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臥紅塵60

    周朝算不上完全大一統!牽強算也只能算名譽的!

    說大一統先應瞭解什麼叫大一統!天下一統、天下一皇,有國號!其國之內一切皆歸皇帝管無分裂、割據才能叫大一統!黃帝時華夏還處於部落狀態!統一幾個部落不能叫大一統!沒國號!而商也不能叫大一統!諸侯地方大商無治權!如西岐周侯文王!商王無周侯國治理地方權!周文王時周和同幾個小侯國!五臟俱全!侯國周基本於大商並行、平起平坐!所以商也不統稱大一統!諸侯國如同附屬國!周朝能叫初步大一統!有部分地方制權,可以分封部分弱侯國土地!但還不能完全稱叫大一統!周天子在諸候面前沒多大面子!諸侯王多不服、不敬周王!諸侯猶如小國!周天子只是名譽上的領導!後來名譽上的領導稱呼也沒了!變的沒人服、沒人敬了!成了個子光桿司令!真正的大一統始於秦始皇!天下一皇!侯王之土皆皇土!建朝稱制!黃帝時最多叫部落聯盟還不能干涉小部落內部事務,連朝延號都沒有!而商、周於諸侯國如同鬆散附屬國!諸侯國五臟具全!商王及周王無地方制權,只是個各譽領導而矣!諸侯王敬之稱尊、不敬什麼都不是 所以也不能叫大一統!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內一皇!國內一切皆歸皇上管!皇帝在國內有絕對生死於奪的權力、又有統一建國稱制國號!所以才能叫真正大一統!

  • 2 # 艾子雜說

    這個問題,要看你怎麼理解大一統這個概念。

    “大一統”的原始意義

    《辭海》中關於“大一統”詞條的解釋為:“大,猶言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統一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能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大一統”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孔子作的《春秋》中記載列代周王即位時總是冠以“王正月”,對此《公羊傳·隱公元年》就解釋稱:“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說白了就是為了彰顯周王朝的大一統地位。

    後代學者對此有進一步詮釋,如西漢大儒董仲舒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唐代學者顏師古進一步解釋為:“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

    這便是“大一統”的原始意義,即各小諸侯國緊密有序地團結在以周天子為核心的大一統旗幟下,主要指政治層面的統一。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周王朝肯定算大一統王朝,畢竟都在古人的典籍中明文規定了。

    春秋三傳

    “大一統”的現代意義

    但如今我們所普遍認為的“大一統”概念,跟它的原始意義還是有所區別的,大一統王朝約等於大一統國家,即一個龐大的帝國。

    周朝實行分封制,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王朝,周王室以君臣宗法關係約束諸侯國。

    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老大——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所獲封地的資源和收益也歸諸侯所有,諸侯只需按時向周王室納貢就行,相當於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係,跟現在的聯邦制有點類似。

    我們所熟知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便是這一制度的產物,但在秦以後,這些爵位已經沒了它原本的政治意義,主要是榮譽頭銜。

    封建制在春秋戰國時期走向衰退,以後逐漸被郡縣制取代,所以歐美史學家通常把商、周稱為“封建領主社會”,把秦、漢稱為“封建地主社會”。

    從秦朝對地方管理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開始,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國家的概念,這一制度綿延了兩千多年,自秦朝開始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才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周王朝算不上。

    秦始皇的稱號怎麼來的,不就是嬴政覺著自己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成統一的帝王嘛,這功績前無古人,所以自號“始皇帝”。秦之後的兩漢、西晉、隋唐元明清一般也都被認作大一統王朝。

    題外話:

    關於周王室與各諸侯國間的關係,我想了想,找到了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現在的美國和加拿大。

    美國是老大周王室,加拿大是小弟諸侯國,諸侯國雖然名義上是獨立自主的,但王室讓諸侯幹啥,諸侯卻不敢反抗,因為打不過,讓你往東你不敢向西,讓你打狗你不敢攆雞。

    雖然加拿大很聽話,跟美國第51個州似的,但總不能說,美國&加拿大是個大一統王朝。

    權當圖個樂兒吧。

  • 3 # 胡良渭

    周朝當然是大一統王朝。只是周朝是封分制大一統。秦始皇是郡縣制大一統。拿今天的話說,秦始皇是一國一制。周朝是一國兩制。所以秦始皇僅是首創郡縣制大一統。並非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秦始皇創立了中國皇權獨攬專制社會。這個專制制度就是五四運動要打倒的孔家店。孔家店的真正老闆是秦始皇,儒家是替秦始皇背黒鍋的。今天歌頌專制秦始皇,批判“民為貴”。是革命目標大倒退。讓群眾對革命理論產生迷茫。說今天人沒有信仰就是由於歌頌秦始皇造成的。歌頌專制制度始作俑者,人民肯定沒有地位了。順便說一句,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秦始皇式大一統出現在北伐戰爭。北伐戰爭之後的中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一直沒有出現新秦始皇來大一統。注意,分裂與分封不是一個概念。

  • 4 # 使用者一觀六路二聽八方

    奴隸社會的周朝,祘不祘成個國家呢?有沒有國家制度,及國家所具備的國家機器呢?都沒有。過著以家族和氏族為主的群體生活,以較大的族群的長者為首領,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首領,族群之間戰爭不斷。大的族群吞併小的族群,也有大的族群又分裂成小的族群的,族群與間沒有制度來約束。叫不成誰來統治誰,活下來就是勝利者,所謂的周朝天子就是一個較大的族群首領,當時的分封制只過是各霸一方,力大的為王,周天子只不過是個旺族的首領。沒有統治其它氏族的能力,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周朝時叫不成統一。與秦始皇的統一大不相同。因為秦始皇的統一,使中國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社會體制,是一個名付其實的大國。

  • 5 # 夢而為蝶

    周朝當然是大一統王朝了。

    昔者武王伐紂,改正朔,易服飾,遷九鼎,分封天下。周天子即是天下之主,與後世皇帝名雖異而實則同。當武王之時,分封天下諸候,大多是同姓子侄,或有功之臣,分封各國猶如一縣,國君如同縣令,自治其境內而聽命於天子。諸候國是世襲,縣令則是上級任命。先秦兩漢時候的國與現在意義不同,與後世的縣差不多。那時候周朝稱天子,天子直接管治的稱王畿,相當於直隸,分封的便是諸候,相當於州縣。故當時有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後來秦始皇也稱一統天下,不說一統中國。

    當週朝強盛之時,諸候聽命,四夷賓服。北則肅慎氏(在今黑龍江)貢楛矢石弩,南則越裳氏(在今越南)貢白雉。威德遠播。周成王、康王之際,刑措四十餘年。周穆王西征,至崑崙山,見西王母而還。周宣王北伐獫狁,至於太原,城朔方而返。可見西周盛時,不在漢唐之下。

    至周幽王昏庸,寵褒姒,廢太子,烽火戲諸侯以博佳人一笑,於是申候聯合西戎攻陷鎬京,西周覆滅。詩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平王繼位,遷都洛陽,以秦有功,遂賜地列為諸候。平王在位數十年間,周朝日漸衰弱,然諸候尚且聽命,直至周桓王時與鄭莊公戰,敗績,於是王室威名大挫,諸候攻戰兼併自此而始。隨後齊桓晉文稱霸,猶尊王室,齊桓葵丘之會,周天子有賜,下拜登受,不敢失禮。晉文公請以王者之禮葬,周天子拒之,惶恐而止。楚莊王問鼎輕重,對以天命未改,不敢而退。故春秋之時,周王室尚有天下共主之實。直至戰國之後,天下七雄並立,周天子蝸居洛邑,才成有名無實的天下共主。之後秦昭王滅周,遷九鼎,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周朝從此覆滅。然而周朝歷年八百,是歷時最久的朝代,不算東周尚有三百年,後世也沒任何朝代能及。

    周朝之所以有不是大一統之說,是因為分封制,而分封制與郡縣制不過兩種不同的制度而已,大一統這一詞先秦時已有,可見周朝是大一統無疑。分封制與郡縣制最大的區別便是一個是世襲,一個則上級任命。周朝不僅諸候世襲,公卿大夫亦世襲,諸候國內的大夫也是世襲。晉國之六卿,魯國之三桓,齊國之管、晏、高、國等皆是如此。晉國在春秋末期時與周王室也相似,六卿專權,後並而為三,遂三分晉國為韓魏趙。晉國兼併他國之後,效仿周朝的制度,分封大夫封邑,數世之後,便至如此結果。晉國亦可謂是周的一個翻版了。齊國亦是如此,不過齊國田氏一家獨大,不至分裂罷了。

    戰國之時各國有鑑齊晉二國,便有了郡縣制。並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有郡縣制,始皇帝亦是效仿戰國各國。

    還有便是周朝自東周之後五百餘年大多數皆處於分裂的時期,卻忘了前三百年的大一統時期。便說周朝並非大一統。但是這種情況後來的漢唐也有類似之處,但分裂的時間不過百年左右。漢獻帝之時,董卓劫遷天子,於是天下各州郡稱兵攻戰,皆稱孤道寡,自稱諸候。至袁術公然稱帝,有似楚國之稱王。不過群雄並立不過二十餘年,遂成三分天下,數十年後統一於晉朝。其實也就一個縮短版的春秋戰國。漢獻帝就如同周天子。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河北各鎮皆各自為政,不聽號令,傳位子孫,多者歷百餘年,而且還自稱燕王、魏王、趙王。淮西李希烈尚且自稱楚帝。幸好唐朝有一唐憲宗,英明神武,降魏擒蜀,滅淮西,平河北。不然唐朝後期也與春秋時期無異。可惜至唐朝末年時,經歷黃巢之亂後,元氣大傷,各藩鎮皆不聽命,互相攻戰,直接如同戰國。五代十國中的十國大多便是唐朝的藩鎮,也等同周朝時的諸候國一般。直至幾十年後宋朝才統一。這也是另一個類似春秋戰國之亂世。

    無論郡縣制與分封制,只要中央皇室遭遇變故,權力喪失時,皆會各自為政,然後相互兼併,直至天下歸一。周朝由於分封的諸候國多且佔地少,所以相互兼併三百餘年,至戰國時除了幾個小國,只剩七雄,又二百年才統一。漢唐州郡統治的地方也大,群雄割據一方,直接進入戰國了。所以幾十年有一方獨大便可統一了。

    宋太祖有鑑於此,於是削弱地方的勢力,設通判以分其權,所以自宋之後,皆很少有諸候割據一方的現像。但由無藩鎮,故外夷一入侵,便圍汴京而擄二帝,此其弊端。後來明朝也是如此,清兵入關勢如破竹,亦由無強藩鎮諸候之阻。想當初漢唐末,外夷欲入侵,曹操與李存勖皆能驅逐。遠至戰國之時,匈奴亦為趙國所敗。此皆藩鎮諸候之功。春秋時之諸候國,與唐朝中後期之藩鎮,名異而實同。

    故西周是真正的大一統,東周春秋時期名義上大一統,有似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戰國之時則處於分裂矣,猶如五代十國時期。

  • 6 # 用心捧讀

    中國統一,是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的。先秦時期的周朝不是大一統的國家。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後,開始分封制,姬姓大都分到了中原地區,姜尚封地呂,也就是齊國。周公封地魯國,銀商之後最初封地在商朝故地安陽一帶,後商人叛亂,改改封到現在的商丘一帶。周武王去世後,成王繼位,周公輔政。周天子分封了大小几十個諸侯國,自己直接管轄區很小。每年諸侯國君都要覲見天子,進貢祭祀。因為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在洛陽,宗廟在洛陽。諸侯國裡只有周公的封地魯國才享有在封地祭祀祖宗的權力。其它諸侯國必須到京朝拜祭祀,同時向天子述職。天子平常不管諸侯國的事務,都是諸侯自己做主。周天子只有很少的直屬部隊,遇到緊急情況,就會點烽火臺,讓諸侯國勤王救駕。形成了君小侯大的格局。這種鬆散的國家,類似於邦聯國家。雖然,尊稱周天子為王,其它諸侯國按地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等大小國,但周天子無力控制管理合諸侯,形成了弱肉強食的爭霸局面,春秋戰國相互廝殺,最後是戰國七雄。直到六國滅四海一,大秦帝國建立,才是真正的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 7 # 一老沈一

    “周朝算不算大一統王朝?”

    當然應該算。

    中國最早提出“大一統”理念的,就在周代。

    《春秋.隱公元年》載:“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雲:“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這講的,其實是國家的“國體”形態。所謂“國體”,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治理結構。

    美華人類學家埃爾曼.塞維斯認為,歷史上,人類走到現在,經歷過“遊團”“部落”“酋邦”“國家”四個階段。

    中國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認為,根據舊石器時期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中國先民從氏族社會向國家轉變的典型道路是:古文化-古城-古國;國家發展的三部曲是:古國-方國-帝國。

    良渚遺址,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為“城市文明”世界文化遺產。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5300年左右,學者們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在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大地上,已經有多處進入了“古國”時代。

    “古國”時代,標誌著最初“國家”的形成。

    這個時期的“國家”,還處於“初始”階段——面積均很小,人口不很多,但已經形成“王權”,產生了“祭祀”也就是原始宗教,往往還伴隨著逐漸頻繁的戰爭。

    (“河洛古國”遺址)

    商代,不論考古、文獻證據,特別是甲骨文被發現和逐漸釋讀,證明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中國成熟的“方國”階段。

    目前可知,殷商王畿四周,遍佈著至少一百多個“方國”。商王卜辭中,亦以“方國”稱之。

    然而,殷商王室與這些“方國”的關係,儘管多數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比較緊密,但還並非是政權上的“隸屬”關係。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是非看重從“大一統”的角度來研究國家。他認為,“大一統”,或者是國家政權上的“大一統”,或者是宗教上的“大一統”,時常二者兼而有之。

    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朝也完全稱得上屬於“大一統”。

    《詩經.小雅.北山》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是周朝“大一統”的最好註解。

    就是說,周朝和殷商不同了,不再是“王畿”和“四土”方國的鬆散關係,而變成全“天下”都是周王的疆土;一直到“四海”之濱,管理這些土地的,都是周王的臣民。

    或曰,西周不就分封了嗎?

    “分封”,是西周的內部政治治理結構,就是把一塊塊兒的土地和上面的人口,由周王委託給自己的血緣兄弟及子孫還有通婚的親戚代為管理。

    往細了說,西周,正如李零教授所講,“是以熱乎乎的血緣紐帶和親戚關係”,來具體實現周王朝“大一統”治理的。

    與這種“血緣和親戚”關係相配套的,是一套嚴密的“宗法”制度。

    嚴密的“宗法”制度,又透過一套繁瑣的“禮樂”制度體現和操作。

    其實,這種“分封”制度,只是“國體”確定之後的具體“政體”形式。

    比如,一些西方國家,現在還有“聯邦制”,嚴格來說還有“邦聯制”。這些具體的“政體”形式,並不妨礙這些國家是“大一統”的國家。

    公元前1000年前後的西周,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面積足夠大,人口足夠多,文化足夠發達。屬於“方國”階段後期的“王國”時代。

    這種“大一統”,即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又為之後中國的“秦漢”“唐宋”“明清”三大“帝國”時期,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 8 # 何處是家鄉

    古代王朝和今天的國家政體,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如果非要從中選擇,周可以大約看做是“邦聯制”國家吧,距離“大一統”相去甚遠,就連聯邦制都算不上的。

    西周最初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諸侯也很聽命於周王室,但這種聽命主要是親情與權威所迫,和現代政體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完全不同,不能看做“一統”,更不是“大一統”。

    所以說,真正意義的“封建”中國只存在於周朝,秦孝公是消滅封建制,建立“大一統”政體的開始,秦始皇是最終完成者,整個過程歷經一百多年。

    所謂“大一統”,至少也要包括行政、軍事、經濟、法律的統一性,而這恰恰是商鞅變法的主體內容。

  • 9 # 白石61

    應該是最初的統一朝代。拿現代人的看法還有很多不如意不理想的地方。可以肯定的說是一個初步進入統一的朝代。社會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過程。抹著石頭過河是很有哲理的。從來就沒有舊世主,也沒有任何大師提前設計一個完美無缺的社會狀態。古人說的於時俱進就是這麼個意思。

  • 10 # 折緣

    中國之所以能是中國,而沒有走向歐洲那種四分五裂,民族國家林立的格局,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大一統思想”。

    而“大一統思想”最早便是源於西周的封建說,從這個角度來說,西周,也算是大一統王朝,至於東周,諸侯太強,周王室存在感太低,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為什麼說,大一統思想源自西周分封制?

    “大一統”的概念,最早是戰國時《公羊傳》所提出來的。

    起因是《公羊傳》對《春秋》中的“王正月”的解釋。

    《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註釋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在《公羊傳》中,“大一統”的“大”並不是有多大的意思,而是以什麼重大。“一統”,則不是化多為一,而是合多為一。

    化多為一,意思是多個存在被消滅然而為一;

    合多為一,則是多個存在被合而為一,而它們依然存在。

    這就是最初的"大一統“思想。

    “大”就是尊王攘夷,以周王室為“大”,天下諸侯都要以周王室為尊,周天子在統治秩序中最大啦。

    而“一統”,則是圍繞在周天子的旗幟之下,諸侯並存,但以周天子的號令為第一原則。

    從《公羊傳》中“大一統”的思想來看,戰國時代的儒家,所希望的天下安定,依然是以周禮社會秩序,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諸侯安分發展的統治秩序。

    這是那個時代,思想者們所能想象得到,比較有經驗的結束戰國亂世的政治制度。與我們今日所說的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府的”大一統“是不一樣的。

    事物的發展,不會一步到位,思想也是因時代的變法而發展的。

    我個人認為,西周才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權社會。

    商王統治時期,在其王畿之外,方國林立,商王征服了一些方國,將其納入隸屬關係,然而,這種隸屬與後來西周分封制存在極大的分別。其國所轄土地和人民不是商王所賜,而是其固有;而其國之首領,與商王沒有任何關係,其國治理的狀態(或者說部落更合適),依然是他們曾經的聚居狀態。

    商王與隸屬方國之間,沒有明確的規定和保證,今天打不過你聽你的貢,明天趁你病要你命。而商王對這些方國,所能行駛的政治權力極其有限,就跟聯盟內的盟主一樣,你沒辦法干涉人家內政,你的法令規矩在人家地盤上行不通。

    雙方之間,就是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在面對外部敵人的時候,如果利益一致(或屈服於商的武力),到是能夠一起對外征伐。

    總而言之,商不像是一個王朝,它還沒有形成對外開拓後,吸收開拓地實現有效統治的制度。

    而西周則大大不一樣。

    分封制與周禮,使得周比夏、商更為統一的國家,更為集中的王權。天子與諸侯之間,有了明確的君臣關係以及相關的制度規定,從義務到權利,周王室透過“周禮”做了相當詳盡的制度規定。

    一旦形成制度,那麼也就意味著國家的統一。

    周王室與諸侯國的關係,就再也不是商王與方國之間的那種脆弱聯盟,而是“一統”於周的旗幟之下的國家。

    所以,周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以分封制為手段,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以最小的代價向外征伐,實現了華夏文明不斷傳播,融合,這才有了後來中國疆域的逐步形成。

    倘若沒有周,或者說依然是商那種鬆散的制度,那麼可能以周為代表的文明只能侷限於關中地區,外部依然是當地土著政權,大家相互征伐,最終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政治文化格局。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樣的集權政府,已經算是“大一統”的王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駕規為什麼要求越來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