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051830541

    咽鼓管屬於中耳結構。  咽鼓管又稱歐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進入鼓室,另一端則進入鼻咽部,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稱為咽鼓管。咽鼓管呈弓狀彎曲,整個管道長約35~39毫米,由軟骨部與骨部兩部分所組成。它的外1/3為骨部,內則有頸內動脈,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內2/3為軟骨部,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部的側壁,具體位置是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骨性部是管的外側較短的部分,其鼓室端開口於鼓室的前壁;軟骨部經咽鼓管咽口,開口於鼻咽部的側壁。軟骨部平時閉合,僅在吞嚥或呵欠時開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氣壓,有利於鼓膜的正常振動。由於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從鼓室口向內、向前、向下直到咽口,與水平面約成40度角傾斜。鼓室口高出咽口2~2.5釐米,呈漏斗狀,是骨部內徑最寬的地方,約4.5毫米,以後越向內越狹窄。在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最窄,內徑僅1~2毫米。由此向咽口管道又逐漸增寬,達咽口處為最寬,上、下徑可達9毫米。

      咽鼓管的位置隱蔽,在學習解剖時不太容易示教。在門診只能透過鼻咽鏡才能看到咽鼓管咽口。而要看清鼓室口就更加困難,只有在翻起鼓膜作鼓室探查時,方能一見它呈喇叭狀的管口。咽鼓管的管道部分更是一個潛在的肌性管子,只有當剔去相當部分的頭顱解剖標本中,才能顯出其“廬山真面目”。

      咽鼓管黏膜與鼻咽部鼓室黏膜相廷續,由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組成,有相當多的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分泌的液體,維持恰當的咽鼓管張力,使之既不完全開放,卻又能在適當的機會,如張口、吞嚥、打呵欠或咀嚼時偶爾開放一下,以此來調節鼓室內壓力,從而保持鼓室內外壓力的平衡。

      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導鼻咽部氣體進入鼓室,以維持鼓膜兩側壓力平衡,從而保證鼓膜的正常振動。如果咽鼓管閉塞或鼻咽部炎症造成咽口閉合都可致鼓室壓力降低,外界壓力相對增高,從而使鼓膜內陷而影響聽力。此時,易行咽鼓管導管吹張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