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又稱前庭蝸器。包括聽器和位覺器。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1.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組成,具有收集和傳導聲波的作用。
(1)耳廓:耳廓位於頭部兩側,由面板和軟骨組成,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2)外耳道:外耳道為位於外耳門至鼓膜之間的彎曲通道,具有聲波共鳴腔的作用。外耳道分為外1/3 的軟骨部和內2/3 的骨性部。
外耳道的面板內含有耵聹腺,分泌耵聹,有清除異物的功能。
(3)鼓膜:鼓膜位於外耳道與中耳的鼓室之間,為近似卵圓形的半透明薄膜。分為前上方1/4 部的鬆弛部和後下方3/4 部的緊張部。
可隨聲波振動並牽動中耳聽骨鏈的活動。
2.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等結構。
(1)鼓室:鼓室為顳骨巖部內含有空氣的小腔隙,介於鼓膜與內耳之間,室腔內面覆有黏膜,腔內有聽小骨、肌、血管、神經等。
①鼓室的6 個壁
上壁:即鼓室蓋,為分隔鼓室與顱中窩的薄層骨板。
下壁:又稱頸靜脈壁,為一薄骨板鄰頸內靜脈。
前壁:又稱頸動脈壁,外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
後壁:又稱乳突壁, 經鼓竇口連通乳突小房。
外側壁:即鼓膜。
內側壁:又稱迷路壁,即內耳的外側壁,此壁後上方有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閉;後下方有蝸窗,被第二鼓膜封閉。
②聽小骨:位於鼓室腔內每側3 塊,從外向內依次為錘骨、砧骨和蹬骨,其間借關節相連構成聽骨鏈,錘骨柄連於鼓膜,蹬骨底覆蓋前庭窗,在聲波傳遞過程中起減小振幅、增加壓強的作用。
(2)咽鼓管:咽鼓管為連通咽與鼓室之間的管道。空氣可經此管進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內、外壓力的平衡,維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狀和良好的振動效能。當咽鼓管阻塞室內空氣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內陷產生耳鳴、影響聽力等。成人咽鼓管長而彎曲,小兒咽鼓管短而直,故小兒中耳炎較為多見。
(3)乳突小房: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內的許多含氣的小腔隙,互相連通,向前經乳突竇開口於鼓室後壁上部。
內耳又稱迷路,位於顳骨巖部內。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組成。骨迷路在外,膜迷路在內,兩者間含有外淋巴,膜迷路內含有內淋巴,二者互不相通。
①骨迷路:骨迷路為骨質構成的骨性隧道,分為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
骨半規管為三個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環狀骨性管道,包括前、後和外側骨半規管,三個骨半規管借其骨腳連於前庭,骨腳的膨大部稱骨壺腹。
前庭為耳蝸與骨半規管之間的膨大部分,其外側壁即為鼓室的內側壁。
耳蝸形如蝸牛殼,由蝸螺旋管圍繞蝸軸23/4 圈構成,蝸軸向蝸螺旋管內伸出骨螺旋板。
(2)膜迷路:膜迷路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小管和小囊。分為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三部分。
膜半規管位於骨半規管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半環狀管道。在骨壺腹內,膜半規管相應的膨大,稱膜壺腹,其內壁上有突向腔內的嵴狀突起,稱壺腹嵴,是位覺感受器,接受旋轉運動的刺激。
橢圓囊和球囊位於前庭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囊狀結構,其囊壁內分別有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覺感受器,接受直線運動的刺激。
蝸管位於耳蝸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膜性管,此管在斷面上呈三角形,其下壁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 器)是聽覺感受器,接受聲波刺激後轉化為神經衝動傳至腦,產生聽覺。蝸管與骨螺旋板將蝸螺旋管分為上方的前庭階和下方的鼓階。
耳又稱前庭蝸器。包括聽器和位覺器。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1.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組成,具有收集和傳導聲波的作用。
(1)耳廓:耳廓位於頭部兩側,由面板和軟骨組成,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2)外耳道:外耳道為位於外耳門至鼓膜之間的彎曲通道,具有聲波共鳴腔的作用。外耳道分為外1/3 的軟骨部和內2/3 的骨性部。
外耳道的面板內含有耵聹腺,分泌耵聹,有清除異物的功能。
(3)鼓膜:鼓膜位於外耳道與中耳的鼓室之間,為近似卵圓形的半透明薄膜。分為前上方1/4 部的鬆弛部和後下方3/4 部的緊張部。
可隨聲波振動並牽動中耳聽骨鏈的活動。
2.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等結構。
(1)鼓室:鼓室為顳骨巖部內含有空氣的小腔隙,介於鼓膜與內耳之間,室腔內面覆有黏膜,腔內有聽小骨、肌、血管、神經等。
①鼓室的6 個壁
上壁:即鼓室蓋,為分隔鼓室與顱中窩的薄層骨板。
下壁:又稱頸靜脈壁,為一薄骨板鄰頸內靜脈。
前壁:又稱頸動脈壁,外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
後壁:又稱乳突壁, 經鼓竇口連通乳突小房。
外側壁:即鼓膜。
內側壁:又稱迷路壁,即內耳的外側壁,此壁後上方有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閉;後下方有蝸窗,被第二鼓膜封閉。
②聽小骨:位於鼓室腔內每側3 塊,從外向內依次為錘骨、砧骨和蹬骨,其間借關節相連構成聽骨鏈,錘骨柄連於鼓膜,蹬骨底覆蓋前庭窗,在聲波傳遞過程中起減小振幅、增加壓強的作用。
(2)咽鼓管:咽鼓管為連通咽與鼓室之間的管道。空氣可經此管進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內、外壓力的平衡,維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狀和良好的振動效能。當咽鼓管阻塞室內空氣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內陷產生耳鳴、影響聽力等。成人咽鼓管長而彎曲,小兒咽鼓管短而直,故小兒中耳炎較為多見。
(3)乳突小房: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內的許多含氣的小腔隙,互相連通,向前經乳突竇開口於鼓室後壁上部。
內耳又稱迷路,位於顳骨巖部內。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組成。骨迷路在外,膜迷路在內,兩者間含有外淋巴,膜迷路內含有內淋巴,二者互不相通。
①骨迷路:骨迷路為骨質構成的骨性隧道,分為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
骨半規管為三個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環狀骨性管道,包括前、後和外側骨半規管,三個骨半規管借其骨腳連於前庭,骨腳的膨大部稱骨壺腹。
前庭為耳蝸與骨半規管之間的膨大部分,其外側壁即為鼓室的內側壁。
耳蝸形如蝸牛殼,由蝸螺旋管圍繞蝸軸23/4 圈構成,蝸軸向蝸螺旋管內伸出骨螺旋板。
(2)膜迷路:膜迷路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小管和小囊。分為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三部分。
膜半規管位於骨半規管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半環狀管道。在骨壺腹內,膜半規管相應的膨大,稱膜壺腹,其內壁上有突向腔內的嵴狀突起,稱壺腹嵴,是位覺感受器,接受旋轉運動的刺激。
橢圓囊和球囊位於前庭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囊狀結構,其囊壁內分別有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覺感受器,接受直線運動的刺激。
蝸管位於耳蝸內,為結締組織構成的膜性管,此管在斷面上呈三角形,其下壁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 器)是聽覺感受器,接受聲波刺激後轉化為神經衝動傳至腦,產生聽覺。蝸管與骨螺旋板將蝸螺旋管分為上方的前庭階和下方的鼓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