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禾米教育心理學
-
2 # 棉花一地
我外婆生了4個女兒1個兒子,外公和她的脾氣都差,小孩沒少被打罵。可是他們這5個人的脾氣除了最小的女兒上了師範學校,脾氣比較開朗溫和以外,其餘的都是暴躁愛打罵人的脾氣,一言不合就開罵,沒覺得哪懦弱。
-
3 # 文海說職場
01
這世間,有很多父母覺得:
自己強勢一點,就能逼著孩子自信勇敢起來。
所以,常常會看到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指著孩子的腦袋大罵著。
殊不知,結果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可欺。
那天,我帶兒子在廣場玩,他一到那邊就是四處跑,看能不能找一個小夥伴玩。
但是常常很難融入,因為早到的小夥伴都已經玩在了一起。
他就在邊上看著,有時幸運地碰到一個新到的孩子,也許就能一起玩耍了。
那天,有兩個男孩在滑滑梯玩著拼插的汽車。
一個5歲左右的男孩就走了過去,問:
“能不能跟你們一起玩?”
其中穿藍色衣服的男孩霸道地說:
“不行,這是我的”
“我想跟你們一起玩。”
“不行,你走開”
這個孩子就走了,剛好他媽媽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然後就開始罵了。
“又怎麼了?”
“他們不跟我玩。”
孩子小聲地說著。
“為什麼你總是跟我說別人不跟你玩,為什麼你就找不到朋友?”
說得急時還用手指指著孩子的頭,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
“你以為外邊的人會像你奶奶那樣,把你當作寶貝一樣捧著嗎?”
“你為什麼不去跟他們說說,你想跟他們一起玩。你為什麼不說?
然後她還低下頭,在孩子的耳邊說了教他去找小夥伴的話。
孩子全程沒有吱聲,就是低著頭聽媽媽教訓。
最後,急得冒火的媽媽給了他一個選擇題:
“是選擇去玩,還是現在就回家?”
孩子猶豫了一會兒,又跑向了孩子群。
這次他就在一旁看著那兩個孩子玩,也挺好的。
我能感覺到媽媽愛子心切,但是她的焦急和不聞不問,讓孩子平白捱了一頓罵。
我實在忍不住,跟她說了一句:
“其實,您孩子剛剛跟那幾個孩子說了‘我想跟你們玩’,但是那兩個孩子沒有同意。”
她聽到後很驚訝,覺得錯怪了孩子。
因為她罵孩子就是覺得孩子膽子小,不敢說,想逼他勇敢。
媽媽的主觀判斷,往往影響著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
很多時候,就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如此,就必如此,而沒有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站在孩子角度考慮。
在那挨批評的瞬間,受了委屈地孩子往往不知怎麼辯白,反而讓媽媽更覺得他膽小不爭氣吧。
而媽媽這樣強勢的愛,只會讓孩子真的滑向自卑膽小。
02
而在最初的成長時期,父母的信任會讓孩子搭建自信的基礎。
但現實是:
很多父母喜歡主觀臆測孩子的行為,有時不相信孩子,而只相信自己的觀念。
曾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作家爸爸在家寫稿時,他4歲的兒子吵著要他陪。
爸爸很煩,就將一本雜誌的封底撕碎,對他兒子說:
“你先將這上面的世界地圖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
過了不到5分鐘,兒子又來拖他的手說:
“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他很生氣:
“你想要我跟你玩可以啊,但如果你說謊話就要捱打的,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拼好世界地圖!”
兒子非常委屈:
“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你來看看就知道了。”
他一看,果然如此,心裡打起了鼓:
“不會吧?家裡出現了神童?”
他非常好奇地問:
“你是怎麼做到的?”
兒子說:
“世界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我反過來拼,只要這個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父母有時是沒有顧及孩子,而只是順著自己的意願行事。
葉聖陶先生曾在文章裡面寫的一段話,他模仿他的女兒口氣來說:
不管是什麼食品,你們高興的時候,即便是粘韌難以消化,也同喂貓狗一般給我們吃了。
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料,你們反而不給,你們覺得沒有意思。
不管是什麼衣物,你們以為 可以裝飾你們的小玩偶的時候,便是笨重累贅的,也給我們穿了戴了。
我們所需要的是輕暖舒適的服飾,你們不給,你們不喜歡。
你們喜歡賭博,就給我們一副紙牌,叫我們照樣下去,這就是你們所給予的玩具。
很多時候,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
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洩在孩子身上。
美其名為“對他好”,卻傷害了孩子。
這樣的教養下,孩子往往變得暴躁多疑,缺乏安全感,有時否認自我。
哪裡有讓自信生根的土壤呢?
03
不管孩子是捱了批評,還是被人否認,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身邊給孩子信任和支援。
而不是用那強勢的語氣和態度,指責孩子的不足,逼迫孩子去自信勇敢。
曾看過一個感動的故事:
有位媽媽每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總會跟她抱怨:
“你的孩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3分鐘都坐不了。”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說了什麼。
她鼻子一酸,差一點落淚。
“老師表揚了你,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鐘,現在能夠坐3分鐘了。
別的家長特別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
第二次家長會,老師說:
“全班50名同學,這次你兒子數學排49名。我懷疑他有智力問題,最好帶他到醫院看一下。”
回家的路上,她哭了。
回到家裡,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時,她振作精神:
“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你並不是一個笨孩子。
只要你能夠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
說這些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第二天上學,兒子比平時起得都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
“按你兒子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
她還是告訴兒子: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後來,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
當把錄取通知書交到媽媽手裡時,眼裡的淚水早已忍不住往下掉。
這個媽媽的行為是值得敬佩的,因為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
而且給了孩子信任和鼓勵,不是用手指指著孩子的腦袋大罵說孩子不爭氣。
孩子從一分鐘到三分鐘、名次暫時落後的鼓勵,告訴孩子要努力。
我們大部分的孩子,天賦都差不多。
但有的孩子為什麼能成才,大抵跟父母的信任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04
請常常聽聽孩子的心聲,讓我們的愛恰如其分!
也許你會說:
孩子犯錯了,也要鼓勵,不要管教嗎?
當然,我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
讓他明白界限,讓孩子的行為能更好地融入群體和社會。
但重點在於,管教時的態度、方法。
你是帶著憤怒的情緒,還是帶著平和的愛?
我們常常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聽聽孩子想說的話:
“你們似乎都很愛我,你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認為的愛和期待交付我,但實際上,我們是兩個世界獨立的個體。”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時刻記得這句話。
孩子不需要你強勢的愛,只需要你恰如其分的愛。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家長越強勢的,習慣對孩子發脾氣的家庭,一般孩子會比較懦弱嗎?尤其是那種對孩子很強勢的。因為小孩子在從小開始,便一直在受到他人強勢對付的態度,會習慣並且不敢反抗這種行為。長大後到外面,別人這樣對他,也會習慣的。如果換個角度,拋開家庭角色看,家長便是強勢的欺凌者,孩子從小開始一直都是逆來順受的被欺凌者,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
回覆列表
孩子採取哪種方式應對家長的強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孩子的先天特質,親子關係,家長的強勢程度等等。有些孩子在強壓之下形成屈從的互動模式,有些孩子則發展出對抗的強權模式。
《虎媽戰歌》裡蔡美兒的兩個女兒就因為個性的不同跟媽媽互動方式很不一樣。姐姐通常會聽從媽媽的話,而妹妹則很倔強。
撇除家長強勢對孩子個性的影響,為什麼有些強勢的家長教育出了優秀的孩子,而有些卻把孩子毀了?我認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兩個:
第一,有些家長的強勢是出於對孩子的潛力的信任,他們本身是非常認可孩子的,但是認為孩子需要外部的強力推動。另外一些家長的強勢是出於對孩子強烈的不認可和不信任,而這會深深的傷害孩子,影響孩子的自我實現。
第二,強勢的家長是否做出良好的榜樣。蔡美兒自己是耶魯教授,她自己的奮鬥史本身就令人欽佩,她不是隻拿高標準要求孩子而已。《人生設計在童年》這本書裡,哈佛爸爸高燕定對女兒的要求極為苛刻,絕對是超級虎爸,但是他自己為女兒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他在沒有任何建築學基礎的情況下,在美國買了一片小樹林,自己砍樹學習造房子,最終以一己之力蓋起了一棟別墅。
因此,強勢的父母應當反思,首先自己對孩子真心認可和信任嗎?其次自己有無做到對孩子那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