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磨館

    11月22日下午,TVB董事、邵逸夫妻子方逸華離世。當日晚間在TVB榮譽大獎頒獎典禮晚宴前,行政Quattroporte李寶安向員工宣佈了這個訊息。

    這位女強人伴隨邵逸夫度過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自2010年102歲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後,方逸華全面接管了這家電視臺,她從60年代TVB起步時加入邵氏,最終成為實際主導人直至離世,可以說見證了TVB一路的歷史:曾經80、90年代的無限光鮮,到20世紀後的衰落。作風強硬的方逸華也曾試圖重振TVB的榮光,還導致員工對她頗有微詞,但TVB也並未在她手上扭轉頹勢。

    方逸華的離世時間,距離TVB 50週年臺慶僅僅過去3天。這家曾經的電視臺行業標杆,是如何達到之前的輝煌,又因為哪些原因走向衰落的?“TVB最後一位大家長”離去後,又會走向怎樣的未來呢?

    曾經的輝煌:TVB強在哪裡?

    1967年11月19日正式營業開播的TVB是香港首家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因此也被稱為“香港無線電視臺”,簡稱為“無線”。1968年,TVB的第一部電視劇《夢斷情天》播出大獲成功,自此在電視劇行業上不斷髮展,逐漸成為香港乃至華語社會重要的觀劇選擇。

    對大陸觀眾來說,在日、韓、歐美劇並未流行的時代,TVB種類繁多的劇種帶來了電視劇的啟蒙。武俠、律政、醫療、職場、情感,TVB在各類劇集領域都有著光鮮亮麗的代表作,開一代先河:如大量的金庸武俠劇;宮鬥劇如《金枝欲孽》《宮心計》;還有穿越題材如《尋秦記》;醫療劇如《妙手仁心》——這些題材多樣的TVB電視劇成為了數代人的集體記憶。

    TVB劇集模式化的臺詞甚至在觀眾腦中形成了固定印象:“做人吶,最重要的是開心”、“餓不餓,煮碗麵給你吃”,這些現在被拿來調侃的段子,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TVB劇集曾經的影響之巨大。

    TVB的掌門人邵逸夫是一位極其精明成功的商人,從資本、藝人、拍攝、發行、院線全面佈局,使公司對影視生產各環節都有著絕對的掌控力。不同於現在明星們強大的議價能力,TVB的演員一切為公司需要服務,幾乎是根據公司計劃隨叫隨到,而且薪酬也非常低。如《西遊記》播出時非常火爆,但據傳主演張衛健卻僅僅得到七萬元的報酬,更不必說其他二三線演員和幕後人員了。後來還爆出因為TVB工資不能養家,港姐譚小環去擺攤賣魚蛋、香港先生高鈞賢做洗車工的新聞。

    這樣的邵氏影視公司和TVB,卻聚集了香港最為才華橫溢的一批影視從業者。著名的TVB藝員訓練班培養出了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周潤發等日後的天皇巨星,細數其歷屆成員,幾乎大半80年代出道的香港影視明星都有訓練班的經歷。他們之中很多仍是當下香港影壇的中堅人物,彼時人才之盛,可謂是史無前例。

    以1986年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為例,就知道當時TVB製作團隊強大到什麼程度:

    監製王天林,是導演王晶的父親,早年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導演和副導演有杜琪峰、陳木勝、吳錦源等,全是日後獨當一面的大導演;動作指導程小東,是國內最著名的動作指導之一,後指導過《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英雄》等著名電影;更不必說梁朝偉、任達華、鄭裕玲、邵美琪等著名演員了。這些演職員單拿一位出來,都是日後獨挑大樑的重量級人物,然而當年TVB卻可以在一部電視劇中聚集他們全部。

    完全商業導向的TVB劇集一直是工業化的製作流程,極度壓低成本。在服裝、道具、場景等等條件上,TVB劇從全盛時期就為人詬病佈景、道具粗糙,全靠演員撐起質量。可以說,是製作班底的強大彌補了TVB劇集的種種劣勢,而邵氏卻只為此付出了極低的工資報酬。

    工業化高產製作、對拍攝全產業鏈的把控、影視人才輩出的盛世、周邊市場競爭空白共同造就了TVB甚至香港影視的數十年輝煌。然而隨著時代變化,曾經的模式顯現出弊端,行業人才也告別了盛世,衰敗在90年代末開始,到如今已經全然不復當年風采了。

    大環境的衰落與TVB模式的隱患

    從TVB近八年的盈利情況來看,在2011年後就基本停止了增長,2013年之後更是斷崖式下滑:

    邵氏一手打造的TVB盛世,其實在輝煌之時已經埋下了隱疾。隨著香港經濟地位下降、大陸經濟崛起,日、韓、美等劇集進入市場,TVB模式上的弊端一一顯現了出來。

    表面上一眼能看出來的原因,是人才的青黃不接,導致作品質量的下滑,但人才青黃不接卻是大環境變化的必然結果。

    與邵氏崛起同時期來到香港的民國老一輩影視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是因躲避戰亂等來到相對開放安全的香港,包括邵逸夫、方逸華,出生地分別是浙江和上海。香港能夠聚集這麼多影視人才,打下基礎並非是靠本地產出,而是上海江浙等地不斷帶去的文化積累。

    整個香港娛樂業的興起本身就是客觀環境的影響:民國時上海江浙地區影視人才的基礎、形成產業優勢後內地人才的不斷湧入,這一切的客觀原因都是內地經濟落後,娛樂業相比香港過於原始。而隨著大陸經濟的日漸崛起,巨大的市場份額必然促進娛樂業的成熟,而曾經香港的優勢在巨大的資本和市場差距面前,變得不值一提。90年代大陸演員都湧去香港拍戲,現在則反過來,經常有TVB演員來大陸淘金,這種大趨勢的變化是導致香港影視人才缺失、行業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是難以逆轉的。整個香港娛樂業都在衰落,並非只是TVB處於這個過程中。

    除了經濟因素影響的大趨勢外,TVB自身的隱患也隨著時代變化越加明顯。

    曾經撐起TVB業績的低成本模式,如今導致製作班底出走。陳浩明、佘詩曼、林峰、鄭嘉穎、胡杏兒、黃宗澤等都前往內地演戲。佘詩曼在內地拍攝電視劇,片酬是TVB的3倍,這樣的收入差距下演員進軍內地也是必然之舉。

    演員串戲嚴重,觀眾審美疲勞。佘詩曼、林峰等熟悉的面孔來來回回在TVB各個劇集裡出現,最為誇張的是一位叫羅樂林的演員,在一天之內播出的不同TVB劇集裡死亡5次,還在網上意外走紅了一把。

    投資和硬體落後。隨著觀眾要求越來越高,場景道具簡陋,畫面粗製濫造的問題也越發突出。曾經TVB同一套服裝甚至也可以串戲:

    不止於此,受眾固化導致的作品套路化也日益嚴重。“師奶”也就是家庭主婦成為TVB首要受眾群體,劇情走向越來越偏向家庭、愛情等重複套路,換上不同職業的外皮來回出演,磨掉了其他群體觀看的興趣。在文化領域,香港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難引起觀眾共鳴。

    為了維持TVB的收入,2010年後方逸華曾經大量植入廣告,但卻引來了觀眾強烈的不滿。《衝上雲霄》《溏心風暴》《使徒行者》之類水準之上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少。

    內地經濟崛起的大趨勢、自身劇集質量參差不齊、再面對新興的影片網站和流媒體衝擊,內地、日韓、英美劇競爭也越加激烈。多方因素衝擊下TVB顯得老態龍鍾,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使徒行者2》等合拍劇,是TVB的未來嗎?

    2017年,由騰訊和TVB聯合出品的警匪劇《使徒行者2》全網上映。很多觀眾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很不像TVB。從最直觀的畫面色調,到深一層的劇情變化,《使徒行者2》顛覆了以往我們對TVB的固定印象。

    大氣的取景鏡頭、現代化的臺詞和服裝、脫離港劇套路的新劇情,豆瓣評分7.0,雙語版總播放量破20億。《使徒行者2》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新一代觀眾的品味是在高投資英美劇培養下成長起來的。TVB曾經流水線式拍攝手法,必然難以滿足這種審美需求。在《使徒行者2》出現後,不少人評論說“失去了TVB的情懷”,可是情懷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市場消費的主力正在變化,如果不能迎頭趕上,可能連現在僅有的一點市場都會被蠶食乾淨。

    在這個時代下,TVB並非沒有自己的競爭力。50週年的歷史,上千部電視劇的題材寶庫,特別是在警匪、律政等行業劇題材上,仍然有著內地製作商所不及的水平。這也是《使徒行者2》騰訊的企鵝影視與TVB合作的原因:騰訊能夠提供TVB所缺少的投資和硬體規格,還有影片發行平臺;而TVB也能在自己擅長的警匪題材上發揮特長,打造出一如既往的流暢劇情,兼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商業劇集。

    方逸華女士的離世,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落幕。因為大環境的變化,TVB想重回當年一覽眾山小的巔峰幾乎不可能,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自己的出路和位置。只要揚長避短,TVB自身的價值依舊明顯,在當今劇集大格局下分得一杯羹,並不是難事。

    該回答整理自網路

  • 2 # 七劍下天山48

    輝煌已成歷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如何發揚光大是非常重要,成就輝煌必有過人之處,至今不少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卻被創作人員無情拋棄,開始大量直銷快餐式影視作品,播完即淘汰,小花,小鮮肉等視帝視後扮演了大量脫離生活實際的熒幕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影怎麼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