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通俗易懂的西方現象學

    現象學的物件是人的生活世界,而非科學世界。現象學關注的是人的情感價值判斷。並關注人的意識。人的意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記憶、期望、感受等。那麼是什麼使意識導向了人的某個記憶、或者是期望呢?現象學用了一個術語是“意向” (intentionality)來描述意識被導向的過程。那麼是什麼使人有意向呢?是意義(meanings)。胡塞爾認為意義是意識的本質。現象學就是力圖對意義進行描述,來看看它究竟如何使意向成為可能。那麼究竟我們透過什麼途徑來考察意義呢?就是“懸置”,或者說是“加括號”的方法(bracketing),這個方法源自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們並不進入當前意識所在的內容本身,而是遊離於其外,觀看該意識本身,看看除了該當前意識所在的內容之外,還有什麼內容在裡面。透過這種方式,從而發現意識的潛臺詞或者說是人過去的經驗(a course of experience)。而意義正是建立一系列人過去的經驗之上的。

    意義包括心理學上的動機(按筆者的理解),建築在過去經驗上的認識等等。胡塞爾的氣魄是宏大的,他不滿意於實證科學只是對於所謂客觀物質世界的考察,而是著眼於從人所存在的當下真實的生活和意義世界裡發現人自身的意識世界。現象學力圖透過種種迷霧,直接回到事情本身,它是一門反思的哲學,是一門從意識角度洞察事情本質的哲學。海德格爾繼承了胡塞爾的思想,並且更加強調了物我一體的本然境界。從他那裡,哲學真正倒過來了。人們所說的存在,並不是世界存在,而是“此在”。所謂的客觀物質世界,只是人意識的一種反映。馬克思也認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物件性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而心理學所強調的人意識的經驗前構,我認為主要是透過現象學的方法認識的。透過對人經驗前識的觀瞻,我們也許能發現歷史所加之我們的諸種限制,也許能更加理性地瞭解自己的一舉一動。

    而我們更多感興趣的問題,也許和現象學有或多或少的聯絡。例如一部小說,寫的好不好如何評判?一些現象學批評家會從作者對一些客體的意識投射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內在意識,一篇好作品的作者的內在意識應該具有一種統一,甚至作者的許多作品的內在意識具有一種統一,體現的是“一種持久不斷的心理糾結,問題和態度。”而閱讀的目的也應該是與作者的內在意識達到一致。注意:是內在意識,而不是文詞表面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上如何裝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