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荊棘阿甘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歷史的沿革來分析。如果從國家權力來看,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以前,這是王權,下面人權力也不小,比如說戰國時候四公子門口幾千,可以說是制衡吧。
第二階段,秦漢,把分封制改成郡縣,權力歸中央,這個階段丞相權力就很大了,畢竟不是什麼時候都在打仗。這種制度容易出寡頭。
第三階段,隋唐以後,丞相沒有了,宰相出來了。說明一下,沒有宰相這個官名,這是一群人的總稱。皇權繼續得到加強。
你從中就能發現,丞相制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被廢是早晚的事。劉蟬絕頂聰明啊
-
3 # 玄眾妙之門
【遠小人,親君子,阿斗到底明不明白?】樂不知蜀終得善終,足可見阿斗之智,李後主求一時之快,不察己之處境,賦一江春水向東流,高宗怒而誅之,阿斗很無奈,小年喪父,蜀之軍政大權旁落,對相父之言惟命是從,諸葛指鹿阿斗不敢說之為馬,這就是韓非所說的大權旁落之象,嗚呼哀哉!阿斗空有大智奈迴天無力,如漢獻帝劉協,如明崇禎帝朱由儉,空有抱負而無時機,奸臣誤國矣!君子之行合道而發,小人之志逆天而行。君子靜以察天地之變,小人狂求出人投地。君子淡泊而志明,小人貪婪而營私。自劉備駕鶴西去後,諸葛亮一直在陪養自己的勢力,奈不服者甚多,很多舊臣還是很支援劉氏的,為了鞏固勢力剷除異己,達到下可駕奴群臣,上可使阿斗指鹿不敢說馬,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五次北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的弱蜀從此走向不歸路,百姓怨聲四起,食不果腹的百姓還要負擔著沉重的賦稅,精壯男丁都被徵上前線,老弱病殘者每日在後方沒日沒夜地勞作,前線上諸葛亮所指揮的北伐軍屢戰屢敗,後方的百姓每聽到從前線傳來的惡耗哭聲震地,有如狼嚎鬼叫,如此慘象蜀民簡直就象活在人間的地獄,後來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更是瘋狂,九伐中原,千瘡百孔的弱蜀很快就滅亡了,故鄧艾引五千疲弱之師,走陰平、取成都,沿路守軍跑的跑降的降勢如破竹,這皆因民心所向耳!故阿斗深為其害大權旁落,深知如諸葛不早死必篡位。
-
4 # 康夫大大
諸葛亮死了,丞相就成為了蜀漢的榮譽職位,就像巨星退役他的球衣也跟著退役一樣,這隻能說明阿斗和蜀漢政權對諸葛亮的尊重,除非再有大才能帶領蜀漢一統天下,否則是不會再有人夠資格擔任諸葛亮擔任過的丞相職位了。說阿斗廢除丞相制度是為了加強皇權是根本沒看到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與費禕的權力並不比諸葛亮小,只是這兩個人比較溫和低調罷了。諸葛亮死後丞相一位雖然空懸,但蔣琬和費禕先後擔任的大司馬也是之前沒人擔任過的,這個職位在大將軍之上,屬於軍政一把抓,其實就是不叫丞相的丞相,費禕遇刺後蜀漢沒有了正統的權力繼承人,軍權被姜維接掌,政權則落入黃皓集團的手中,這時才真正進入蜀漢沒有丞相的歲月。
-
5 # 乙山確
諸葛亮至病故都是丞相,實際上控制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從現有史料來看劉禪和諸葛的關係沒有明顯的矛盾,這和兩人的性格和資歷有關,諸葛很強勢,足以服眾,劉較軟弱,且沒有主見。以現代觀點看,孔明是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有手段四有老臘肉,後主只是個有點想法但更情願享樂的二代,孔明為實現政治理想願意為劉家賣命,後主為了享樂希望有人為他梳理朝政,孔明只要不造反,二人沒有實質矛盾。諸葛亮死後,其子孫都是蜀國高官,沒有被打壓。
從政績來看,諸葛亮的內政基本可以打滿分。其中平定南中應該算是內政,蜀國後期有很多南中內附部族世代為軍,是重要的軍事力量。另外,從三國的國內政治勢力變化來看,蜀國的政權基礎最為穩固,較好地處理了外來政權與本土豪強,軍事貴族和世家大族之間的關係,諸葛亮對吳懿李嚴費禕法正等勢力的妥善處理,同時平衡了以張飛家族為代表的劉備早期軍事力量和荊州加入的軍事力量與蜀地新降的世家的關係,應該說功勞很大。這一點,孫權曹丕遠遠不及。
在外戰方面,沒有大量丟失領土或者損失軍隊,孔明之後也沒有人做得更出色。但從時機來看,畢竟錯過了統一的最佳機會,同時卻沒有一個地方政權的戰略覺悟。
評價諸葛亮的思想,百家講壇有一位老師(忘了是誰,捂臉)說過,諸葛亮是希望恢復漢初那種和諧的君主和丞相的關係,君主象徵國家不能出錯,丞相掌管庶務事無鉅細。我覺得諸葛亮為人為臣的品德是過硬的,其次才是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雖然最終戰略失敗了,但那畢竟是以小博大,勝算不高的事業。
-
6 # 一隻小烏龜電影院
亮迷問我,我說當然是分化權利咯,亮迷說我是逗比,當時蔣琬的權利和諸葛亮在時有區別麼?我又說是劉禪記恨諸葛亮而廢除丞相制,他還是說我是逗比,知道李邈怎麼死的麼?我TM認都不認識李邈是誰。然而今天無意之中關注我AV變成1.5億大土豪的時候,突然想到我Av為了馬隊儲存了3號球衣,我一下豁然開朗猶如醍醐灌頂..........................
-
7 # 寂寞的紅酒
首先,說劉禪廢除丞相制是不準確的。諸葛亮去世後蔣琬任尚書令,在沒有設丞相的情況下尚書令的權力是最大的。蔣琬去世後,費禕繼任尚書令。費禕去世以後後主劉禪才開始親政。蔣琬和費禕之所以任尚書令而不稱丞相,是因為他們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丞相府的複雜工作,畢竟諸葛亮的能力要比蔣琬和費禕強得多,因此蔣和費需要其他官員輔助。但是就權力大小來看,蔣琬和費禕雖然無丞相之名,但卻有丞相的權力和地位。至於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這事做得也不是很徹底。後來朱棣設立的內閣,再到後來的大學士,權力也在逐漸接近丞相。到了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其權力和地位與丞相無異。
其次,相權獨立於君權,不是所有宰相都像諸葛亮這樣出淤泥而不染。因此,開府宰相自漢以後歷來都不常設。不存在恨或者不恨,這是政治安全。而且蔣琬也開府的,嚴格說,開府領政制健全於蜀漢前二十年。
-
8 # 狐狸晨曦
劉備白帝託孤,將舉國大權交託與諸葛亮。劉禪即位後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堅定不移地秉承父訓,支援諸葛亮執政。身為名正言順的皇帝,能一直剋制自己慾念,壓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權至上、君權至尊”這頭猛獸,在諸葛亮之世滿足做個禮儀天子,在諸葛亮身後更能遵其遺訓,帝相情誼全始全終,豈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難可貴?
蜀漢皇帝劉禪諸葛亮逝後,劉禪便廢蜀漢丞相一職,同樣亦是因為對相父的無上敬意。
丞相本非東漢制度,僅是因劉備對諸葛亮的信重而特別設定。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廢之,目的就是讓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至始至終的的唯一丞相。此後其他任何人皆不配與諸葛亮相提並論。一個不怎麼恰當比方,可以類比現在NBA許多球隊,為本隊功勳而退役球衣號碼。
【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劉禪《悼諸葛亮詔》注意「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這句,諸葛亮生前即丞相,何必死後再封?就是為讓丞相一職與諸葛亮皆歸塵土,而絕非諸如”分權牽制蔣琬、費禕”之類過度解讀。
蔣琬費禕,本非建國元從,亦無軍權勢力,在諸葛亮生前雖掌機要,職位亦不甚高;其後榮辱升貶皆繫於劉禪一念,何須特意牽制?
而姜維本為降臣,全無根基,因為北伐無功,後期招致蜀漢滿朝眾怒,卻能始終牢牢握住半數以上的蜀漢軍權,正是劉禪為國惜才。或許也有姜維是諸葛亮兵法傳人,同門師兄弟的香火情誼吧。
其實看皇帝對一個大臣的感情,看在大臣身後如何對待他的子孫家人便一目瞭然。
諸葛亮去世時,他兒子諸葛瞻不過才8歲,其後被劉禪視若子侄,嫁以愛女,並無過人功績才幹,仍一路擢升,34歲就為衛將軍錄尚書事,出將入相,執掌蜀漢大權,還不足以說明劉禪對其相父的深摯感情麼?
劉禪個人才能雖不算甚高,然而他的豁達從容,氣量如海,秉承了其父昭烈皇帝劉備的恢弘大氣。在諸葛亮生前身後,可說是孝順如子,事若親父,始終如一,確實不負劉備和諸葛亮對他“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好評。
前者出於劉備遺書,轉述使者射援評價;後者出於諸葛亮之言。觀其一世,這兩個優點都恰如其分,並非過譽之辭。
再看劉禪任用為“錄尚書事”,執掌國政的幾位大臣,蔣琬是諸葛亮臨終推薦的繼承者、費禕是諸葛亮極為重用的心腹,姜維是諸葛亮傳授兵法的學生,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幼子。諸葛丞相雖逝去三十年,在蜀漢朝堂的餘蔭和影響力卻一如始終。
至於所謂“劉禪懷恨在心,禁止給諸葛亮立廟”說,同樣也是後世不讀史者,誇張訛傳。
【及秦非笑聖人蕩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秦漢禮制唯天子可立廟,本無臣子單獨立廟之禮。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廟,這是國家制度,從無例外。無論開國之蕭何、張良;開疆之衛青、霍去病;中興之鄧禹、吳漢,都不可能被單獨立廟。
諸葛亮去世後,因為他實際執掌國政十一年,各地臣民紛紛上書,要求在國都成都給諸葛亮立廟一事,被朝堂以此違背禮制拒絕,原是正理。執掌中樞的蔣琬費禕等人皆是諸葛亮故吏,亦秉承諸葛亮公而無私的執政思想,就算劉禪本有此心,也必被群臣諫阻。
而此後數十年,蜀中百姓自發私祀諸葛亮不斷,所謂“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朝廷亦從不加任何禁止。直到習隆和向充提出了一個的變通辦法,即改立廟於距離諸葛亮墓地不遠的沔陽,盡順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禮。劉禪從其議。
其實此舉依舊違背禮制,劉禪肯為諸葛亮開此先例,亦算難得不易。帝王破例給臣子官方立廟,千年以來就出了劉禪對諸葛亮這麼一回。北宋時還專門有人批判劉禪這樣是為君臣私情而破壞禮制,大大不對。可笑到了後世,居然有人反過來,竟以為這是劉禪懷恨諸葛亮的表現,這都是不懂兩漢制度的人才鬧出的笑話。
-
9 # 蕭武
先來說說丞相在秦漢意味著什麼。
丞相制度起源於秦,而成熟於漢。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共掌朝廷軍政大權。其中,丞相因為負責全國的日常行政管理,所謂丞相府,在秦朝和漢朝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實際上就是全國的行政中樞,擁有大量的屬員。
很顯然,丞相的權力過大,對皇權是很大的威脅。秦朝就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楚了,呂不韋、李斯、趙高先後弄權,矇蔽皇帝,尤其是到李斯的時候,秦始皇突然駕崩,他和趙高就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完全是為了便於他們操縱朝廷。趙高後來又在政治鬥爭中害死了李斯,又害死了秦二世,差點篡位為帝。
所以,西漢中期開始,皇帝就開始在宮中設定一些官僚,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比如尚書,是為內廷官。內廷權力依託於皇權,逐漸擴大起來,對相權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到西漢末年,仿古改制,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改為三公官,也就是司徒、司空和司馬。相比於丞相制度下朝廷權力過於集中於丞相府,司徒雖然名義上繼承了丞相的權力,但實際上比丞相的權力要小。
東漢基本沿襲了這套體系,但因為東漢中期開始,皇帝常常年幼,經常出現外戚以大將軍輔政的局面,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司徒、司空的權力逐漸減弱。到東漢晚期,能否參與朝廷軍政事務處理,往往取決於在職銜中是否“錄尚書事”,不帶這一條,無論職位是什麼,實際權力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在漢末的語境下,真正掌握內外軍政大權的權臣,一旦將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往往會突破常規,讓皇帝封自己當相國,從而凌駕於整個官僚體系之上,真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當他們真正處在萬人之上的位置上的時候,也意味著一人之下的局面不會太久了。
比如董卓,在廢立皇帝之前,先是當了司空,然後又改為太尉,都還在常規之中。而在廢立皇帝之後,就乾脆拜相國了,“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置家令、丞”,就等於用自己的相府取代了朝廷,執掌內外文武權力。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之後,董卓更是號稱太師,對朝廷公卿連面子上的尊重都沒了。
董卓死後,觀眾大亂,曹操將漢獻帝劫持到他自己的地盤許昌,先是以鎮東將軍假節鉞、錄尚書事,不久後就讓皇帝封自己為大將軍。但當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大很多,袁紹自稱大將軍,曹操不願意得罪袁紹,就改為司空,行車騎將軍。
這一時期,雖然漢獻帝名義上仍然有一個小朝廷,設定了公卿將相,但實際上這些職位都只是坐享高官厚祿的閒職而已,並沒有什麼實權。真正掌握內外軍政大權的,是曹操的司空府下屬的文武僚屬。
當然,曹操親信的文武臣僚,往往既有司空府的職位,又有漢獻帝的朝廷的職位。比如荀彧,實際上是服務於曹操的,但他同時也是漢獻帝的侍中。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曹操以此來控制漢獻帝的活動,將漢獻帝變成一個幽禁深宮的傀儡。
建安十三年,曹操徵烏丸之後,已經開始做南征劉表的準備,又改變了官制,廢除了三公官,重設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己就當了丞相。這種名義上的變化就意味著,本來作為曹操司空幕僚的僚屬開始和漢獻帝的朝廷逐步合併。
曹丕篡漢之後,曹魏又開始逐步恢復東漢的官至,但也做了許多調整和改變。在東漢掌握實權的司徒、司空和太尉在這一時期逐漸變成閒職,甚至只是給予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的一種榮譽性的官銜。
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王朗就擔任過司空、司徒,鍾繇曾擔任過太尉,華歆也曾擔任過司徒。但實際掌權的是大將軍和大司馬。曹丕去世時任命的四位輔政大臣中,就包括大司馬曹休、大將軍曹真。
曹爽專權時,除了已經有的大將軍官職之外,又給自己加侍中。為了排擠司馬懿,曹真就讓他當大司馬,因為大臣認為曹魏建國以來,幾個大司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就給了司馬懿一個看上去名位崇重但並沒有什麼實權的太傅,司馬懿也很識相的稱病不朝,閉門不出。
曹爽為什麼要讓司馬懿當大司馬呢?因為他有了侍中的許可權,負責向皇帝奏事的尚書在奏事的時候,侍中是有權名正言順地在旁邊聽的,沒有侍中這個名號,就沒有這個資格。如果有錄尚書事的名號,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已經掌握了曹魏主要的軍政權力,但仍然有一些忠於曹魏的元老重臣還在。所以,齊王芳曾拜司馬懿為丞相,他固辭不受。賜入朝不拜,又賜九錫,司馬懿只接受了入朝不拜。在平定王凌之叛後,齊王芳又封司馬懿為相國,他仍然沒有接受。
所以說,在漢末到三國這段時期,在基本上繼承了東漢官制的曹魏和蜀漢,丞相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官制。擔任丞相併且錄尚書事,就意味著他是朝廷真正的掌權者,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手裡。
當然,諸葛亮的情況稍微有些不同,在劉備還在世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丞相了。這是因為,在劉備稱帝之後不久,就開始準備伐吳,劉備的精力主要用在軍事上,而在內政方面則基本上委託給了諸葛亮。從伐吳到駕崩,劉備都不在成都,實際上執掌蜀漢朝廷的,也是諸葛亮。
劉備駕崩時,劉禪才只有十七歲,就託孤給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在劉備時期就已經在蜀漢獲得了崇高的威望,所以他是非常自然地從劉備手中接過了蜀漢的內外軍政大權,無論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全權處理。這也就是劉禪後來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局面。
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相繼掌權,但他們的威望和功勳都是無法與諸葛亮相比的,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蜀漢政權的內外軍政大權,而必須由其他人分擔一部分。所以,蔣琬、費禕正式掌權的名義是大將軍、錄尚書事,而不是像諸葛亮一樣的丞相。
到姜維時期,雖然也先後擔任過大司馬、大將軍,但是因為沒有錄尚書事的權力,所以他實際上只是軍事將領,而沒有處置行政事務的權力。
蜀漢後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先後擔任過侍中、尚書僕射,都是非常親近皇帝的職位,實際上是參與機要事務處理的。末期,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同平尚書事。
但這時候黃皓弄權已經比較嚴重了,實際上形成了東漢中後期那種內廷、外朝與中朝並立的格局。
回覆列表
“阿斗蠢不蠢,自有公論”。話說劉備戰敗,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你比魏國的曹丕厲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願。如果劉禪可輔,你就幫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當皇帝吧”。可見劉備自己都不看好這個兒子。諸葛亮聽到此話眼淚立即就流下來了,馬上跪在地上說:“我一定竭盡全力、盡忠盡節,死而後已!”劉備對身邊的劉禪說:“你今後要以父親對待諸葛亮,不可怠慢。”
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六出祁山,討伐中原,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政權才還給劉禪。
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這種帝王的王霸平衡術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已無法得知,若是劉禪的想法,那麼“阿斗昏庸”的標籤就要從新審視。
結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劉禪從登基至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最後竟然得以善終。劉禪的“智慧”似乎要有一個新的認識。
豐鎬遺子/書文於2016年11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