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葫蘆金剛爸爸

    寶蘊樓最開始是儲存的承德避暑山莊所藏的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秘笈。最多時藏有23萬件。

    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後,前朝的所有宮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北洋政府決定將瀋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就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鹹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用以存放文物。因為要存放的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的秘籍,其價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庫房命名為“寶蘊樓”,並制石質匾額安於北樓正面上。

    寶蘊樓所收藏的皆是歷朝歷代的珍品,包括各色書畫、珠玉、陶瓷、金銀器、樂器等等,可謂名副其實的寶蘊樓。建國以後,寶蘊樓的藏品陸續被轉移到首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地收藏。

    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還有一個說法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稀世珍寶,故名三希堂。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其中豪素指書法)。另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三希堂”,藏有《快雪時晴帖》。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 2 # 小朋友OR大朋友

    寶蘊樓在紫禁城的西華門內,坐落著一座十分特別的西式洋樓建築,分別由東、西、北三座磚木結構的單體樓房聯接而成,樓房的屋頂是高聳的四坡式,上覆魚鱗狀的牛舌瓦。位於北部的樓房建有一處閣樓,閣樓的山牆上嵌有一塊石質匾額,上書“寶蘊樓”三字,匾額兩側裝飾浮雕花紋,並在閣樓柱、雨棚、女兒牆端等處設有四對臥獅,這就是寶蘊樓。它們是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了存放瀋陽故宮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23萬件珍貴文物,臨時在原鹹安宮舊址上建造的一處庫房。如今,這裡設定“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故宮特色文創產品展示區等,一部分割槽域將作為文化研究與學術交流場所,實現有計劃地對部分觀眾預約開放。

    寶蘊樓之所以叫它“寶蘊樓”,顧名思義,離不開一個“寶”字。

    據介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暫居紫禁城的後宮區,前朝的所有宮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呈報總統袁世凱,決定將瀋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而當時京城缺少妥善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鹹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用以存放國寶。內務部與外交部協商決定,從庚子賠款中,撥出20萬元在鹹安宮舊址上建樓存放文物。史料記載,1915年寶蘊樓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萬多件。因為要存放的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的秘笈,其價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庫房命名為“寶蘊樓”,並制石質匾額安於北樓正面上。“寶蘊樓”因此得名。

    寶蘊樓長期作為文物庫房使用,建築的屋頂瓦面、大木結構、內外裝修裝飾、油飾彩畫及院落地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自1915年竣工,寶蘊樓已歷經百年風雨。據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故宮對寶蘊樓進行了勘探,結果顯示主體結構雖然完好,但由於經歷了百年風霜,屋頂漏雨、外牆剝落、部分簷頭腐朽等“病害”確實存在,於是在2013年底開工,對樓體周身及內部進行了修繕,同時對樓前的鹹安門也進行了保養彩繪等工藝修復。

    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表示,一切修繕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原狀”,儘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藝,保留原有構件,以確保各單體建築及文物遺存修繕前後保持風格一致。他還打了個比方:前期調研時,工作人員發現寶蘊樓屋頂上鋪的是魚鱗狀的牛舌瓦,部分瓦塊背後有英文字跡。經過初步判斷,該瓦是當初山東地區燒製的低溫釉,所以修繕補充新瓦時也採用了這種工藝。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古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書房名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

  • 3 # 老豬的碎碎念

    說到這故宮的寶蘊樓,可謂之名副其實,因為這裡面所存之物皆為曠世國寶,而這裡的前世今生,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有興趣,那麼今天老豬來講一講這個寶蘊樓的來歷和發生在此地的故事,ok,搬好小板凳,開講了。

    照例有圖有真相,先上兩張寶蘊樓的照片。

    這個寶蘊樓呢,所處之地可是寸土寸金的故宮紫禁城內部,原來此地是有建築的,叫做鹹安宮,隸屬於武英殿西邊的一個配院,當時也什麼特別的功用之處,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這裡突然關進了一個皇子,他是康熙皇帝的兒子允礽,所以此地便開始出名了,畢竟允礽曾經是太子(將來的皇帝繼承人)後來時光流轉,這裡變成了一處學習之所,書香門第,但卻在清末的某一天被熊熊大火吞噬,此次這裡成了一片廢墟,清末國力虛弱,也沒有重新建造就一直那麼荒著。

    時間調到辛亥革命推翻大清之後,改朝換代有了民國了,這裡被當時的北洋政府控制,當時文物局要歸置一批來自於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過來的文物,數量很大,足足有幾年箱子,幾十萬的文物數量,而這個時候的北京一個像樣的庫房都沒有,這個時候袁世凱下了個檔案,讓政府財務出錢,在這片廢墟上按照西式的倉儲建築設計了一個庫房式的處所,用以放置這片珍貴的文物,而這些文物基本都是皇家的玉石珍玩,珍貴字畫,講講價值連城,所以就把這個建成的庫房起了一個非常雅緻的名字“寶蘊樓”,這便是寶蘊樓名字的得來,和它的功用是直接掛鉤的。

    下面說說這三希堂,這個三希堂可謂是遠近聞名,因為他是乾隆的私人藏寶書房,之所以叫這麼一個名字,因為這裡面藏了三件非常稀有的寶貝,本身三希本意不是寶貝,這個先講清楚,不要曲解,“三希”來歷是“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翻譯成現代話就是這士人吶,都希望更近一步成為賢人,然而成為賢人後,還有所追求想成為聖人,而成為聖人後,並不是沒有追求了,終極目標是成為知天之人,在說白點,就是不懈怠,一直有所追求。好了,下面說這三件最稀有的寶貝分別是什麼,分別為:晉代書聖王羲之的手書《快雪時晴帖》、還有其兒子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東西件件是國寶神品級別的,乾隆是愛不釋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到原件的時候,就會發現彈幕狂人在這三件東西上的題跋和硬質,那是鋪天蓋地。是左一層右一層,喜愛之情,全部溢於書畫之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縣羊肉湯的製作方法,單縣羊湯不羶秘訣?求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