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愛吃發麵餅

    2、3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發生在大約2000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相差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王莽取得皇位後,改革不當,法令更張頻繁,因此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的情形不但並未改善,反而日益嚴重,因此民不聊生,起義四起。

    綠林反莽 推劉玄為帝

    這些起義的軍隊中以綠林、赤眉聲勢最大。綠林軍以荊州為根據地,主要是由劉玄、劉縯、劉秀的兵力集結而成。新莽地皇4年,公元23年1月,綠林軍先是趁王莽軍隊向東攻擊赤眉軍的時機,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荊州將領甄阜、梁丘賜,其後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軍隊,勢力發展到十餘萬人,成為反莽主要勢力。

    2月,荊州綠林軍共同推舉劉玄為帝。劉玄恢復漢制,年號更始,以“滅新復漢”為號召。劉玄稱帝后立即以10萬大軍攻宛(河南南陽),3月又以王鳳為主將,率領劉秀、王常、李軼等2萬兵力往穎川、洛陽進攻,並且順利地佔領昆陽(河南葉縣)、定陵(河南郾城西北)。

    王莽大軍 包圍昆陽城

    面對漢軍的攻擊,王莽急派大司空王邑赴洛陽,與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還有虎豹犀象等猛獸,當時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南進,企圖徹底殲滅漢軍。

    王莽軍隊逼近,昆陽漢軍僅有8、9千人,王鳳麾下諸強擔心寡不敵眾,意欲棄城退守荊州。劉秀卻認為“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極力說服諸將固守昆陽。劉秀並親自領率13名騎兵於夜間出城,前往定陵、郾縣調集兵將回來援助昆陽。

    5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嚴尤獻策,先攻宛城(當時綠林主力在宛城),拿下宛城,昆陽自然可以輕易平定。

    恃眾而驕 莽屢戰屢敗

    然而王邑等人恃眾而驕,揚言:“今百萬之眾,遇賊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因此不採用嚴尤的計策,將數十萬大兵包圍在昆陽小城,圍了數十圈。隨後,王邑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被重重圍困的昆陽漢軍,因為別無退路,人人奮力堅守城池。而王莽軍對則因久戰疲憊,銳氣大減。

    六月,劉秀率領的援軍抵達昆陽。到了昆陽城前,劉秀身先士卒,親領千餘精銳猛攻莽軍,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打贏頭戰,劉秀接著以勇士3000人,迂迴到敵軍後方,偷渡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

    以少勝多 劉秀成英雄

    已經吃了幾次敗仗的王邑依舊輕敵,他下令各營將領不得擅自出兵,他自己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激戰中,莽軍再敗,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

    昆陽城內王鳳為首的軍隊,見城外漢軍連戰皆捷,乘勢出擊。王莽軍隊因主帥戰亡,而且內外受敵,陣勢大亂,加上劉秀故意放出“宛下兵到”的訊息,人人風聲鶴唳,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就在此時,天象彷彿昭示著莽軍的敗亡一般,突然颳起大風,濃雲密怖,頃刻間,豪雨如注,滍水暴漲,莽軍涉水被淹死者,多達數萬,水為之不流。

    莽軍敗戰,各州郡兵競相潰走,漢軍從莽軍得到眾多的兵馬、武器、糧草,軍力更加茁壯,各地豪強紛紛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至於漢軍將領劉秀,則因自助、天助,成為以少勝多的英雄,一時之間,威震寰宇,不數年之後,遂成中興漢室之光武皇帝。

  • 2 # 貞觀防務

    昆陽之戰是西漢王莽末年,綠林農民起義軍在比陽(今河南葉縣)殲滅王莽主力軍的一次戰略性決戰。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四十二萬人,嚴密包圍綠林起義軍據守的昆陽。六月初一,綠林數千人馳援昆陽。劉秀自領步騎千餘人為前鋒,在距王莽軍四五里處列陣。王尋等派兵數千迎戰。劉秀率軍出戰,殺敵數十人,諸將併力奮進,王莽軍退卻,被殲上千人。劉秀偽造宛城已破的戰報,用箭射入城中,鼓舞義軍堅守;又將戰報傳入王莽軍營,以動搖其軍心。劉秀率3000名敢死士由城東遷回城西,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衝擊王尋、王邑大營。王尋、王邑仍然認為義軍不堪一擊,自率萬餘人列陣,同時傳令其他各營不得擅自行動。兩軍激戰,王尋、王邑軍失利潰亂,各州郡兵不敢相救。劉秀軍乘勢衝擊、殺王尋。昆陽城中義軍鼓譟而出,內外夾攻下王莽軍大亂,奔竄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其時,暴雨驟至,潰水(今葉縣沙河)暴漲,溺水而死者上萬人。王邑、嚴尤等僅率長安兵數千人逃回洛陽。

    劉秀率領不過兩萬人的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主要原因有:(1)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援,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深厚政治根源。(2)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3)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王莽政權的弱點,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軍的戰鬥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新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昆陽之戰是中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王莽政權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3 # 灰白世界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士氣,所謂三軍一人勝,當時劉秀親率一千鐵騎又帶領三千敢死隊,一人置之死地尚且讓千軍萬馬恐懼 何況是四千虎賁,當時莽軍內部也不團結王邑王尋狂妄自大將領離心離德四十萬大軍也是臨時拼湊的沒有多少訓練,再加上劉秀的運氣打個仗都有隕石助陣

  • 4 # 清風楊柳

    昆陽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歷史上一場著名精彩的戰役,故事發生在新朝末年,就是此戰役為劉秀建立東漢奠定了基礎。

    公元23年(地皇四年),當時綠林起義軍已逐漸發展壯大,隊伍達到10萬餘人,起義軍攻南陽、佔昆陽,節節勝利,勢如破竹。

    對此,王莽感動岌岌可危,於是便派大司馬王尋、大司空王邑率領42萬軍隊,號稱百萬大軍,向宛城進發,企圖一舉全殲綠林起義軍。

    5月到達潁川,與嚴尤、陳茂的軍隊會合,然後直逼昆陽,把昆陽城包圍起來。當時昆陽城裡起義軍僅有八九千人,敵我雙方力量差距巨大,但他們無所畏懼,有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

    當時面對莽軍的來勢洶洶,起義軍一方面王鳳、王常一率眾堅守城池,另一方面派劉秀、宗佻等連夜出城到定陵、郾城等搬請救兵。

    6月,劉秀等人集中萬餘起義軍增援昆陽。援軍在距莽軍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陣勢,準備交戰。劉秀觀察敵陣營後,作出了先發制人的決定,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於是便親自率領步、騎1000人作為前鋒,向敵軍猛烈衝殺過去,擊潰莽軍調來迎戰的1000餘人。首戰告捷,將士們大受鼓舞,準備乘勝追擊。

    為了鼓舞士氣,瓦解莽軍,劉秀就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捷報,射人城中,又故意將一些戰報丟失,讓莽軍撿拾。攻克宛城的訊息一經傳開,城內起義軍士氣更加高漲,守城更加堅定,而莽軍苦戰一月,毫無進展,又聽說宛城已經失守,士氣更加低落。

    這時劉秀抓住有利戰機,對敵軍進行最後的決戰。劉秀挑選3000勇士組成敢死隊,迂迴到城西,出其不意地渡過昆水,向莽軍中堅發起猛烈攻擊。王邑、王尋見起義軍不多,親率萬餘莽軍迎戰,並命令其餘各軍不許擅自行動。莽軍接戰不利,大軍又不敢擅來相救,王邑、王尋軍陣大亂,王尋被殺。守城義軍也乘勢殺出,裡應外合,內外夾擊,當時到處都是廝殺聲,莽軍全線崩潰。就在這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潰敗的蕎軍赴水溺死者又有萬餘人。

    最終起義軍繳獲敵方物資更是不計其數。王邑帶領的長安兵幾千人倉皇逃回洛陽,此戰最終以起義軍勝利而告終。

  • 5 # 大黃扯點歷史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昆陽之戰地圖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人戲稱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位面之子”(科幻小說中的一種稱呼,跟天選之子有點類似,就是運氣爆棚受上天眷顧的意思),而這個稱呼主要就源自劉秀的昆陽之戰。當時的大背景是,王莽篡位亂政,天下紛紛起義,劉秀當時是其中一支義軍(綠林軍,其擁立更始皇帝)的將領,王莽得知綠林軍擁立了劉氏子孫為帝,覺得是心腹大患,於是派遣王邑、王尋率43萬大軍進攻昆陽、宛城一帶,力圖一舉消滅更始政權。當時的昆陽守將就是劉秀,昆陽城中計程車兵不到一萬人,面對四十多萬大軍,劉秀沒有害怕逃跑,而是積極組織防禦,並親自衝出包圍,尋求援兵。

    袁弘飾演劉秀

    可能是劉秀頑強勇敢的精神感動了上天,當劉秀領著大概一萬左右的援兵回援昆陽的時候,王邑大營先是“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遭遇流星雨的襲擊,使得士氣低落。過了不久,劉秀率領援兵主動向王邑軍發動攻擊,連勝數次,隨後又親率三千敢死隊,衝擊王邑中軍大營,趁亂將王尋斬殺。看到敵方重將被殺,陣勢混亂,昆陽城中守兵也出城夾擊,王邑的四十萬大軍直接就潰散了。可能老天怕王莽的軍隊敗得不夠徹底,“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再次使用超自然力量,這下王邑的軍隊徹底崩潰了,王邑最終只率領幾千人逃回了長安。這一戰將王莽最精銳的軍事力量消滅殆盡,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狀態。隨後不久,王莽身死國滅,可以說劉秀的昆陽之戰,是扭轉乾坤改變天下格局的一戰。

    昆陽之戰連環畫

  • 6 # 東秋妮

    昆陽,今河南葉縣!

    昆陽之戰:

    1.雙方主將:

    新莽軍…王邑,王尋

    綠林起義軍…劉秀,王鳳,王常

    2.以少勝多: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先鋒馳援昆陽,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初戰告捷,鼓舞士氣!

    起義軍內外夾功,打得王邑軍紛紛逃兵,互相踐踏,積屍遍野,一敗塗地!

    3.歷史意義:

    此戰殲王莽軍主力,起義軍兵分兩路,乘勝直趨長安,徹底推翻王莽政權!

  • 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鐘。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臺後“託古改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在當時的眾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綠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向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扎,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誌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趨於被動。

    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那裡徵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綠林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即可不戰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

    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援,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佈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軍計程車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準備接戰。王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覆猛衝,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訊息一經散佈,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領萬人迎戰劉秀的衝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麼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援,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鬥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避水金晶獸是牛魔王自己抓的,還是別人贈送給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