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言好書畫

    雖然蜀漢文臣武將皆頂尖,但是魏國也不差呀!蜀漢敗給曹魏是綜合實力比曹魏差許多!

    蜀漢文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蔣琬,費禕等;而曹魏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賈充,司馬懿等。相比之下曹魏謀士更多,蜀漢少,龐統,法正死的早,劣勢更大!

    蜀漢武將主要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等,而曹魏則有張遼,于禁,李典,徐晃,張郃,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典韋,許褚等等更多!關羽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後,兩三年間又失去張飛,黃忠,馬超等,比曹魏的武將數量少多了!

    因此曹魏的文臣武將都比蜀漢多,而曹魏佔據天下實力最強的中原地帶,約佔全國九州中的六州,冀,青,幽,並,兗,涼等,人口眾多;蜀漢只佔據益州,地盤也小,人口少!所以最終蜀漢被魏所滅是兩國綜合實力較量的必然結果!

  • 2 # 新莽傳奇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說法,並無事實依據,有很大的誇張成分。例如,五虎上將就是編纂出來的,赤壁之戰中群英會也是作者的藝術誇張,等等。

    所以蜀漢的文臣武將是否一定強於曹魏還在兩說之間。

    綜合兩家的實力而言,曹魏佔據的地盤最大,農業基礎成熟,糧食有保障。蜀漢之地大部分為山地不適宜耕種,所以只能依靠副業蜀錦、茶葉等出口創匯補貼來平衡糧食。在三國時期西南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經濟、農業都落後於中原地區。

    蜀漢的人口少,長期的戰爭對人口的消耗極大,就會產生蝴蝶效應。補充兵員、農業生產、後勤補給都需要人來做。

    戰爭考驗的是綜合國力,將領的能力再強,可以在區域性戰爭中獲勝,但是在全域性戰略中也是非常困難的。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3 # 曉肥俠

    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的勇猛也因《三國演義》而出名。但是,在複雜的對峙紛爭中,蜀漢為什麼最先滅亡呢?

      一、諸葛亮七出祁山,可能佔了很重的原因。

      

      當時已經消耗掉蜀國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蜀國乃疲師且後續無人,而吳國休養生息,魏國當然要一鼓作氣拿下蜀國。

      

      二、聯盟崩塌

      蜀吳表面較好,卻暗地較勁,諸葛設計氣死吳國大都督周瑜,周瑜乃吳國神一般的人物,再有呂蒙殺關羽,火燒連營等一系列仇恨是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聯盟。

      此乃蜀吳人不和,對於魏國豈不是人和?打仗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三點俱全豈有可能?作為攻伐戰能夠天時人和就足夠了。所以蜀國必先滅亡。吳國也沒機會打魏國,畢竟魏國勝利並沒有付出很大的代價反而從戰役中獲利,這也是導致吳國火速滅亡的原因。

      

      三、領導人的目光短淺。

      蜀國最強大的時候,夷陵慘敗之前,那個時候東吳和蜀漢還處於蜜月期,經常聯手拒操,而曹操則經常被打的東西兩線不能相顧。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結果慘敗,形成了蜀弱吳孤的局勢,曹魏取得了絕對優勢。劉備有情無義,阿斗“扶不上牆”,魏蜀吳三國中論後期綜合實力,還是蜀國最為一般。

      

      四、經濟因素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北方黃河流域經濟實力大於南方,南方經濟實力大於西南,蜀漢的優勢是佔據巴蜀天然地理優勢,易守難攻,諸葛亮隆中對都闡明的清楚,曹魏實力最強,聯吳抗曹,巴蜀地理位置好,但經濟是短板。眾所周知,國家實力是以經濟實力為根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如何養得起百萬大軍?所以三國時期北方曹魏政權軍力大於江東孫吳,孫吳大於蜀漢。

      

      五、人才流失

      諸葛亮機智過人、關羽趙雲勇猛無雙這些都是真的,但是在蜀國滅亡前,他們就已經先後不在了,後繼無人,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文臣謀士都一個個離去,剩下的江山就很難守護了。

  • 4 # 歷史吃瓜客

    您這怕是拿著放大鏡看蜀漢,拿著縮小鏡看曹魏吧。您可以試著把這兩個工具調換一下位置,當然最好是兩者都閒置不用。

  • 5 # 禿頭阿睿帶你看身邊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問題,如果蜀國文臣武將皆頂尖,魏國能一統北方數州,那同樣說明魏國的文臣武將不比蜀國差。

    武將篇

    夏侯淳、夏侯淵、張遼、張郃、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純、于禁、龐德、徐晃、夏侯尚、樂進、李典、李通、臧霸、文聘、許褚、典韋、曹彰、陳泰、杜襲、孫禮、滿寵、郭淮、王基、鄧艾、鍾會、朱靈

    文臣篇

    郭嘉、荀攸、荀彧、賈詡、陳群、司馬懿、戲志才、何晏、恆範、崔琰、毛玠、鍾繇、華歆、王朗、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朗、粱習、溫恢、任俊、司馬昭、司馬師、陳琳、丁儀、崔林、高堂隆、田豫等等

    對了,魏國還有其最大的boss——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強的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

    所以,魏國並沒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那麼弱。為什麼有些人武將文臣的名字聽都沒聽過,那是因為很多都遭到了《三國演義》的弱化和貶低

    例如:

    魏國中的崔林、陳群都官至司空,曹仁、曹真官至大司馬、陳嬌官至司徒,程昱官至車騎將軍等

    最厲害的是,魏國受益於其領土廣闊,人口重大,到三國後期都能誕生不少的優質武將和文臣,這也是魏國能保持強盛的關鍵所在

    最後,想要了解真正的三國曆史和真相,建議多閱讀三國正史書籍和一些相應的後世研究著作

  • 6 # 老黃8012

    三國末年,諸葛亮死後,雖然蜀國還有頂尖人才,如武有姜維、文有費褘,但武候原遺名臣蔣碗、董允都己故去,楊儀被罷歸,馬岱、王平等武將均己老去。由於後主劉禪,從未參予過父皇創業,本來也無德才,年歲不大,就承襲了皇位,不知打江山難,更不知守江山更難,承位後不能做到近賢臣,遠小人,既使武候在時,也是如此。武候在時,小人們還有所畏住,武候死後,朝內便小人得寵,賢臣們只得隱退避禍,朝內完全由宦官,黃皓所把控,姜維領著軍隊既使有極好的運作,也得不到朝內配合,彷如孤軍奮戰。既便最後最關健最危急的資訊和決策,也被延誤三個多月之久。導致了戰事必敗的先因和主因。其二,蜀軍,雖有突出武帥,但下缺謀備能人,更缺突出戰將,而魏營卻有不亞於姜維的突出帥才兩三人,即鍾會、鄧艾、郭淮等,更有突出戰將、徐質、陳泰、鄧忠及其他戰將若干,所以,蜀與魏的交戰中,姜維總有失算,首尾難顧,不可能全勝。而且累累征戰未捷,耗費國力不說,更重要的給人以口實,授人以柄了,這點也不能不說是敗因。

    上述大概為何蜀被魏敗的原因。

  • 7 # 燈籠籠罩

    自諸葛亮死後,蜀國在此時文臣武將並沒有亮點了,姜維蔣琬費褘等名過其實,最多隻能算中庸之輩無功無過。當然這也是蜀國形勢和國力想掛鉤,即便這時諸葛亮張飛關羽馬良等劉備原班人馬盡在,也並不能改變弱國現實,在劉備最接近成功統一中原的時候(可能有30%機率攻下關中長安),也就在關羽出南郡攻樊城的時候。自荊州失後,蜀漢再無機會。(何況後面夷陵之戰更是雪上加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勸信你耶穌基督教,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嗎?怎麼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