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8
回覆列表
  • 1 # 承SY

    人文素養就是人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底蘊。在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精神文明極其匱乏的時代,人文素養就顯得更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離開了人和人的發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計劃都無異於海市蜃樓。”傳統的學科教育教學觀念滯後,教學方法陳舊,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流於形式,偏重於學生考試成績,過分強調了學科自身的知識性、體系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忽視人的發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視為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服務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精神。

    一、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華文作家龍應臺有精到的見解,在論述到素養與知識的區別時他強調:知識是外在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將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其生活與行為中後才能稱為素養。人文素養,則是在涉獵了文、史、哲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學科到了最後,都有一個終極關懷,即是對人的關懷。 小學階段的各科知識,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學生在進行學習的同時,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揚人文是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再加上學科本身都具備弘揚人文的特有條件,尤其是在人類進入21世紀後,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來臨,資訊產業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在這一新形勢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適應時代變遷,就必須要始終堅持提高學生的知識、思想、倫理和審美水準,而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養的綜合內涵.

    二、人文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強調人文性是素質教育的產物,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人文素養問題在理論關照和政策規範中已經得到普遍重視,但是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由於教師頭腦中常常泛起的對素質教育的種種疑忌和困惑,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養問題。

    1、重教輕育的問題 “教育”包含著“教書”與“育人’’兩方面的內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只重視教書,忽略了育人。 雖然人類文明的繼承和傳遞主要依靠學校教育或者說課堂教學來完成,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卻要依賴於人的創造與更新,而文明的創造與更新則必須有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實現,因此,人才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育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課堂教學應成為“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體,“育人”與“教書”同等重要甚至比教書更重要。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豐富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創新的精神和創造的慾望。教學實踐中只顧教書,不顧育人,對於應試可能是有效的,但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則必然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2、輕視感性的問題 教師只重理性灌輸、忽視感性體驗的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大敵。 學生的人文素養總是要透過理性認識才能體現出來的,但這種理性認識應該透過感性體驗而不是理性灌輸去獲得要可靠一些。這也符合認識論的理論。輕視感性的體驗只能陷入抽象說教的泥淖,於人文教育猶如隔靴搔癢,不得要領,講的吃力,聽的糊塗,這對教書和讀書的人來說都是很乏味的事情。

    3、文過飾非的問題 大自然豐富多彩,包羅永珍,既有長虹貫日,也有風雨交加,既有豔陽高照,也有冰雪覆地,然而在人文教育領域,只見彩虹旭日,不見雪雨風霜,只有晴朗亮麗的天空,沒有云封霧鎖的黑暗。亮麗的天空固然好,它可以淨化心靈,給學生們一個明淨如鏡的內心世界,但是社會是這樣的嗎?客觀地說,完美的社會只存在於人們的理想之中並召喚人們向它靠攏,而現實社會總是光明與黑暗並存、美醜善惡相容並收的。 正統的東西並非不好,但人文教育的內容過於簡單、純淨,把現實中的學生用理想化的標準來薰陶,必然會使學生的心靈和人格扭曲和異化,當他們走向社會時,會對社會很陌生,對人間永珍就會感到困惑與不解。就會感到壓抑,他們的理想就會與現實衝突,他們在學校裡所苦心構建的人文思想寶塔就會崩塌,就會懷疑、失望和消沉,甚至走向仇視社會、與社會對抗的極端。 4、牽強附會的問題 我們的人文教育太倫理化了,政治化了。人文素養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它囊括情商、智商各個領域,涉及人的個性、趣味、道德、審美、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是人文素養的特點,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把人文素養看成單純的政治與倫理之類的東西,或者只重政治不重藝術,只重德育,不重美育,那麼在教學中,人文素養就難免不出現牽強附會的問題。

    三、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和知識性學習不同,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更需要老師春雨潤物般的感化,整個過程特別需強調循序漸進。

    1、培養愛美情趣,打下人文素養的基礎。 古詩文,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練、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美。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在古詩教學中將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歡快優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覆吟頌,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中去體會,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作品的感染薰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一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描寫了春光爛漫的景象,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滿路的鮮花,飛舞的彩蝶,婉轉的黃鶯鳴叫聲,配上民族樂曲中輕快的小調,讓學生閤眼吟頌、欣賞,就能讓學生與詩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的無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則透過雄渾的音樂帶給學生一種氣勢磅礴的美。透過配樂先聲奪人,讓學生感受到美,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詩中蘊涵的美,從而逐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2、努力拓展學生的學習領悟能力。 指導學生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並且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指導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特徵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與今已大相徑庭,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很有必要反覆推敲。 如《遊園不值》中的“值”字,學生容易認為作者本來要去遊園,結果連花園都沒能進去,只看見了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這次遊園很不值得。這時,教師就應指導,把學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進不得花園,確實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想到了什麼?學生馬上回答,想像到了滿園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出這是詩人遊園得到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詩人會感到怎樣?學生就明白這裡“不值”應理解為沒有遇到。透過這樣一番推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無疑得到了提高。

    3、注重實踐,提高人文素養。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相統一,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是有源之水,源遠流長。小學生都愛聽故事。我上課經常講故事,學完拼音後,我常常把故事講到關鍵處停下來引導學生閱讀故事,這對鞏固學生對所學的拼音的記憶是極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的興趣。課餘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積累,這就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實際就是促使學生與美文作者對話的過程,把無聲的語言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學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文字,感知了文章所寫事物的美。讀過《醜小鴨》的小朋友對我說:“醜小鴨小時真可憐,別的動物不該欺負他。”讀過《野天鵝》的小朋友說:“艾麗莎對她的哥哥那麼好,怪不得哥哥們都喜歡她。”廖廖幾句,折射出了少年兒童對真、善、美的追求,學會閱讀,孩子們的人文內蘊不斷地積累、提高。

    4、強調主觀感受,加厚人文底蘊。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拓展學生課外閱讀,並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言微旨遠的古詩歷來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為佳。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時,應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咀嚼精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如教學蘇軾《題西林壁》一詩時,為了培養學生體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透過誘導學生尋求句外句,悟出詩人“不說出”的哲理,設計問題。如果把上句“不識”換成“要識”,即要識廬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該怎麼說?學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廬山”或“要身在廬山外”,然後問這兩個句外句說明了什麼?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透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就能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擴充套件學生的想像,使他們獲得詩人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

    5、以生活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緊密聯絡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下產生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而更好的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某個班裡轉來了一位女同學。她走進教室的時候,同學們先是驚訝,而後捂住嘴埋下頭嗤嗤笑了起來。因為那女孩只有幾綹稀疏的頭髮。女孩慘白著臉,像只受驚的小鹿手足無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來的幾天,一些同學把這個醜醜的女孩當作了笑談的資料。老師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老師透過主動與女孩接觸,發現這個女孩不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別巧,女孩是因為生過一場大病才變成這樣的,她的父親也離家出走了。後來,老師透過讓女孩辦黑板報,讓大家見識了她漂亮的美術字和瀟灑的圖案設計;透過手工比賽,讓同學發現了她精美的剪紙藝術;透過主題班會,引導同學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美和美的價值。漸漸地,同學們都喜歡上了這個“醜”女孩,而且發現女孩原來有一雙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臉上終於有了快樂、自信的笑容。 透過這個小故事,我發現老師的做法是那樣的不尋常,是那樣的巧妙,她沒有強迫同學們去接受這個女孩,而是走進女孩的內心,透過各種活動幫女孩在同學們面前有了威信,這種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就是貼近心靈的教育。所以說,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們老師應努力引導學生並和學生一起創造一種寬鬆、平等、民主、和諧、友愛、合作的人際環境,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總之,人文素養的培養,是與人、與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教學中,既要重視各個學科的工具性,更要偏重於人文性,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

  • 2 # 泅人

    首先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人文素質。

    二 平時的生活行為習慣,起床後自己穿衣服鞋子上廁所洗臉刷牙,吃飯前要洗手,在學校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時可以攙扶老奶奶過馬路!

    其次在學習和閱讀知識方面培養孩子的人文素質

    一 給孩子定下目標並監督 每天起床閱讀半個小時的書籍,閱讀後寫出讀後感,家長檢閱 寫讀後感可以瞭解到孩子的思維思想是否端正,如有偏頗 家長可以立即引導孩子!

    最後在娛樂方面培養孩子的人文素質

    一 平時可以多和孩子做遊戲 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最好是團隊性的遊戲,培養孩子的團隊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

    二 可以帶她去參加公益類的活動,比如去敬老悟院,和老奶奶聊天 給老奶奶打擾房間 澆花 除雜草 讓孩子變得有愛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別人合作開店,如果發展快但錢歸人家,你願意快還是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