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寬和教養
-
2 # 父母堂
家長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做些體育專案,比如說平衡木,盪鞦韆,游泳等,所有這些都是可以來提升孩子的勇敢度的。
另外,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結交新朋友,但不能逼迫他,應該是拉著他去交新朋友,比如可以有2個老朋友去交2個新朋友,一起做一些他從來沒做過的事,媽媽可以先陪著,看到他們玩熟了,就可以慢慢退出他們這個小集體。
一般來說,孩子願意在熟悉的環境下嘗試新東西,在自己家裡和陌生小朋友玩就比孩子去陌生人家裡和陌生孩子玩容易的多。讓孩子找到一個熟悉的環境,比如熟悉的公園,去做一些他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比如踢足球,那麼他就不會那麼緊張,性格就會慢慢勇敢起來。
家長切記,當孩子嘗試一件他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失敗後,或做錯後,千萬不要大聲批評,否則孩子會越來越膽小的。但是如果家長一是沒忍住大聲批評了孩子後,也不要自責,可以和事後和孩子道歉一下,說明一下當時的情況。並告訴孩子,下一次如果媽媽再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是擔心和緊張寶寶,而不是真的對孩子發火生氣。要知道,媽媽越放下身段,孩子越能理解。
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支援”具體是如何表現的。
但是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明白的一點是:很多時候,“支援”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初衷,但如果表達不當,很可能孩子接收到的資訊並非“支援”,反而可能是“嫌棄”、“焦慮”。比如說,有的家長或老師看到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於是先在腦中給孩子貼個標籤“怯懦”,然後並沒有去尋找孩子不積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集體中有他不喜歡的同伴,還是活動本身孩子不擅長,或者孩子天生偏愛獨處?),就無的放矢的去“鼓勵”孩子,說“你應該合群啊,別怕,要鍛鍊自己膽量”之類的話,空洞又沒有針對性,自然無法真正幫助孩子。
其次,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怯懦”是不是偏見。
要知道,每個孩子天生自帶一種氣質,或者說氣場,天性沒有好壞之分,內向也只是性格的一種,而非缺點。作為家長和老師,不應該對所有孩子的表現都抱著“一刀切”的刻板期待,要尊重和接納每個孩子的特殊性,只要他的行為沒有干擾其他人,沒有違背基本社會準則,那麼就不需要刻意矯正。
現實中,很多所謂“怯懦”的孩子,只是性格比較敏感,或者可能對事物有著更細膩的思考,需要更多一些時間適應新環境,因此在行動上就顯得慢半拍或者不夠熱情主動,但這並不是問題。為什麼家長不能將其理解為“謹慎”,而非要用“怯懦”去定義孩子呢?
最後強調兩點:
1、武斷的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是教育的大忌。
2、最好的支援是給孩子充分的愛和尊重,告訴他們,無論你是哪種性格,我們都願意理解你,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