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湖北省博國寶「越王勾踐劍」入選了《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這樣的寶劍為什麼沒有劍鞘呢?
18
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提問者可能是因為大意,忽略了紀錄片中的一兩句話,你們就好像自己發現了一個什麼新大陸一樣,罵人家「二」,但這樣也不能凸顯你們「不二」,很聰明呀。

    就如同我在答案中引用考古發掘報告,有圖、有文字都能說明越王勾踐劍的劍鞘還在,是木製的,有些人也一樣疏忽沒有注意,說「出土就破壞了、不知道什麼材質、風化了」。

    何況你們說的也是別人的二手結論,其實除了那個越王勾踐劍高畫質晰度的【全息圖】,那個博士沒有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全新資訊,都是現有結論。

    (當然,別人以後可能會發論文,再來看有無新東西。我以綜藝上的言論進行評價,對人家不公平,也顯的自己特傻,所以就不多談了。)

    科學是從相關中找因果關係。

    【劍鞘】起到防腐作用,是一種是相關性判斷,不是因果性判斷,就是一種比較靠譜的猜測。

    我說個反例:在湖北大冶發現過,沉浸在淤泥中青銅斧頭,不是什麼王侯之器,也不會有什麼特殊工藝,也沒有「劍鞘」之類的東西保護,出土時候,跟新的一樣。

    勾踐劍不腐,最主要原因是墓葬微環境,這是必要條件,至今我們對這個微環境的認識不是很全面。

    「劍鞘」有無作用?

    可能有點,但不大。也可能沒有,不是必要條件。

    你們都沒注意到我在文章說了,出土了楚簡和木頭劍鞘,連竹子和木頭都沒爛,青銅器完好,太正常了。

    下面摺疊五、六個答案都說劍鞘爛了,其實他們只是想當然而已。

    考古學的秘密很多,我們並不知道,不要見風就是雨,也不要自以為是。

    -------------------------------------------------------------------------------

    我這幾天一直在答《國家寶藏》相關的考古話題,湖北博物館這一集我也看了很多遍。我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我就認為是提問者疏忽了,沒注意節目中提到「有劍鞘」,我準備不答的。

    但是想一下:我記得內蒙古出土的早商青銅劍是沒有劍鞘的,那麼,越王勾踐所處的東周時代,寶劍配劍鞘是不是普遍現象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訴諸考據來證明的問題。所以,就忽略了提問者的小錯誤答了這道題。答題考證過程中,我自己的疑惑也解開,對越王勾踐劍的認識更加立體。我覺得是不虧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題主應該先問:越王勾踐劍是不是沒有劍鞘?如果是,你才能問: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沒有劍鞘?所以,先搞清楚第一個問題:越王勾踐劍有沒有劍鞘?

    首先,簡單交代一下相關的社會背景:

    東周時代,從孔子的角度看是禮崩樂壞,但是,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創造力、思想最活躍的一個黃金時期。

    西北秦國是「商鞅變法」,而南方的吳越諸侯國,搞出了今天說的「產業政策」:鑄劍業。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

    闔閭即寶莫耶,覆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

    正因為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吳越兩國鑄劍技術相當高超,遠勝中原。「吳鉤越劍,純鈞湛瀘」在先秦就名播天下,也出現了很多鑄劍大師,如傳說中的吳國的干將莫邪、越國歐冶子。

    為什麼吳越兩國重視鼓勵鑄劍呢?

    有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吳越河道密集,兩國的水軍龐大,中原盛行的長兵器戈戟,在南方地形下作用不大,近距離格鬥的劍鉤作用更大。

    那麼,「吳越寶劍」是否配有劍鞘呢?

    我們可能要問,先秦時代的劍有沒有劍鞘呢??

    結論是:有。

    從出土文物來看,相當於早商時期的鄂爾多斯青銅短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劍,都沒有發現劍鞘:

    【引自:王志浩. (2006). 鄂爾多斯青銅器. 文物出版社.頁5,圖版26】

    目前所出土最早劍帶有劍鞘,是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的西周青銅劍:

    【引自:陸敬嚴. (1993). 中國古代兵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頁14】

    2004年,在陝西韓城梁帶村周代芮國墓葬中,就出土過玉石劍和黃金劍鞘(墓主為芮桓公):

    【圖片引自《金玉華年——陝西韓城出土周代芮國文物展》,詳情可參考《梁帶村芮國墓地:2007年度發掘報告》】

    西周劍都非常的短,這反映的是商代的「短匕首劍」慢慢過渡到「劍」。

    從傳世文獻的描述來看,周代男子佩劍應該普遍 ,從單純的兵器成為一種禮儀兵器,是貴族和軍人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便今天有噴氣飛機和原子彈,劍在很多國家的軍隊中仍然是禮器。

    《左傳》中「劍」頻繁出現,如:

    《左傳·恆公十年》記載:“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又求其寶劍。《左傳·定公十年》記載:“吾以劍過朝,公若必曰,誰之劍也。

    《禮記》雲: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周禮.考工記》規定了貴族士人佩劍的尺寸。

    屈原《楚辭·涉江》: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高冠長劍是楚國貴族的典型形象。 恰好戰國時代楚國帛畫《人物御龍圖》上有一佩劍的貴族男子:

    【圖片引自百度百科:1973年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

    上清楚一點的臨摹圖:

    {引自:沈從文,中國服飾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頁37}

    男子的形象與屈原楚辭描寫完全相同,這應該是先秦華夏貴族男子的典型裝扮:寬衣、峨冠、博帶,佩劍。而且從這位男子的佩劍從畫上來看,肯定是有劍鞘的。

    帛畫中男子的劍鞘應該類似這種,下面的一個基座,難道是為了立在地上?

    我們來看青銅壺圖案拓片(區域性):每個兵卒在腰間都有一把佩劍,這樣佩戴在腰間,肯定應該有劍鞘:

    綜上之所述,我們只憑常推想:

    1、先秦男子佩劍是時尚和高貴,而且佩劍都有劍鞘。越王勾踐作為君王,肯定不會親自上戰場,那麼,越王勾踐劍應該是他的隨身裝飾品或者禮器。

    2、越王勾踐劍剛出土的時候,即便在地下埋了兩千多年,都能隨便割破二十多張紙,兩千多年以前絕對是削鐵如泥,吹髮斷毛。這種短劍是佩戴在腰間,沒有劍鞘割傷自己也就是分分鐘,不配劍鞘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直接來看第一手資料,也就是文物出土的發掘報告。

    登上《國家寶藏》的湖北五個嘉賓之一、小撒的北大學長陳振裕,是湖北考古研究所所長,在《國家寶藏》講述自己主持發掘雲夢睡虎地秦簡的經歷:

    其實,他也是越王勾踐劍的發掘者,2006年,專門為越王勾踐劍寫過一篇回憶文章,提到發掘越王勾踐劍時候,劍是在木劍鞘中:

    【引自:陳振裕. (2006). 越王勾踐劍發掘親歷記. 湖北文史(1), 126-133】.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M1號墓,這片楚墓群以地名分為「望山、沙冢」兩處八個墓葬,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和竹簡、陶器、絲織品等珍貴文物。

    望山楚墓出土的竹簡,在1995年著錄出版名為《望山楚簡》。其完整的發掘報告到1996年出版,也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寫的《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看考古工作者對出土情況的文字描述:

    越王勾踐劍的編號為【WM1:G9】。考古報告說得很清楚,出土時候插在是木製劍鞘內,劍鞘長48.7釐米:

    從發掘報告可以看出,越王勾踐劍一起出土看4件寶劍,按照形制編號為【A、B、C、D】.

    如下圖【C(勾踐劍)】和【D】兩種越劍:【D】比越王勾踐劍長一點,除了沒有蟲鳥篆文字以外,形制、鑄造工藝完全一樣,也一樣鋒利:

    可見有字和沒字,命運真的不一樣,一個默默躺在文物館不為人知,一個萬千矚目,名滿天下,登上《國家寶藏》,被十幾億所知。

    就是這幾個古文字帶來的天壤之別。

    而且望山2號楚墓也出土了六把形制相同的劍,但有4把劍柄是木製,也有劍鞘:

    【引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2頁、49頁-53頁、138頁,圖版14,文物出版社,1996年。】

    ------------------------------------------------

    最後,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綜上多種證據的徵引和論述,可以下非常清楚的結論:

    越王勾踐劍有劍鞘。材質為木製漆器劍鞘。

    我個人猜測:

    越王勾踐劍有劍鞘是木製,且埋藏兩千多年,如果展出的話,頻繁變化環境,如溫度、溼度等等,對文物的傷害很大,會導致難以儲存。而且,人們主要就是看越王勾踐劍,精美的花紋和外形,鋒利的劍刃,對劍鞘也不會有很大興趣。

    所以,越王勾踐劍和劍鞘不會一起展出,也沒必要,越王勾踐劍的劍鞘,應該在博物館恆溫恆溼的庫房裡儲存著。

    文物的儲存,依據博物館學和《文物保護法》制定幾個規範,有興趣可以去搜索看一下,然後再腦補一下勾踐劍劍鞘是如何儲存的:

    1、《博物館藏品保管試行辦法》

    2、《博物館藏品儲存環境試行規範》

    3、《博物館建築設計規範》

    答題完畢,收工!

  • 2 # 老袁雜談記

    你這個同志,我得批評你下。你這問的有點二,事情都沒弄清楚,還談什麼歷史。昨晚我剛看的國家寶藏,上面說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儲存這麼完好,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有劍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一年級晚上不想睡,早上老叫不起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