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二斤牛肉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制只有少量的職業士兵,其餘大多是兵農合一軍隊。平時都在家務農,等到了有戰事的時候,徵召起國內青壯年民眾,武裝起來前往前線作戰。
《國語·魯語下》:“先王制土.....於是乎有鰥寡孤疾,有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軍隊的兵源組成主要以“士”和“在國之庶”為主,這些都是華人。例如周設六師,即由六鄉的丁壯組成。而別被征服族的“在國之野”就是俗稱“野人”,“野人”一開始是沒有資格當兵的,只能負責運輸輜重、飼養牛馬、炊釁等等,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後,由於戰爭擴大的需要,加之軍賦制度的改革,“野人”也可以當兵,初期僅在少數國家出現的都邑地方兵在各國普遍建立起來。
例如魯國,作戰部隊分為“三郊三遂”,鄉(包含郊)為正卒(華人擔任),遂為徒役(野人擔任),合為三軍。所有人員人員在發生戰爭時徵調組合,但平常時也要定期訓練,其方法是在農閒時節舉行田獵,每年四次,春季稱為,夏季稱為苗,秋季稱為獵,冬季稱為狩。
軍隊的編制上,大多數國家實行《周禮》所說的軍、師、旅、卒、兩、伍6級編制。一個軍為12500人,一個師是2500人,一個旅500人,一個卒100人,一個伍5人。
諸侯國軍隊數量上,一般大國三師、次國兩師、小國一師。軍隊也分為公室軍隊、地方軍隊和私人部隊。
公室軍隊,由國君直接控制,多建於西周諸侯受封立國時。進入春秋之後,公室軍隊得到更大的發展,成為國家軍隊中的主力,擔負著主要的對外作戰的任務。
地方軍隊,即文獻所稱的“邑甲”、“都車”和“縣兵”等,主要任務是負責守衛地方,必要時也參加對外作戰。
私人部隊,即諸侯、卿大夫的族軍。其組成以貴族的宗族成員為骨幹,還有由宗族所屬奴隸選拔出來的武士。諸侯族軍,晉國稱“公族”,楚國稱“王族”、“王卒”,越國稱“私卒君子”;卿大夫族軍,稱“某族”、“某屬”,或稱“私屬”、“私卒”、“都君子”。族軍平時與貴族聚居於“國”中,保衛宗主及宗邑的安全,戰時隨國君及卿大夫出征。諸侯族軍編入主帥所在的中軍,是作戰的精銳力量。
-
3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將西周王室,建立東周,春秋時期開始。由於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日漸衰弱,加上一些諸侯、勢力的日益增強,幾個大的諸侯相繼成為中原霸主。這些大諸侯國的軍隊主要由公室軍隊和軍隊組成。
公室軍隊多建於西周諸侯受封立國時,主要成員是華人中計程車和農。士以習武打仗為主要職業,作戰時充任甲士。農就是庶人,除老弱殘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須接受,三季務農,一季講武,每隔3年進行一次大演習。
遇有戰事,要隨時聽從調發,充任步兵,役期依戰事的長短而定。世族軍隊是卿大夫在自己的上設定的軍隊,從軍人員也以封邑及其周圍計程車和農為主。
當時的某些較大的城邑還有邑甲,有的屬於國君,有的屬於卿大夫。這樣一來,邑甲就成為了公室軍隊與世族軍隊的補充。
各國卿大夫有其獨立的,有宗族部隊和私屬部隊。這些部隊都是憑著封建從屬關係組織起來的。各國軍隊的主要成分除華人外,還徵發所屬的農民服役。
各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不再是,而是各諸侯國的國君,這時期諸侯國軍隊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農民。
春秋末期,日趨瓦解,再次擴徵。有的實行用,如實行的田賦制,就是按田畝數量徵兵、徵賦,其物件主要是廣大農民。
生活在軍事組織與地方行政組織相結合制度下的農民,平時生產和參加軍訓,戰時聚整合軍,在太廟命將,發放、甲冑、兵器,戰畢解甲歸田,保留著“寓兵於農”的傳統。
中小以上貴族充任甲士,他們一般不參加生產勞動,平時身佩兵器,從事習武和各種軍事活動,或參與政務,戰時則為軍隊骨幹,並充任各級軍職。
中原各國的國君,由於宗族的內訌和對外戰爭,以及華人的叛離和農民的反抗鬥爭,權力逐漸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卻在逐漸強大,國的軍事組織不可避免地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於瓦解。
與此同時,地方郡縣的軍事組織在不斷生長和發展,郡縣的軍隊逐漸成為了很有作戰能力的部隊。
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國君掌握著軍隊的徵調大權,國君之下設立獨立的軍事系統。這個時期普遍實行的是,農民是主要的徵集物件。
戰國時期,各國中心區普遍設縣,邊地也越來越多地分設郡,縣和郡就成為徵兵的地區單位。於是,郡縣推行到全國。
-
4 # 當代曹植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制只有少量的職業士兵,其餘大多是兵農合一軍隊。平時都在家務農,等到了有戰事的時候,徵召起國內青壯年民眾,武裝起來前往前線作戰。
軍隊的兵源組成主要以“士”和“在國之庶”為主,這些都是華人。“野人”一開始是沒有資格當兵的,只能負責運輸輜重、飼養牛馬、炊釁等等,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後,由於戰爭擴大的需要,加之軍賦制度的改革,“野人”也可以當兵。
遇有戰事,野人要隨時聽從調發,充任步兵,役期依戰事的長短而定。
當時的某些較大的城邑還有邑甲,有的屬於國君,有的屬於卿大夫。
各國卿大夫有其獨立的宗族部隊和私屬部隊。這些部隊都是憑著封建從屬關係組織起來的。
中小以上貴族充任甲士,他們一般不參加生產勞動,平時身佩兵器,從事習武和各種軍事活動,或參與政務,戰時則為軍隊骨幹,並充任各級軍職。
-
5 # Y路程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王室日漸衰落,各大諸侯擁兵自重,幾大諸侯相繼成為一方的霸主。那時候的軍隊基本是全國皆兵。士兵主要是農民為主。
士兵都是邊駐防邊種地,遇到太平日子就務農,如遇戰爭,就由農民變為士兵。
古代由於不斷的戰爭,人口凋零,除了老弱病殘外,所有成年男子必須接受軍事上的訓練,如遇到戰爭,就聽從國家的調遣。
回覆列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西周王室東遷,建立東周,春秋時期開始。由於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日漸衰弱,加上一些諸侯、卿大夫勢力的日益增強,幾個大的諸侯相繼成為中原霸主。這些大諸侯國的軍隊主要由公室軍隊和世族軍隊組成。
公室軍隊多建於西周諸侯受封立國時,主要成員是華人中計程車和農。士以習武打仗為主要職業,作戰時充任甲士。農就是庶人,除老弱殘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須接受軍事訓練,三季務農,一季講武,每隔3年進行一次大演習。
遇有戰事,要隨時聽從調發,充任步兵,役期依戰事的長短而定。世族軍隊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設定的軍隊,從軍人員也以封邑及其周圍計程車和農為主。
當時的某些較大的城邑還有邑甲,有的屬於國君,有的屬於卿大夫。這樣一來,邑甲就成為了公室軍隊與世族軍隊的補充。
各國卿大夫有其獨立的軍事組織,有宗族部隊和私屬部隊。這些部隊都是憑著封建從屬關係組織起來的。各國軍隊的主要成分除華人外,還徵發所屬的農民服役。
各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諸侯國的國君,這時期諸侯國軍隊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農民。
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趨瓦解,軍賦再次擴徵。有的實行用田賦,如晉國六卿實行的田賦制,就是按田畝數量徵兵、徵賦,其物件主要是廣大農民。
生活在軍事組織與地方行政組織相結合制度下的農民,平時生產和參加軍訓,戰時聚整合軍,在太廟命將,發放車馬、甲冑、兵器,戰畢解甲歸田,保留著“寓兵於農”的傳統。
中小以上貴族充任甲士,他們一般不參加生產勞動,平時身佩兵器,從事習武和各種軍事活動,或參與政務,戰時則為軍隊骨幹,並充任各級軍職。
中原各國的國君,由於宗族的內訌和對外戰爭,以及華人的叛離和農民的反抗鬥爭,權力逐漸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卻在逐漸強大,國的軍事組織不可避免地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於瓦解。
與此同時,地方郡縣的軍事組織在不斷生長和發展,郡縣的軍隊逐漸成為了很有作戰能力的部隊。
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國君掌握著軍隊的徵調大權,國君之下設立獨立的軍事系統。這個時期普遍實行的兵役制度是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的徵集物件。
戰國時期,各國中心區普遍設縣,邊地也越來越多地分設郡,縣和郡就成為徵兵的地區單位。於是,郡縣徵兵制度推行到全國。
各諸侯國隨著縣、郡等地方行政系統的建立,普遍實行博籍制度。博籍就是到應徵年齡的男子必須登記,以備徵調。比如秦國規定,凡17歲男子必須向官府登記,稱為“博”,博籍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戍卒”。據《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實際上男子15歲就博籍,以後隨時有被徵調入伍的可能。商鞅曾提出將丁男、丁女、老弱分別編組成軍的建議。
一般來講,服兵役的年齡,大概從15歲至60歲。但當遇到大戰,往往徵發全國壯丁,傾國以赴。若是一般小戰,則只徵發與敵國鄰近的郡縣壯丁去作戰。其他郡縣就休養生息,以備將來。
各國的常備兵大多是考選出來的,有特殊的待遇。通過幾種嚴格的考核,中試的就可以免除全戶的田宅租稅。當時各國出兵時,往往以常備兵帶領新徵發來計程車兵作戰。
戰國中期以後,出現了一種新型兵役制度,這就是募兵制。
募兵與傳統的徵兵不同,徵兵是依法服兵役,這是公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募兵是國家用錢和物僱傭的兵勇。募兵與國家則是金錢與契約的關係,有錢則戰,無錢則散。
隨著戰爭發展對士兵素質要求的提高,春秋末期的選練勇士風氣,至戰國時有了發展。各國從應徵人員中,透過訓練和考核,選拔勇武士卒,組成精銳軍隊。如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技擊,趙國的百金之士,秦國的銳士等。
其中魏國考選武卒很嚴,要全副武裝,帶3天的糧食,半日內跑四五十千米。中試者免除其家庭的賦役,還分給好的田宅。
透過考核、選拔和訓練招募來的兵勇,具有相當優秀的素質。由這些兵勇組成的軍隊,待遇優厚,平時習武,守衛國家,戰時則為擴編的基礎和作戰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