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峰123104928

    科舉,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項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發源於隋,確立於唐,成熟於宋,巔峰於明清,後在清末被廢除,但科舉制度的影響力仍然巨大,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處處可見古代科舉制度的影子。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等等,這些都是科舉考試中的常見術語,很多人分不清楚他們的區別,往往混淆。實際上,這些稱呼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下面以清朝為例,說明上述概念的內涵。

    清朝科舉制度分四個等次,四級考試,由低到高分別是:

    1,童生試,童生考秀才。

    清朝規定,讀書人想要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必須在州、府、縣等官方學校學習,在校學生不管年齡大小,一律被稱為“童生”,所以不乏滿頭白髮的“童生”。

    童生需在學校就讀並參加童生試,透過童生試入學者被稱為生員,也稱秀才。

    有些府、州、縣的生員(秀才)特別優異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把有人才貢獻給皇帝,跟貢士的“貢”表達的同一個意思,上貢、進貢的意思。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也就是說貢生就等於明經,都是一個意思。

    2,鄉試,秀才考舉人。

    秀才享受減免賦稅勞役優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須參加各省統一組織的鄉試,透過者被稱為舉人。

    舉人可以做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進中了舉人,才會欣喜若狂,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現職務空缺才有可能遞補為官,而且都是品級很低甚至終身沉淪在基層。

    因為鄉試都是安排在秋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

    3,會試,舉人考進士。

    舉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繼續學習考取進士。

    會試由禮部組織,就在京城統一進行,各地舉人齊集京師,同臺競技,最後幾家歡喜幾家愁。名落孫山者打道回府,來年再戰,透過會試者,即為進士。

    因為會試在每年春天舉行,因此被稱為春闈。

    4,殿試,進士選三甲。

    被錄取的進士還需要皇帝或者授權的知貢舉,對會試錄取的進士進行測試排名,一甲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明清時期,會試合格者統稱貢士,參加殿試後賜出身,方稱進士。

    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會試合格者直接稱為進士,而錯認為殿試第一的狀元比進士“更高一等”。實際上,會試合格者都是進士,而狀元是對進士第一名的稱呼,本質還是進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朗1.3T的車怎麼樣?噪音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