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這個故事大抵是作者蒲松齡在藉故事中主人公陽間科舉不中,陰間反中城隍爺這一略顯荒唐的故事來暗指當時科舉制度的黑暗。同時蒲松齡又藉故事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來表明,自己雖在科舉之路屢屢受挫,但自己依舊保有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
一、《考城隍》中的荒唐故事:陽間科舉不中,陰間卻考上城隍爺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中的第一篇故事,大抵講了一個書生苦讀多年沒能考上科舉,但是他卻在夢中來到陰間考中了城隍爺。這名書生雖然考上了城隍爺,因為顧忌家中老母尚未歸老,於是便懇求地府考官讓他回去為母親送終以後再來上任城隍爺,地府的考官應允了。於是,和書生一同考試的秀才便先行暫代書生當城隍爺,待到書生的母親死去以後,書生再來上任。
考試完了以後,書生和秀才告別,秀才送給了書生一句詩,這句詩就是“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後來書生在第二天就聽說死了一個秀才,之後又過了幾年,書生在給母親養老送終以後,在其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便失去了,他這是去上任城隍爺了。
二、《考城隍》故事中的書生與作者蒲松齡的相似之處:數次考科舉不中
我們都知道,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他能寫出這樣的傳世作品,可見他的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學識也是相當淵博。但是才高八斗如蒲松齡,他在一生中考了多次科舉,最後都名落孫山。
明明自己有這般才華,卻總是無法用功名證明自己,蒲松齡的心裡能沒有不甘嗎?
因此,《考城隍》這個故事中之書生遭遇可能是蒲松齡在暗喻些什麼。書生和蒲松齡一樣,都是科舉多次未能考上的人,但是書生在地府考上城隍爺,可見書生確實才高八斗。也就是說,蒲松齡可能是在借書生之才考八斗卻不得志來暗喻自己的處境,畢竟蒲松齡自己也是才高八斗而不得志。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考城隍》這個故事的亮點就在於陰間和陽間之對比,陽間沒考上,陰間之鬼神考試卻上了?這說明什麼?要知道,陽間之人事可以造假,陰間哪裡能造假瞞過鬼神呢?也就是說,書生能考上陰間之城隍爺,說明他有真本事,而在陽間卻沒有考上科舉,說明陽間之科舉可能略失公允。
可見,蒲松齡是在藉著《考城隍》故事中之秀才遭遇暗諷當時科舉考試中存在不公現象。
三、科舉不中卻考上城隍爺之書生的豁達心境亦是蒲松齡的心境
在故事的結尾,秀才和書生分離的時候說了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就表明了故事中的書生與故事外的蒲松齡之共同心境,他們都是豁達的。
雖然自己多次科舉不中,但是自己有沒有本事自己心裡還是比較清楚的,於是蒲松齡便藉著故事中秀才之口寫下了“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只要花在酒在,那麼春天就一直在,即便周圍漆黑一片,心亦是亮的,夜即便沒有燭火,沒有燈光,我也活得坦坦蕩蕩。
可見,蒲松齡雖然藉著故事中之秀才的經歷諷刺科舉之黑暗,但是他亦藉著“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表明自己的豁達心境。
蒲松齡是豁達的,同時也是執著的,既然心中坦坦蕩蕩,失敗又何妨,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考科舉是為了什麼。蒲松考科舉,不是為了科舉而考科舉,他的心裡大略有他考科舉之目標,這個目標是什麼,大抵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是無論是什麼,這個目標定不是功利的,否則他也不會有這般豁達心態了。
所以,《考城隍》這個故事大略就是在暗喻作者蒲松齡所處時代科舉制度之黑暗,同時也一方面表明了蒲松齡在屢敗屢戰中活得坦蕩之豁達心態。
《考城隍》這個故事大抵是作者蒲松齡在藉故事中主人公陽間科舉不中,陰間反中城隍爺這一略顯荒唐的故事來暗指當時科舉制度的黑暗。同時蒲松齡又藉故事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來表明,自己雖在科舉之路屢屢受挫,但自己依舊保有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
一、《考城隍》中的荒唐故事:陽間科舉不中,陰間卻考上城隍爺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中的第一篇故事,大抵講了一個書生苦讀多年沒能考上科舉,但是他卻在夢中來到陰間考中了城隍爺。這名書生雖然考上了城隍爺,因為顧忌家中老母尚未歸老,於是便懇求地府考官讓他回去為母親送終以後再來上任城隍爺,地府的考官應允了。於是,和書生一同考試的秀才便先行暫代書生當城隍爺,待到書生的母親死去以後,書生再來上任。
考試完了以後,書生和秀才告別,秀才送給了書生一句詩,這句詩就是“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後來書生在第二天就聽說死了一個秀才,之後又過了幾年,書生在給母親養老送終以後,在其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便失去了,他這是去上任城隍爺了。
二、《考城隍》故事中的書生與作者蒲松齡的相似之處:數次考科舉不中
我們都知道,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他能寫出這樣的傳世作品,可見他的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學識也是相當淵博。但是才高八斗如蒲松齡,他在一生中考了多次科舉,最後都名落孫山。
明明自己有這般才華,卻總是無法用功名證明自己,蒲松齡的心裡能沒有不甘嗎?
因此,《考城隍》這個故事中之書生遭遇可能是蒲松齡在暗喻些什麼。書生和蒲松齡一樣,都是科舉多次未能考上的人,但是書生在地府考上城隍爺,可見書生確實才高八斗。也就是說,蒲松齡可能是在借書生之才考八斗卻不得志來暗喻自己的處境,畢竟蒲松齡自己也是才高八斗而不得志。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考城隍》這個故事的亮點就在於陰間和陽間之對比,陽間沒考上,陰間之鬼神考試卻上了?這說明什麼?要知道,陽間之人事可以造假,陰間哪裡能造假瞞過鬼神呢?也就是說,書生能考上陰間之城隍爺,說明他有真本事,而在陽間卻沒有考上科舉,說明陽間之科舉可能略失公允。
可見,蒲松齡是在藉著《考城隍》故事中之秀才遭遇暗諷當時科舉考試中存在不公現象。
三、科舉不中卻考上城隍爺之書生的豁達心境亦是蒲松齡的心境
在故事的結尾,秀才和書生分離的時候說了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就表明了故事中的書生與故事外的蒲松齡之共同心境,他們都是豁達的。
雖然自己多次科舉不中,但是自己有沒有本事自己心裡還是比較清楚的,於是蒲松齡便藉著故事中秀才之口寫下了“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只要花在酒在,那麼春天就一直在,即便周圍漆黑一片,心亦是亮的,夜即便沒有燭火,沒有燈光,我也活得坦坦蕩蕩。
可見,蒲松齡雖然藉著故事中之秀才的經歷諷刺科舉之黑暗,但是他亦藉著“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表明自己的豁達心境。
蒲松齡是豁達的,同時也是執著的,既然心中坦坦蕩蕩,失敗又何妨,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考科舉是為了什麼。蒲松考科舉,不是為了科舉而考科舉,他的心裡大略有他考科舉之目標,這個目標是什麼,大抵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是無論是什麼,這個目標定不是功利的,否則他也不會有這般豁達心態了。
所以,《考城隍》這個故事大略就是在暗喻作者蒲松齡所處時代科舉制度之黑暗,同時也一方面表明了蒲松齡在屢敗屢戰中活得坦蕩之豁達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