強,有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學術性不強,也不行。所以說,作為社科基金專案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學術意義,另一個是社會應用價值,兩者缺一不可,每個專案需兩者兼備。
簡言之,選題不僅要“求新”,更要“求價值”,申請者可以“新題新做”,也可以“舊題新做”、“老題深做”。
(2)問題凸顯度
14名受訪專家都強調如果申請者沒有問題意識,申請書未列出研究問題,就會直接出局。例如,4號受訪專家強調指出:
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如果沒有研究問題,便無法知道要研究什麼,這樣印象就很不好。懂得課題申報的人,一定懂得在一開始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研究問題置於申報書最凸顯的位置,因為它最重要、最核心。有的研究問題是隱含的,會使課題質量大打折扣。
對於研究問題,受訪專家通常從“科學性”和“邏輯性”進行細緻考察。所謂科學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研究問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果問題缺乏理論基礎,會被直接淘汰。所謂邏輯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所提研究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問題之間不僅要有銜接,還要有層次。4名受訪專家強調,提出的研究問題需具體,申請者要洞悉研究問題的實質,分析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而不是主觀臆定層次。問題只有做到層次分明,才能有條不紊。有專家建議,申請者可提煉出主要研究問題和研究子問題,使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
概言之,研究要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根本任務。研究問題要層次性地展現,做到“主次分明”,客觀反映彼此之間的秩序。
(3)參考文獻質量
有9名受訪專家提到參考文獻質量是重要的篩選標準,能夠反映申請者的知識儲備和對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根據受訪專家提到的標準,參考文獻出現以下情況課題就有可能被淘汰:參考文獻陳舊,與申請課題相關的國內外重要文獻缺乏,文獻級別低等。例如,6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近3年的參考文獻一定要有,經典的文獻可以不是最新的,但一定要有。另外,文獻要在國際上比較前沿,發表級別較高,不能只有國內的。
這表明參考文獻的時效性、經典性、權威性和全面性都是盲評專家評判課題的重要標準,缺一不可。
2. 比較法
在申請書看似同等優秀的條件下,受訪專家採用“質量優先”比較策略。根據訪談資料中主題的出現頻次,受訪專家比較課題的依據主要包括:前期成果質量、研究設計精細度、文獻綜述詳實度、語言規範性等。
(1)前期成果質量
所有受訪專家都強調,和單純的數量相比,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相關性、前期成果的發表級別等更為重要。相關性不僅要求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內容相關,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承接也十分重要。3號受訪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主要是看前期成果和申請課題有沒有關聯性,不一定題目完全相同,但是起碼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有的前期成果確實不少,但從邏輯上看不出成果之間是否關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不清申請者的學術方向,似乎在若干個領域裡面,又不知擅長哪個領域。如果申請者一直在某個相對固定的領域,不管是在大雜誌還是小雜誌上發表成果,我就知道這位申請者在某個領域已有心得了,有發言權了,說明這是位有能力的研究者。
發表級別反映前期成果的質量,是申請者學術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受訪專家指出國內外主流刊物發表的文章或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會獲得更高的認可。7號受訪專家還提到對研究型和綜述型成果的看法:
有時候從題目大致可以判斷前期成果是綜述,還是實質性研究。如果5篇文章都是對某個話題的綜述,還是一個很小的問題,看起來都很泛,沒有解決什麼具體問題,那麼課題的前期基礎是不夠的。如果前期成果和申請的課題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都是實質性研究,判斷結果就會好一些。
就成果數量而言,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4篇和5篇同等級別的文章並無實質區別,與課題相關的成果數量更為重要。2名受訪專家還提到如果課題特別新穎,即使只有1篇級別不高的成果也會得到認可。
(2)研究設計精細度
研究設計是課題的整體規劃,是開展研究工作的方略。訪談發現,受訪專家一般會從研究的總體設計出發,對研究專案構成部分之間的邏輯性進行細緻比較。4名擅長實證研究的受訪專家在談及研究設計時強調指出,研究物件、樣本數量、抽樣策略、資料採集方式、資料分析方法、預期結果等核心要素都應一一論述清楚。其中,12號受訪專家特別強調在描述研究方法時,需要體現針對性,具體說明使用什麼方法解決哪個研究問題:
應具體說明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如果研究設計比較粗糙,沒有明確說明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關係,只是籠統地介紹研究使用某某方法,這種寫法可以套用於任何一個實證研究,是無意義的。因此,需要具體說明什麼方法解決哪一個研究問題,做到有針對性,也可繪製技術路線圖,讓專家一目瞭然。
(3)文獻綜述詳實度
在文獻切題的基礎上,受訪專家強調文獻綜述要對重要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爭論焦點、存在問題等進行梳理和歸納,簡單羅列文獻是遠遠不夠的。2名專家特別強調要對前期文獻進行評價,分析前期研究的不足之處,找出研究空白,與前期研究對接。例如,14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文獻綜述不是簡單的介紹,而是立足於前期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的貢獻在哪裡,不足又在哪裡?然後,從前期研究的不足入手來論述提出的問題,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也是推進學術創新。否則,研究是什麼呢?正因為前期研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新的課題研究能往前推進所屬領域的研究。
好的文獻綜述應當包含“綜”、“梳”、“述”、“評”,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評”。申請者須對前期研究以及該領域的新動態、新發展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
(4)語言規範性
受訪專家強調申請書填寫應使用學術語言,做到簡潔、準確和客觀。然而,學術語言並不一定就是晦澀難懂。有10名受訪專家認為,如果申請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將意思表達清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1號受訪專家指出:
我通常會比較誰的語言更加細緻、準確,誰的表達更具體。
4號受訪專家說道:
首尾連貫,思路清楚,選詞用句都很重要。
最後,專家還會對申請書的排版、文獻格式、行款格式、錯別字、標點等進行比較來判斷申請者態度是否認真、嚴謹。例如,3號受訪專家提到:
有的申請書內容亂七八糟,連做學問的基本格式要求都沒搞清楚,這反映科研還沒有起步,是不可能過的。
再如11號受訪專家強調:
字型大小、行間距、全形半形也蠻重要……有些申請書很乾淨,就像看見一個乾淨的人,你會覺得很舒服……我會藉此判斷申請者做學問是不是很細緻、認真、嚴謹。
盲審專家的評審態度
1. 評審過程
雖然絕大多數受訪專家採用三輪評審制,但他們的評審過程並不完全相同。8 名專家採用“排除法”,按照自己的標準首先淘汰最不符合要求的申請書。3 名透過“擇優法”篩選出優質專案。2 名使用“分類排除法”,按照專案的新穎度將其劃分歸入“高”、“中”、“低”組,然後逐個淘汰。1 名使用“排序法”,根據質量對專案從好到差進行排序。
2. “不十分熟悉”課題和研究方法的處理
有12 名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查閱相關資料,把問題搞清楚,以防誤判。他們也為自己在這一評審過程中學到新知識而感到高興。至於研究方法,受訪專家指出,有時課題申請者可能對自己採用的方法並不熟悉或者並不擅長,但研究方法無好壞之分,以解決研究問題為根本要務。7 名專家傾向使用混合法,透過多維資料揭示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1 名專家在談及質化法時強調,如果社科基金專案只有一兩個個案作為研究物件,顯然是不夠的。還有2 名專家提及有的申請者對量化法存在錯誤認識,以為研究只要有了數字的裝點就是量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