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道至簡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系列”,借用毛主席詩詞中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豪邁意境,以“攬星九天”作為“天問”探測工程的圖形標識。而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為中國向火星邁進的第一步,所以命名為“天問一號”。

    火星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爭相開展探測的熱點星球,是多個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

    火星與地球相比,有著相似的自轉週期,只不過它的週期為24小時37分,更令人關注的則是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換和交替。一定程度上,透過發射航天探測採集處理裝置,透過對火星的地質特徵、火山、磁性物質以及岩石的研究,有助於幫助人類揭開在地球科學研究過程中,遇到的許多研究空白和未解之謎。

    二是利用每26個月一次的火星衝日契機,可以較小代價實現針對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升空

    火星作為太陽系8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4顆。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大約每26個月的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火星衝日的場景。這個時候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極近值只有不足1億千米。而且在火星發生大沖的時候這個距離更近,最近時不足6000萬千米。

    每當火星衝日時,就意味著各個國家可以使用最低的花費將本國探測器送往火星,因此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也會出現以26個月為週期的獨特規律。

    三是火星是科學領域公認的地球“備份”星球和人類將來可能的棲息地,這是火星成為探測熱點的關鍵原因

    霍金等人類最聰明最頂尖的科學家,曾經無比莊重地鄭告人類社會,火星可能是將來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的第二個“家園”。正是基於這種理想和目標,人類從1961年至今已經開展了46次火星探測,但是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只有22次,成功率只有43%左右,可謂低的可憐。

    但是人類探測的腳步始終不會停下,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的過程等問題,更可藉此瞭解地球的變化演化歷史,精準預測地球的發展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了全人類開闢新的生存空間尋求潛在的星球。

  • 2 # 科研與宇宙

    自蘇聯196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開始,人類就拉開了火星探測的序幕。截止到2016年共進行了43次火星探測活動,其中美國進行了20次,蘇聯/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空間局2次,印度1次;完全或部分成功率在50%左右。當然7月23號,中國首顆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發射成功。

    天問一號

    各國爭先進行火星探測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下面主要從科學意義的角度就4個方面進行展開。

    (1)尋找生命存在的痕跡

    這是火星探測的目標之一,也是人類在尋找宇宙人生命的一步。火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與地球較近,地球上能夠存在生命,火星上是否也存在著生命?以往的探測表明,火星目前的環境不適合生命的存在。其原因在於火星表面沒有水,火星大氣的密度和成分也不適合生命的存在,火星的氣候也極為惡劣。

    (2)火星上水的存在及其消失過程

    人們根據觀測結果推論,火星上有乾枯的河川,在遠古時期,火星表面大部分地區被蓋著水,也可能存在過生命。火星表面水的消失可能是生命消失的主要原因。那麼地球上的水會不會消失,地球上的生命會不會也隨之消失,是需要透過火星探測來進行比較研究的一個問題。

    (3)火星大氣的演化過程

    如果火星上曾經存在過類似於地球上的生命的話,那麼火星在遠古時期應該有一個類似與地球那樣的大氣層來保護生命的存在。現在火星上大氣條件根本不適應生命的存在,火星的大氣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樣一個狀態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地球的大氣經過長期的演變會不會像火星現在一樣,也是一個需要透過火星探測來進行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火星表面大氣已經很稀薄

    (4)火星固有磁場的演變

    探測研究還表明,現在火星的固有磁場比地球固有磁場弱得多,但在火星表面局域地區觀測到了很強的剩餘磁場,這說明火星在遠古時期有很強的固有磁場,經過長期演變,火星的固有磁矩已經變得很小.火星的固有磁場使得火星大氣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結果發生改變,使得火星的磁層有地球型變為金星型。這無疑對火星大氣的演變,對火星上水的消失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火星磁場的變化,對研究火星大氣環境的變化,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除了上述幾點外,研究火星的地表和地貌,研究火星的地質成分,對於研究火星上永的消失過程以及火星大氣的演變過程,也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此基礎上開展與火星與地球的比較研究工作,不僅對於認識火星的演化過程和現狀,也對於瞭解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有重要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自己的父母住你家時你要不要收生活費同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