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雅帝國

    古詩《十九首》中人性和情懷的後世罕有呢?因為時局與人文變化情調不同現代時代人文思維法則,古人一般以時情觸景變遷存心寫作出文,現代人不重詩情巧句論著,當然亦不多見古人詩韻之趣,這也是社會進化的一種時代符號,少而學論缺乏古人人性理觀和極端情懷趣興,這是標誌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需要不同之處,之所以難見後世詩文中的人性和情懷詩趣韻魅之感!

  • 2 # 雨袂蝶舞

    《古詩十九首》,因為它裡面的那種味道在後世唐詩宋詩中很少能感覺到,或者說很少能感受的那麼透徹,比如對生死的感悟,對人生的體悟,對存在的況味等等,還有那種蒼涼、悲憫的格調,感覺更像是現代的餘華一類作品的風格……

  • 3 # 半卷

    先看看古詩十九首寫了什麼?古詩十九首的題材內容簡單概括如下:

    不管是遊子漂泊的相思之情《涉江採芙蓉》,高門子弟渴望建功立業《今日良宴會》,思婦思念遠方之人《行行重行行》《客從遠方來》,對生死的感慨《生年不滿百》,對人生哲理的感慨《去者日以疏》等等。

    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們對於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

    我們知道文學是文學從自發階段發展到了自覺階段,人性得到了解放,而這種端倪在東漢末年也已可見,《古詩十九首》恰巧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其實,你沒有考慮一個問題,一個曾經接近死亡或者目睹朋友,家人離世的人,更容易發出這種“生年不滿百,常懷百歲憂”或者“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的感慨。這至少說明當時要麼生產力低下,要麼社會環境惡劣,這樣,身邊的人生命都無法完全得到保障的人,更加容易發出這樣的感嘆。

    因為,有些人為了生存要麼背井離鄉(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要麼在仕途掙扎(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這樣思婦,遊子的詩歌又佔據了很大篇幅(《青青河畔草》),及時行樂的情緒也瀰漫在詩歌中(《生年不滿百》)。

    考慮一下東漢王朝,本來就是宦官、世族、外戚撐起來的王朝,世家大族開始壟斷官場,普通庶族文人生存空間有限,這樣悲傷情緒瀰漫於詩歌當中,也不足為怪。

    這種情緒一直影響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曹丕的思婦詩歌《燕歌行》和古詩十九首的那份情感有點相似,用思婦自喻,思婦的情感很像那個時代文人普遍的情感。曹操也是寫下來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名句。

    漢代重視教育,官學和私學都有《詩經》,再加上鴻都門學,鴻都門學創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是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東漢外戚喜歡延攬幕僚,招納四方賓客(一部分遊子思婦的來源。)比如班固當竇憲的幕僚,留下了燕然勒石的典故。一部分文人得到很好文學教育,另一方面,他們背井離鄉情感也是複雜多樣的。

    東漢的讖緯之學,實際就是東漢官方哲學的表現,這壓制普通人的思想,文人從思想,學術,文學角度需要改變與官方哲學搏鬥,於是乎,魏晉玄學出現,東漢古文今文之爭,以及我們古詩十九首的擺脫這種官方哲學束縛,追求一種個性解放,而這種解放就給人特殊的感覺,並且其實,被建安文學所繼承。

    行行重行行

    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青青河畔草

    兩漢:佚名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生年不滿百

    兩漢:佚名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客從遠方來

    兩漢:佚名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

  • 4 # 一往文學

    這是由於當時動盪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時代決定的。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十分豐富,以“遊子之歌”、“思婦之詞”為主題,從不同側面表現了東漢末年中下層文人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顛沛坎坷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他們離別的感傷、相思的悽苦,人生苦短的悵惘,難覓知音的悲涼和對世態炎涼的悲憤等感情。

    古詩十九首裡有都市生活的無奈

    《青青陵上柏》“極宴娛心意,慼慼何所迫”,此詩寫作者遊戲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發現這個宮殿巍峨、甲第連雲,權貴們朋比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與他的心態不同,寫出了個人不平之感和不滿現實的心情。

    生命短暫的悲歌

    《驅車上東門》,主人公驅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感。“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表現當時知識分子頹廢的思想,以及悲涼心態外,也隱含著對生命的熱愛。

    及時行樂的放浪

    《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感慨人生苦短,“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勸人通達世事,及時行樂,不必為那些毫無益處的事而日夜煩憂,“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諷刺了那些貪圖富貴者不懂得領悟人生的愚昧無知,同時也表現了人生毫無出路的痛苦。

    遊子思婦的詠歎

    《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漢末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此詩抒寫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用比興手法,借喻眷戀故鄉的意思。“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追敘初別,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著重刻畫思婦相思之苦。“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至此,詩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結束了她相思離亂的歌唱。

    這些情感,現代人真的沒有嗎?也不見得,只是不再靠古詩來表達了。

  • 5 # 我是冰娉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古詩十九首》產生於東漢恆、靈之際,非一人一時之作,只因風格相近,所以梁朝蕭統編《文選》時,把這組無名氏之作編在了一起,稱為《古詩十九首》。

    恆、靈時代,宦官、外戚爭奪王朝統治權,與豪強集團互相勾結,政治黑暗,社會混亂。不僅廣大人民遭受無窮的災難,一般中下層地主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也仕進無門。或滯留太學,或窮居野處,或周遊郡國。

    《古詩十九首》表達的思想情緒,就是那個黑暗、混亂時代的產物。被劉勰稱為“五方之冠冕”。

    它短語情長

    《古詩十九首》是典型抒情詩,但其中任何一首,都毫不費力地構成了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例如《迢迢牽牛星》中“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織女;

    《皎皎明月光》中“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的思婦;

    《西北有高樓》中:“不惜歌者苦,但傷知牛稀”的聽歌人等等藝術形象,無一不揹著動亂時代的思緒。

    它情景交融

    西漢尚賦,文人作詩不多,“至成帝品錄,三百餘篇”,但也多是徑情直遂的傾訴。《古詩十九首》繼承和發展了《詩經》、《楚辭》以及漢樂府民歌的手法,專務“附物切情”。

    胡馬越鳥,陵柏澗石,孤竹女蘿等比喻,無不生動妥帖,真切動人。

    它自然清新

    《古詩十九首》語言淺近自然,不假雕琢,例如,“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傷彼蔥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這些俯拾皆是的詩句,既明白又含蓄,表現出了高超的語言技巧。

    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現代人,只怕永遠學不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乾巴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