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38035845626

    一般管型的形成條件為:①蛋白質的存在;②尿流緩慢,尿液充分酸化及尿液的高度濃縮;③有區域性性尿液積滯;④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傳統的管型演變理論,即上皮細胞管型→粗顆粒管型→細顆粒管型→蠟樣管型,受到不同管型成分即多途徑的形成轉化的挑戰。由脂肪變性的上皮細胞可形成脂肪管型;細菌、白色念珠菌、結晶體等均可參與管型的形成。

      按管型內基質及內涵的性質來分類的Lippman分類法不夠完善,如紅細胞管型可分三種:一為管型中見新鮮紅細胞;二為管型內見變性紅細胞;三為紅細胞蛻變成紅、棕色顆粒的血液管型。白細胞管型又可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單核、淋巴及吞噬細胞管型,另外還有血小板管型。色素管型中除可因血紅蛋白、肌紅蛋白、膽紅素形成的管型外,還有含鐵血黃素顆粒及黑色素顆粒等管型。

    由纖維蛋白原凝固可形成纖維蛋白絲管型(Fibin thread Casts); 由免疫球蛋白輕鍵沉澱可形成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ets)。有的作者按管型形態的長度、寬度、體積、形狀行曲定名為長、短、寬廣、巨形、麻花、裂紋、球形、鑲嵌、複合或二種成分混合的混合管型。

      管型的參考範圍的確定,因所選擇正常人年齡、性別等不同有差別外,還因採用的實驗手段報告方式,低倍,高倍視野範圍,是否有經驗的檢查者檢查,耗費時間多少,是否複檢等有很大變化,國內外報道不一,如Wenk1981提出管型應少於1-2/ml,Kesson提出在清潔中段尿中偶見,而Miller對100人的檢查,提出正常人尿中透明管型為5.2/全片同,而細顆粒管型為19.5/全片,總管型數為26/全片。Hyode報道了133名正常人中段尿中管型平均為0.24/μl,因報道單位不統一而差別較大,中國在1987年對全國21省市無區224 291名2歲-14歲兒童的尿過篩檢查中發現,尿沉渣 管型異常(即不正常)定為:透明管型≥5/高倍,顆粒管型≥3/高倍,紅細胞管型≥1/高倍。但有的兒科教科書僅在一週內的新生兒見到少量透明管型。有的工作者在劇烈運動後的人群尿中檢出大量形態的顆粒管型,達數/ml尿液,也有作者提出在正常人除可在低倍鏡下偶見透明管型外,不應見到其他任何管型。由上述可見,不同人群不同檢查後的計量單位不統一,結果難以對比。建議統一顯微鏡視野大小,如150×,250×報出10個視野看到最少到最多數,如進一步採用尿沉渣 計數板則可統一以μl或L報告,希望大家對不同人群尿沉渣的數量、種類做細緻的調查工作,以便確定正常人群尿中是否有顆粒或其他病理管型?有多少?

      尿管型的臨床意義是個難點,對管型的意義不可一概而論,常需結合臨床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林澤許在28例DIC病人尿中均查見血小板管型,認為有超前診斷價值,並對31例擬黴菌感染者中11例反覆發作腎孟腎炎者檢出了6例黴菌管型。日本作者在糖尿病、腎病尿管型中查見脂肪變性的空瘡變性管型(Vacuolar Denatured cast)。Hebert對SLE877次尿檢查中24%病人查見腎上皮細胞管型認為與復發預後有關,中山醫科大學腎病研究室檢查588SLE尿後也指出尿中腎上皮細胞管型與病人存活率及預後相關,cheson等對30例多發性骨瘤病人尿檢查,經臨床證實合併腎功能衰竭患者9例,其中6例(67%)在尿沉渣 中查見骨髓瘤管型,術間佐等在14例腎移植手術後尿沉渣 中查到淋巴細胞和腎上皮細胞管型。

      由上述臨床情況看,除腎小球 、腎小管、間質的感染、中毒、結石等病人尿中可出現不同的病理管型外,還應對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骨目的地瘤等病人的尿管型仔細檢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命案十三宗傅麗紅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