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親蘇的阿富汗納吉布拉政府並沒有倒臺。在抗蘇戰爭中的各派軍閥為了搶奪更多的權力和控制更多的地盤,彼此之間,以及與納吉布拉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先來梳理一下阿富汗當時各派的武裝力量:
1、納吉布拉政府。儘管蘇聯撤退,但親蘇的納吉布拉政府仍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而且蘇聯也在幕後支援。
2、軍閥希克馬亞蒂爾。得到美國和巴基斯坦鼎力支援的普什圖族軍閥,基本盤是阿富汗東部普什圖地區。是當時實力較強的一支武裝力量。
3、軍閥薩亞夫。沙特支援的瓦哈比派軍閥。
4、軍閥馬蘇德。塔吉克族軍閥,基本盤在北部潘傑希爾省。
5、軍閥杜斯塔姆。烏孜別克族軍閥,基本盤在北部巴爾赫省及周邊。
這些軍閥與政府,軍閥之間發生了激烈衝突。而且軍閥之間經常互相結盟、又互相背叛,合縱連橫。具體的戰爭過程,這裡就不再贅述。到1992年時,由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停止了對納吉布拉政府的支援,馬蘇德和杜斯塔姆聯合控制了首都喀布林,納吉布拉躲入首都喀布林的聯合國營地中。至此,納吉布拉政府倒臺。
1992年4月24日,阿富汗各派武裝力量(除了希克馬亞蒂爾外)在巴基斯坦簽訂白沙瓦協定,成立阿富汗伊斯蘭國,建立過渡政府。穆賈迪迪擔任兩個月的領導人後,過渡政府總統由拉巴尼擔任,軍閥馬蘇德擔任該政府的國防部長。
但沒有參加巴沙瓦協定的軍閥希克馬亞蒂爾不承認過渡政府,於過渡政府成立後開始攻打喀布林,這中間具體的過程暫不描述,總之就是各種軍閥混戰。直到塔利班崛起並於1996年控喀布林,阿富汗內戰才告一段落。但各派軍閥很快結成了反塔利班聯盟,並繼續在北部進行反對塔利班的游擊戰。
阿富汗內戰的過程大致如此。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親蘇的阿富汗納吉布拉政府並沒有倒臺。在抗蘇戰爭中的各派軍閥為了搶奪更多的權力和控制更多的地盤,彼此之間,以及與納吉布拉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先來梳理一下阿富汗當時各派的武裝力量:
1、納吉布拉政府。儘管蘇聯撤退,但親蘇的納吉布拉政府仍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而且蘇聯也在幕後支援。
2、軍閥希克馬亞蒂爾。得到美國和巴基斯坦鼎力支援的普什圖族軍閥,基本盤是阿富汗東部普什圖地區。是當時實力較強的一支武裝力量。
3、軍閥薩亞夫。沙特支援的瓦哈比派軍閥。
4、軍閥馬蘇德。塔吉克族軍閥,基本盤在北部潘傑希爾省。
5、軍閥杜斯塔姆。烏孜別克族軍閥,基本盤在北部巴爾赫省及周邊。
這些軍閥與政府,軍閥之間發生了激烈衝突。而且軍閥之間經常互相結盟、又互相背叛,合縱連橫。具體的戰爭過程,這裡就不再贅述。到1992年時,由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停止了對納吉布拉政府的支援,馬蘇德和杜斯塔姆聯合控制了首都喀布林,納吉布拉躲入首都喀布林的聯合國營地中。至此,納吉布拉政府倒臺。
1992年4月24日,阿富汗各派武裝力量(除了希克馬亞蒂爾外)在巴基斯坦簽訂白沙瓦協定,成立阿富汗伊斯蘭國,建立過渡政府。穆賈迪迪擔任兩個月的領導人後,過渡政府總統由拉巴尼擔任,軍閥馬蘇德擔任該政府的國防部長。
但沒有參加巴沙瓦協定的軍閥希克馬亞蒂爾不承認過渡政府,於過渡政府成立後開始攻打喀布林,這中間具體的過程暫不描述,總之就是各種軍閥混戰。直到塔利班崛起並於1996年控喀布林,阿富汗內戰才告一段落。但各派軍閥很快結成了反塔利班聯盟,並繼續在北部進行反對塔利班的游擊戰。
阿富汗內戰的過程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