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0595191980
-
2 # suiyi90413096
老朱童年的經歷以及他後來作為行僧叫花子流浪的曲折經歷讓他飽償人世冷暖,能夠做到洞悉人心,而這恰恰又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
再有剛入義軍時湯和徐達常遇春等一幫老弟兄的照顧,再加上他自個兒的努力漸漸在義軍中站住了腳並且展露頭角。郭子興以一種培養和拉攏新興人才的心裡把乾女兒馬皇后許配給了老朱。老朱的地位自此在義軍中不再一樣,那些老弟兄佩服老朱的能力同時也由於老朱與首領郭子興的關係開始成為老朱的手下。(注意,這裡雖說他們是咱老朱的手下也僅只他們認老朱做大哥,而不是後來正式的君臣關係。)隨後老朱的本事又更加出眾。郭子興死了,他的兒子郭天敘又是個草包(和老朱比起來),義軍裡也早就心向老朱,於是幹掉郭天敘自己成為義軍首領也就順理成章了。從此以後老朱東征西討建立大明的創業史本質上和其他一些成功的開國君主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
-
3 # 有意義的影片
朱元璋能力本來就強,加上手下一大堆干將,所以得了天下。在當時亂世,元朝已衰落,所以要比的話就對比當時亂世梟雄就可以,陳友諒不得人心,張士誠不夠奸險,加朱元璋其實他們三個總實力都差不多,就看最後誰運氣好些罷了。
-
4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本是個出聲在赤貧之家的小牧童,出生後不久父母相繼過世,整日食不果腹,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但是最後,他卻又能成為君臨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底層小屌絲蛻變成一代帝王,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圖為劉伯溫的畫像)
第一,招攬人才。朱元璋打下金華之時,聽當地人說有浙東有四位名士,分別是青田的劉基劉伯溫,第二個就是龍泉的章溢,第三就是麗水的葉琛,還有一個是浦江的宋濂。朱元璋要得天下,自然要招攬天下名士為其所用。他首先派人送去禮物去請劉基出山相助,不料,被劉基婉言拒絕。朱元璋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再次寫信懇請劉基出山,劉基就才接受了聘請,和其他三人來到朱元璋的軍中。朱元璋親自接見了四位名士,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從這裡可以看書,當初朱元璋為了吃飯問題而投軍,已經蛻變成為了解放底層人民,為了百姓吃飽飯而革命的志士。從此之後,君臣坦誠相對,共謀大事。史書上記載,“帝查其誠,任以心膂”意思說朱元璋把劉基當成了主心骨,可見對其極為信任。史書上還記載,“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意思說劉基遇上朱元璋這樣的明主,也是千載難逢的,所以劉基竭盡全力為其出謀劃策,總是在朱元璋危難的時候幫其解決危急。
(圖為朱元璋招攬人才)
第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史書上記載,朱元璋打下了徽州後,聽說當地有一位著名的學士叫做朱升,於是朱元璋帶上禮物,親自上門聘請。朱升感念朱元璋禮賢下士,為朱元璋進獻了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將這九字奉為箴言,最後,按照這九字的戰略思想,一步步奪取了天下。我們來簡單分析下這個戰略思想。
(圖為九字方針的石碑)
“高築牆”就是說建立鞏固根據地。朱元璋奪取了應天以後,便把應天定為都城,開始營建城池和宮殿,然後再以應天為中心,向東擴充套件,攻佔一個城池,立即加派人手,固守城池,不斷強化根據地。
“廣積糧”軍中無糧,不戰自亂。朱元璋為了減輕以往徵糧給百姓帶了的沉重負擔,在軍隊裡面設立一個都水營田司,興修水利,屯田種地,軍隊的糧食不僅能自給自足,三年下來,還積累了不少糧食。“廣積糧”廣義上來講就是加強經濟實力,只有加強了經濟實力,才能夠使自己在這複雜的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朱元璋還在自己管轄的領域之內設立了鹽法局,每20分收入裡取1,還設立了茶引制度,每100斤茶葉,徵收200個錢,這些措施也加強了朱元璋的經濟實力,為其日後稱霸天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圖為朱升獻策的故事)
“緩稱王”就是說不要立即稱王,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出頭的椽子先爛”,在這群雄並起,錯綜複雜的局勢中,誰要是敢跳出來稱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朱元璋自己不稱王,奉小明王韓林兒為王,每到正月初一的時候,朱元璋在軍中立小明王的御座,帶領屬下官員向御座行禮,表示自己對小明王的尊重。有兩個目的:第一個,韜晦、隱藏自己的大志,不要讓別人發現自己有野心;第二個呢,小明王有號召力,借小明王的命令可以統帥全軍,增加其軍中威信。當時劉基還對這個事情批評過,說“豎牧耳,拜之何益”,意思是說真是一個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麼用。我個人認為實際上朱元璋在這方面的謀略超過劉基。
第三,軍令如山。朱元璋手下聚集著能征善戰的驍勇悍將,例如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等人,這些驍勇善戰的粗人在朱元璋面前卻是俯首帖耳,極為聽話,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善於管理,軍令如山。他能夠把一群烏合之眾整合成一隻無往不勝的鐵軍,最後奪取了政權,主要也是因為他軍令如山。史書上記載,元至正十八年,軍中缺少糧食,朱元璋下令節約糧食,嚴禁軍中用糧食釀酒,結果胡大海的兒子在軍中釀酒,破壞了軍紀。朱元璋知道後大怒,立即派人抓了胡大海的兒子,下邊有將領勸說朱元璋不要殺人此人,因為胡大海現在浙東前線作戰,如果殺了他兒子,胡大海帶著兵叛了變怎麼辦呢。朱元璋說,“我寧可讓胡大海叛變,也絕對不能壞了軍令,最後,就把胡大海的兒子斬首示眾了。如此堅定的決心,這才造就了一個無往不勝的鐵軍,最後依靠這支鐵軍,武力奪取了天下。(圖為徐達的畫像)(圖為徐達大元帥)(圖為常遇春的劇照)
朱元璋正是因為有上面三點優勢,才令群雄歸心,才建立了一支無往不勝的鐵軍,最後透過武力奪取了天下。
-
5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這與他長期流浪所培養的深厚閱歷有關,雖然不知書卻人情練達世故洞明,但毫無疑問,對每一個流浪兒來說,這種底層漂泊的經歷不一定都能變成寶貴的財富,這裡當然是有某種先天的東西存在的。除了天分,朱元璋的策略得當,則是其終能成功的最為關鍵的要素。
講到策略,第一要說到收服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國自古以來窺伺神器的人都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然而雖然熟悉,臨到自己行事時,許多人卻常常要忍不住把它拋在一邊,原因就在於面對眼前的現實的利誘,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
朱元璋的高明就在於懂得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更懂得為了長遠利益而剋制自己的慾望。為了收服人心,朱元璋做了兩件工作,首先是籠絡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禮賢下士,不論是隱居的,還是下野的元朝舊吏,也不論是真有才幹,還是僅擁虛名,朱元璋都要訪求,都要加以禮遇,並聽取其諫言。
在當日讀書人擁有廣泛資源和深厚人脈的社會,朱元璋的這一動作不僅具有強大的暗示作用,能安定一地之人心,而且更因網羅了像劉基、朱升這樣的奇才異士,等於建立了一支其他群雄無法比擬的強大智囊團。在收服人心上面,朱元璋其次是能夠較好地約束軍紀。關於這一點,因為史料所載不盡相同,史家們一直有歧見。明朝官修的資料,如《太祖實錄》等自然是竭力宣傳朱的部隊是仁義之師,朱元璋登基後也誇口說,他的成功經驗就是“不嗜殺人”,然而其劫掠的事實卻留在了一些野史上。究其實,現在可以認為,朱元璋的部隊在當時的形勢下,要爭戰,要有供給,絕不可能真正做到秋毫無犯,完全沒有劫奪民家財產和婦女、胡亂殺人的行為,但和其他部隊相比,其軍紀相對較好是毋庸置疑的。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亂世之中老百姓的要求極低,別人殺人盈野,據史籍記載有的部隊更有食人之舉,而朱元璋只要稍加節制,就特別能夠彰顯其仁義,使天下之民望風歸附。
朱元璋策略得當的第二點是,哪怕戰術上偶有疏忽,戰略層面上卻幾乎完美無缺。先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安徽老儒朱升的獻計意思是要朱元璋在實力尚未笑傲群雄的情勢下,先建立穩固的後方確實保障後勤的供給,同時還要避免做出頭椽子。試觀後來朱元璋的一系列部署,無一不是依計而行,朱升乃名垂史冊。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朱升的嘉許,正是因為這和他原來的思想如出一轍,他自己只不過未在朱升之前系統歸納罷了。早在蟄伏於郭子興軍中時,他就已經領略了“緩稱王”,以避免樹大招風,偷偷發展實力的妙處。郭子興器小易盈,打下巴掌大一塊地方,就想關門稱王,幾次都是在朱元璋苦諫下而作罷。而透過屯田,以解決軍需,則早就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戲,他後來還曾以此自矜,說有了屯田政策,就可養兵百萬,而不用民一錢。
逐步翦除群雄,這是朱元璋的宿願,但究竟如何實施,孰急孰緩,則頗可思量,稍有不慎,小者實力和地盤受損,大者甚至會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當時局勢是,中原有元朝大軍,實力還十分強大,卻被紅巾軍所糾纏,一時無法把觸角伸到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對元朝勢力,朱元璋採取的是虛與委蛇的態度,而在他自己所在的江淮地區,面對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大勁敵,則無疑是你死我活,非出於全力爭勝不可。但究竟是先解決陳還是張,這是一個讓人躊躇的難題。先解決張士誠有一大堆理由,比如張士誠盤踞在江浙,和朱元璋接壤,符合“遠交近攻”這個通常的戰理,又比如張士誠相對陳友諒實力稍遜,易於解決,……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先滅陳,再滅張。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在先解決張還是先解決陳的問題上,朱元璋為什麼要違背常理?朱元璋即帝位後,曾與諸臣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儘管有許多讓人一時難以決斷的因素的干擾,只要透過紛繁的表象抓住要害就夠了。這個要害就是,朱元璋比誰都更瞭解他的這兩大勁敵。陳友諒有爭雄天下之心,又十分好鬥,而張士誠則只圖自保,所以,如果舍陳而攻張,兇悍的陳友諒絕不會甘於旁觀,一定會傾城出動,使朱元璋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如果先攻陳,在姑蘇(即蘇州)苟且偷安的張士誠是不會冒險出擊的。朱元璋看得很準。有人說這一決策為劉基所上,即使屬實,朱元璋採納之也表明他自己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朱元璋消滅陳、張兩大勁敵後,在如何擊破元都的問題上又面臨著一次抉擇。當時勇冠三軍的常遇春主張挾連勝之威,揮師直搗元都北京,一戰成功,被朱元璋所否決。因為他看到,從自己的根據地江淮到北京有漫長距離,而聽命於元朝的軍隊散佈於陝西河南等地,一旦攻北京堅城持久而不能下,勢必援兵四集,進退兩難。朱元璋制定的先取山東、河南、陝西,逐步撤除元都之遮蔽,然後從容兵臨北京城下的進軍路線,最為明智和穩妥。沒讀過多少書,但依靠閱歷和軍旅磨鍊,朱元璋在軍事上堪稱名副其實的戰略家,其征戰生涯中幾乎很少打敗仗,原因就在於他目光遠大,又能謀定而後動。權術不能不講
朱元璋策略得當的第三點是將權術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
6 # 司徒伯雷
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出身比朱元璋還差:出身在貧困家庭,二十五歲之前一直徘徊在生死邊緣,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被迫造反,卻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隨之迅速走向人生巔峰,朱元璋為什麼能成功?這其實可以寫上一大本書,因此這個回答只能做簡要概括。
朱元璋的成功,首先歸功於他能得人心。朱元璋能吸引大批能臣猛將為之服務,常遇春、徐達、李善長、劉伯溫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明史》記載了一段李善長對朱元璋的建議:“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在這段話中,李善長將朱元璋與劉邦相提並論,意思是朱元璋具備劉邦的氣質:為人大度,謙虛納諫,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大部分人做不到,比如項羽對部下有婦人之仁,真正獎勵下屬是卻捨不得,而劉邦就能拜將韓信,這其中的差別巨大;朱元璋具備這樣的特質,所以有才能的人都願意投奔他。《明史·常遇春傳》記載:“(常遇春)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於和陽。”也就是說,朱元璋有著知人善任能成事的特質,在當時已經遠近聞名,這就是競爭的第一優勢。
朱元璋能成功的第二大原因是能治軍。歷代農民起義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約束士兵,導致軍隊和流氓土匪無異,攻下一座城池就殺人搶劫無惡不作,將領無法約束軍隊,必然失人心。朱元璋時期的大量起義軍,實際上就是流寇,這些人有勇無謀,殘忍暴戾,起兵之初沒有政治綱領,做大後也不考慮將來,所以走到哪裡搶到哪裡,他們搶劫的物件,不光是地主大戶,還有貧窮人家。以郭子興的隊伍為例,起義之初,佔領濠州,隨即開始四處搶掠,不分青紅皂白,不分貧民土豪,一律搶劫,殺人燒屋。結果鬧得人心惶惶,根本得不到人心。
朱元璋就非常不同,他對軍隊的約束非常強,他絕不放任自己的軍隊燒殺搶掠,他起義有明確的目標,是為了奪取天下。朱元璋規定:攻下城池後不準亂殺人,不準搶結了婚的女人,不準騷擾百姓。遵循這樣的規定,朱元璋的軍隊在當時就是仁義之師,自然能得老百姓的擁護。
除了能控制軍隊,朱元璋還很會收買軍心,有這麼一則故事: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些人的戰鬥力,想收為己用,於是他從中挑選出五百人,撤掉自己的警衛,讓他們當侍衛,而自己脫了戰甲走進帳篷倒頭就睡,如此這五百人心甘情願歸順,軍心由此大定。
朱元璋具備長遠的戰略規劃,目標明確。朱元璋擁有大批人才,軍隊戰鬥力強,但僅有這些並不足以奪得天下,相比於同時期的梟雄,朱元璋有更清晰的戰略規劃。學士朱升給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平天下策略,朱元璋全盤照收,在隨後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始終貫穿這一策略,一步一步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
朱元璋的成功,當然遠不止這些原因,比如李善長為朱元璋謀劃後方籌集糧草,協調集團內部的矛盾,但這三點原因,可以說是朱元璋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推而廣之,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取得成功的開國皇帝,大體上都遵循著三大原則。而失敗的人,都是違背這些原則的,比如李自成,他即缺乏戰略眼光,也不能約束手中軍隊,結果進了北京城軍隊就迅速墮落,而李自成也很快身死。
-
7 # 歷史總探長
對於任何一個開創帝業的帝王來說,橫掃天下群雄的滋味並不容易。
朱元璋雖然是窮苦出身,可是年幼行乞四方的經歷給與了朱元璋很多的幫助,古代行軍打仗靠的是什麼?
是對於地形的瞭解程度,對於地勢的利用程度。
而正是年幼的行乞時光讓朱元璋深層次的瞭解到了元王朝統治之下的萬里河山,這位朱元璋以後在指定北伐計劃的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可以看一下朱元璋勢力的發展經過:
濠州---應天---浙東---兩廣---山東、河南---關中---元朝大都
剛剛投稿郭子興的朱元璋也僅僅是在長江以北的濠州之地漸漸發展,可是當時朱元璋的勢力龐大起來之後,朱元璋立馬選擇渡江南下發展,這是為什麼?
元朝大都在東北方向,朱元璋為什麼不趁勢北上,朝著山東、河南之地發展,進而圖取元朝大都之地呢?
很明顯!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
因為只有在長江以南之地朱元璋才有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朱元璋一旦率軍進入山東、河南之地開闢新的戰場,那麼元王朝的矛頭第一個針對的便是他。可是如果朱元璋南下長江就不一樣了,長江天塹不僅僅能夠阻隔元王朝的軍隊,還會讓朱元璋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
而朱元璋自從渡過長江發展之後,可是說是迎來了新的機會,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當朱元璋勢力的發展達到瓶頸之後,陳友諒和張士誠就成為了他最大的對手。
他們三者之間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三角格局,對於江州(今九江)的陳友諒而言,他想要有所發展勢必要沿著長江順利而下先吞掉朱元璋。
此時的朱元璋所面臨這兩大對手不僅僅是對手,也許可能是吞併朱元璋的一批惡狼。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朱元璋在和陳友諒、張士誠的較量之中安然活了下來,還因此成為了長江以南勢力最為龐大的起義軍。
這一點,其實是出乎了朱元璋自己的意料的。
朱元璋的平定兩大梟雄之後,此時的朱元璋終於有了和元王朝所抗衡的實力,北伐和南征同步進行,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更為重要的北伐戰爭,我們其實看得出來,朱元璋戰略眼光絕對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
圖中大體可以分為五大重要的戰區:山東、河南、關中、山西、元大都。
如何拿下這五大戰區可是頗有講究,如果北伐戰略部署不得當,那麼朱元璋之前所做的那一切也就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但是,如果戰略得當,朱元璋就有可能成為天下之霸主。
朱元璋所採用的戰略是吞掉山東之地,侵逼河南,封鎖關中勢力進入中原。如此一來自己便有更多的機會蠶食掉元王朝。這種不是看似沒有什麼講究,氣死我們細看,便大體能夠猜的出來朱元璋的這個人有多可怕!
(圖為華為平原地帶)
關中之地對於朱元璋來說,扼守潼關,就能抵抗元軍勢力救援河南、山東之地。
山西之地,其實朱元璋最不想直接交戰的一個戰區,地勢高,自己軍隊又不擅長山地戰,很容易失敗。
可是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兩地卻極其的有利於朱元璋誇張自己的勢力。
所以,朱元璋能夠取得天下絕非是偶然,也不是因為朱元璋窮苦的就能扼制朱元璋的命運。能夠取得這一切,靠的是朱元璋超高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軍事天賦。
-
8 # 唯戀無名
時勢造英雄,有些事情很難說準的,自古以來大一些的農民起義爆發過很多次,諸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但是真正能夠起義成功的屈指可數,朱元璋雖然只是底層小屌絲,但是他起兵成功還是有很多外在因素造成的,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他基本都佔到了。
第一幕,天時,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自然災害,水旱蝗疫不斷,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各地出現了好幾股割據勢力,我們先看看最著名的有幾股。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2,陳友諒,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60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
3,徐壽輝,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羅田(今屬湖北)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賣布出身。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佔蘄水與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 4,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大豐市)。
這裡重點說到天時,大家可以看到,元末,各階級矛盾激化,各路起義軍爭相冒起,光實力強大的就有好幾股之多,在當時的情況下,天災人禍,元朝根本沒有能力同時剿滅鎮壓幾股農民起義勢力,群雄割據,這就給了朱元璋機會。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朱元璋打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民族大義為口號。於是,這樣就能建立一個統一戰線,統一所有的力量,一致對抗元政府,甚至用別人的力量達成自己的目的。
二,地利,朱元璋起義之初,就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江南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在軍事上,先消滅貧窮而強悍的陳友諒,再消滅富裕而保守的張士誠,等到後方穩固,再進行北伐。南方局勢已定後,朱元璋開始制定北伐的計劃,“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三,人和,善用知識分子,善於拉攏部下審時度勢
1.朱元璋帝業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頭目,鄭重宣佈:“城破之後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只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皇朝本紀》) 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2.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 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衛。
3.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正是由於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據的時代,佔了好的天時,加上自己出色的指揮領導能力,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使他由一個窮屌絲逆襲成為一代君王。
-
9 # 貓眼觀史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對於朱元璋也是,他出身真的很貧寒,小的時候給地主放過牛,也當過乞丐,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可是偏偏是這樣的一個人起義成功了,當上了皇帝,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朱元璋成功的呢?
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而且他不僅珍惜人才,尊重讀書人還善於用人,御人,也能聽進人才們給的意見。他帶兵的有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等,出謀劃策的有智商與諸葛亮並稱的劉基,還有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等等人才。
而他對於俘虜,只要是人才,他都是動員他們,為自己所用的,例如康茂才,在建康城戰敗,被押見朱元璋,朱元璋以禮相待,而康茂才則表示效忠於他,朱元璋就讓他帶兵打仗,他也很爭氣,幾次戰爭都取得成功,第二年就升秦淮水軍元帥。
還一個比較出名,他是朱亮祖,他第一次被俘,被朱元璋勸說歸降他了,可是沒過幾個月,朱亮祖就反悔了,又回元朝去了,而且還幾次帶兵攻打朱元璋的隊伍,可惜他在後面的戰役又被朱元璋的人給俘虜了,朱元璋不僅沒怪他,還讓他統領兵馬從徵宣城,這使得朱亮祖很感動,自己表示永遠效忠於朱元璋。
恪守朱升提出的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他佔領了南京後,又向江蘇、浙東,皖南擴張自己的力量。
廣積糧:朱元璋在佔領南京後,就設了營田司,專抓軍隊屯墾,近十萬軍隊放下兵器扛鋤頭開荒種地,也獲得了大豐收,不僅夠供應軍糧的,還積攢近萬石餘糧。
緩稱王:雖然朱元璋這時已經是丞相了,但是他身邊的有的是皇帝有的是誠王了,相比較他就落後很多了,而且他有這個能力稱王了,但是他沒有急,因為如果他現在稱王了不僅會被困在中間,還會失去一道屏障。
嚴格制度朱元璋不僅建立了嚴格的軍事紀律與管理條令,還有高強度的軍事訓練體系。他要求軍隊每年都要有嚴格的檢閱,將領們必須每天親自帶領士兵操練等等,而他對於最親信的人犯錯也是一視同仁的,例如徐達、常遇春他們違反了紀律,就被罰杖形,那可是當著三軍將士的面揍得皮開肉綻的。
朱元璋不僅聰明還很有野心,朱元璋參加義軍的時間其實比湯和等人晚,但是他卻爬到他們的頭上去了,這足以證明朱元璋的才能,但是光有才能,沒有野心,那麼你也只能是給別人打工的,所以這也是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
環境因素朱元璋自己就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下,所以他能體會百姓之苦,這為他得民心奠定了基礎。而當時元朝當局統治者壓榨百姓,在加上天災頻繁,所以民不聊生,百姓們迫切需要一個好的民主皇帝來解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
10 # 史論縱橫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案例,其實不勝列舉,但要最終成功並統一天下,坐上皇帝位置的人實則鳳毛麟角。雖是稀少但確實存在,一位是漢高祖劉邦,另一位則是明太祖朱元璋,兩位皆是“底層逆襲”的代表。當然,朱元璋要更典型一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底層小屌絲”——貧農出身。
但為何最終是他打敗了元朝並建立起新政權呢?
元廷主動丟擲的“繡球”誰能搶上?眾所周知,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對漢民族政治統治的侷限性。元朝統治中原所採取的方針無外乎兩樣——鐵騎與苛政。用暴力來鎮壓漢民族的反抗,以苛政來壓榨漢民族的經濟。這是遊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文化的排斥,其對漢民族的態度不是臣民關係而是被掠奪關係;將百姓分四等(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漢人三等,南人四等),一等的蒙古人可無償享受漢人創造的勞動財富,而殺死一個四等漢人只需賠償一頭驢即可,地位上的不平等是導致漢民族反抗的直接原因;苛捐雜稅、沉重賦役、以及朝廷內部的腐朽,是加速元廷滅亡的因素。因此,元廷被漢民族推翻是必然的結果。一定會有一個新的漢民族政權建立起來。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變成:朱元璋如何在一眾起義諸侯中脫穎而出?
朱元璋具備上棋盤的資格朱元璋雖底層貧民出身,但卻有“與時俱進”的屬性,在不同的階段都展現出了進步的才能。
幼年的不幸讓他早早步入社會,做和尚受盡責罵,乞討中遭遇冷眼,在逆境中朱元璋並沒有墮落沉淪,反而在世俗中練就了一身識人讀心的本領,心理抗壓力極強,這將為他以後的馭將禦敵奠定了基礎;在加入起義軍後,朱元璋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和奮勇之心,深得當時統帥郭子興的起重,從步卒快速升為百夫長,頻頻建功讓朱元璋成為義軍中不可多得的將才;當朱元璋身居高位後,意識到手裡要有一支自己軍隊的重要性,於是離開郭子興拉起了一支上萬人馬的軍隊,在眾義軍隊伍中有了一席之地。
至此,朱元璋成為了起義軍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也具備了同各路義軍角逐博弈的資格。
朱元璋博弈高招之——攻心為上縱觀各路起義軍,雖都打著抗元的旗號,但攻城略地的同時,打家劫舍,巧取豪奪的事情時有發生,百姓們“剛驅離虎豹,又迎來豺狼”。而朱元璋審時度勢,迅速整頓軍紀,以安民的義軍形象示人,深得百姓讚譽;之後建立禮賢館廣招天下名仕,贏得的當時如劉伯溫,宋濂,朱升,李善長等當代謀士的輔佐。朱元璋攻心為上的策略讓自己在人和上佔優。
朱元璋博弈高招之——以弱示強朱元璋接受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發展方略。先尋求一處能紮實發展的根據地(滁州至金陵一線),而後積蓄兵馬錢糧,壯其實力;對外則展示自己並無爭奪天下的野心,只求諸侯一方。
以弱示強的戰略讓朱元璋避開了當時的矛頭,有時機得以迅速發展,在其他義軍的吞併、抗元的戰爭裡進行“猥瑣發育”,逐漸具備同強者一較高下的實力。
朱元璋博弈高招之——各個擊破當陳友諒殺死徐壽輝改元建號稱帝后,朱元璋成為他最大的障礙。而劉伯溫同朱元璋的戰略建議也是一樣——西面的陳友諒是最大的敵人,無需兩面作戰,全力對抗陳友諒。
在同陳友諒的作戰中,東面的張士誠,南邊的方國珍確實如設想那般沒有進攻朱元璋的後背。在經過應天之戰,洪都血戰,鄱陽湖之戰後,陳友諒被徹底打敗,自金陵往西的長江一帶徹底被朱元璋佔據。之後勢如破竹地發動平江戰役,福建戰役,打敗張士誠和方國珍。
至此,長江以南大地結束了義軍割據的時代,由朱元璋領導的“吳王義軍”全面統一南方。
後記:在統一南方後,朱元璋隨即制定北伐方略:先取山東,直逼元廷大都,同時切斷河南的元軍;之後派軍佔領河南,逼迫元廷向西北後撤,之後順勢拿下河北,山西,陝西,關中,甘肅等地。在一年時間內全部完成北伐計劃,長城以南的區域再次迴歸到漢民族的政權手中。
總結:朱元璋之所以能從社會的最底層起步,一步步發展壯大到最終坐上皇帝的寶座,離不開他“與時俱進”的認識心態,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要追求更高層次的提升。
-
11 # 廖十三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大多是家天下,沒有好的出身,高貴的血統,想要做坐上天子寶座,幾乎是難於上青天,縱觀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農民起義數不甚數,可成功的卻是鳳毛菱角,大家所熟知大概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了。
尤其是朱元璋,祖上幾代都是窮苦的農民,沒有背景,沒有好的家世,他為何能從一個小乞丐,社會的最低層逆襲成為一國之君?這個事蹟無論什麼時候都足夠勵志。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一個人成功無非就兩個原因,一個內因,一個外因。朱元璋也是如此。
內因:
有句話說得好,打鐵還得自身硬啊,要是自己不會發光別人又怎麼看得到自己呢?朱元璋從目不識丁的乞丐和尚到皇帝,這期間他要學習的東西之多不言而喻,說明了朱元璋是個及其聰明,勤奮,刻苦鑽研,與時俱進的人,父母餓死,自己在亂世中討生活,說明朱元璋是個自強不息的人。娶了郭子興的女兒進入軍營後,面對現實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面對當下時事,面對敵軍,更是展現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和軍事才能,常年的乞討,也讓朱元璋擁有了豐富社會經驗,也讓他有了一個讀人心思的能力,朱元璋也深知自己短處,更尊重讀書人。用人,馭人,管理放面更是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也正是因為這些,才讓眾多文臣武將願意跟隨。
外因:
元末,朝廷的殘暴,剝削壓迫,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軍紛紛奮起而反之,打著打正義的旗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和支援。身邊的武將大多都是朱元璋的義兄,義弟,義子,義侄,這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忠心耿耿。還得到了像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這些優秀的文臣為出謀劃策。
1368年朱元璋攻陷元大都,這一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朝。至此,一代君王朱元璋的創業之路到此結束,也完成了從屌絲到皇帝完美逆襲!
回覆列表
把朱元璋說成小屌絲這是偏頗的。因為屌絲只是沒錢沒地位。而朱元璋不但沒錢而且討飯出身。也就是說朱重八連屌絲都不如。明祖陵在盱眙,也就是說祖籍在盱眙。可我有不同觀點。既然明史說朱元璋祖上是陶金戶,那麼江蘇哪來金子可陶?我估計老朱家可能是山東祖籍。因為盱眙緊靠山東,而山東有金礦。祖父家裡窮,只好領著朱元璋父母從盱眙一路逃荒來到安徽鳳陽落根。然後生了朱元璋。因為叔伯弟兄排名第八,故叫朱重八。元朝末年,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這樣的情況下,祖父母,父親母親幫地主做長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朱元璋小時候有兩三年日子好一點,於是讀了兩年書。粗通文墨。後來家裡窮輟學,在鳳陽皇覺寺標名掛號,意思是說萬一窮得叮噹響,那就去皇覺寺做和尚。後來祖父母死,父母餓死,連一塊下葬的地皮都沒有,朱元璋弟兄倆風雨中跪求地主給一塊地埋葬父母,地主不同意,最後還是鄰居給了塊地,正要下葬,遇到泥石流,把父母屍體埋葬了,這就是天葬。哥哥被人家入贅招女婿。朱元璋走投無路去了皇覺寺做和尚。過了陣子,皇覺寺也沒口糧供應,於是朱元璋做了行腳僧,到處要飯化緣。三年裡,他切實看到了元朝的腐敗,看到了老百姓到處受欺負受壓迫。透過三年的乞討,認識了世間百態人情冷暖。學會了待人處事。培養了情商,以及以身俱來的帝王駕馭之術。後來重返皇覺寺。收到湯和來信,於是投軍,來到元帥郭子興賬下。注意團結同志,經常幫士兵寫家信。對待士兵弟兄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作戰勇敢,天才軍事家。如果朱重八沒有過硬的社會知識,過硬的超級情商,他也不會火箭式提幹。沒有超凡的領導能力,軍事能力,處事能力,接受能力,虛心納諫的胸懷,斷然做不了開天闢地的明太祖。拿下南京,給劉伯溫,宋濂,等一批人才修建人才公寓。虛心請教安徽名人朱升的建議,解放全中國就是採取了朱升的九字真言。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他深知老百姓是水,政府是船的道理。下令,凡是有告狀的老百姓,官府一律不得阻攔,否則殺頭。很多事例,數不勝數。難怪清朝康熙對敵朝的朱元璋大加讚賞,親筆題詞,治隆唐宋。在後來的乾隆,對朱元璋也是崇拜,寫下了遠邁漢唐。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帝王對另一個了不起的帝王的最高評價!當然後來老朱很多事情做得不好,這是後話。暫且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