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紫姐姐

    佛教,一個在中國存在歷史悠久的教派。因為古時封建等級森嚴,百姓生活困苦,人們普遍信仰有來世,福報的佛教,而佛教也因此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但佛教並非起源於中國,而是起源於尼泊爾,在漢朝時才得以傳入中國。並落地生根。而據《佛說造塔功德經》所述:"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因此,中國佛教文化也是十分濃厚的。但是關於佛教,卻有一個許多人都不知道的真相。佛教駐紮之地,我們通常都稱其為"某某寺"或"某某廟",前去燒香拜佛的人也總是說自己去寺廟裡還願如何如何。但是,寺廟這二字,其實早在佛教傳入前便存在了。而且那時的寺與廟,本質上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二者並不可混為一談。

    第一、分析"寺"的含義。

    在現在來看,"寺"通常都是佛教僧眾居住的地方的代稱,比如杭州的靈隱寺或者河南的少林寺等等。但是不為人所知的是,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寺"的存在。在"寺"存在的早期,其本身並沒有與宗教發生過密切聯絡。在《說文解字》中,對"寺"的含義有以下的解釋"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除此之外,"寺"更有含義為:治也,官舍也。簡而言之,寺原本的意思是官署辦公的地方。而若觀察"寺"字的組成結構,我們不難看出,其是由"土"與"寸"兩字組成。而寸土之地亦屬君主,因此"寺"字也就理應為臣服於君主、為君主效力的辦事機構。而到了秦朝時期,"寺"也就常常意指為官員任職之所,例如鴻臚寺,大理寺等等。

    而"寺"的讀音又通"侍",因此寺的含義也有敬順旨意,如理即化之意。也因此古代才會有"大理寺"的存在,其類似於法院,負責審理刑獄案件。而大理寺存在時間也十分悠久,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經存在。而寺字此時尚未有其他的意思,僅有官員任職,審理刑獄案件之意。但到了漢朝時期,寺的含義便開始發生了變化。

    公元64年,相傳漢明帝劉莊曾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高6丈,來自西方的僧侶在殿庭前環繞,而劉莊為之震驚,隨即驚醒。而第二天劉莊便在早朝時說與大臣,並尋求解夢。而此時博士傅毅便說道:"西方有神,稱為佛,您夢見的大概是佛。"而劉莊深感欣慰,便派遣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原。

    而到了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便修築了中國第一座寺廟,而當時負責接待佛教的部門,正是鴻臚寺。也因此這個建築被稱之為"白馬寺"。也是從此時開始,"寺"字又多了一層含義,不僅僅指官員任職機構,還指佛教的建築。而在古代,"寺"的兩個含義也並不衝突。

    第二、分析"廟"的含義。

    上文已經提到了"寺"的來歷和淵源,而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廟"的歷史。"廟"的歷史其實要比"寺"的歷史更為久遠。"廟"乃形聲字,而古文中"廟"又寫作"庿",是由"廣"與"苗"組成的。而"廣"字又與建築物有關,可見"廟"字本身的含義之豐富。

    而據《說文解字》記載,"廟"字不僅可指供奉祖宗牌位、神靈或者歷史知名人物的場所,還可以指朝堂之地。只不過這兩種意思是先後才有的。據《爾雅》記載:"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此時的廟也只含有敬祖尊先,虔誠供奉祭祀之意。而且周朝極為重視禮儀,等級也十分森嚴。而也因此,廟宇的規模也有所差別。

    據《禮記》記載:"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而到了漢朝之後,"廟"的含義便發生了變化,其常被用來追諡、敕封一些重要人物。如"孔子廟"、"關帝廟"等等。而平民百姓絲毫沒有建廟的資格。而後來"廟"又增加了供奉鬼神的含義。而後隨著道教與佛教的盛行,"廟"字也被賦予了一定的宗教含義。

    而由此來看,"廟"與"寺"二者並非一種的含義。二者從根本來說,是有所區別的。"寺"通常指的是僧侶修行居住的地方,主要供佛教祭祀供奉。而"廟"則是祭祀、供奉聖賢、英傑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崖柏造假手段黑,是怎麼個造假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