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與魚語雨1

    個人認為古典文化應該加入學生的課程。

    正常來看,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古典文化學習是提升素養擴大知識面的一個方面。而且中國教育被考試製度綁架,就國家對國學的態度而言古典文化在高考佔據的比重很可能越來越多。從16.17年的語文考試分值變化可以發現。多學習古典文化肯定有好處。

    我們打著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旗幟,卻不懂古典文化,未免荒唐。看懂古文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難度。更別說欣賞討論。文化的傳承需要氛圍和環境,如果社會中沒有這種因子,如何傳承。我曾經看過關於雕塑藝術的文章,其中講到中國難出大師級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華人脫離了傳統,又沒有系統的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所以作品學不來西方又缺乏中國的韻味。

    不知道我有沒有表達清楚意思。拿繪畫來說,畫的像和畫有靈魂是兩種境界。中國的雕塑就缺乏了靈魂。不過看這篇文章有一段時間了。不清楚現在的狀況。

    從國家民族團結穩定來說,它需要一個共同的認同,需要一個紐帶來連線每一個人。陰謀論一點來說,國家倡導肯定是對統治有利的嘛。

    可能說的有點大,不過教育本來就是牽涉未來和國家大問題。

    那麼該不該全部學習?如果把學習定義為了解知道,而不是由別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那麼我認為應該全部學習。

    我以為教育不是下定義。沒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說。瞭解和判斷應該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不過這太理想了。在現在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課堂裡的知識是經過層層篩選,各種因素過濾之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作者、編者、教育部門、學校、老師,還要要考慮政治因素、道德因素等等等等。

    如果進入課堂,那麼學生學到的肯定是社會普遍支援的認可的東西。

    現在很多學校其實已經開始引入弟子規之類的國學書籍的學習。但是其形式之可怕,完全偏離初衷(部分學校)。不過這種形式的錯誤不能歸咎於事物本身,因噎廢食怎麼能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鴉柿果如何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