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eo斌209216225
-
2 # 我是五蓮的
中國歷史上統治者對黃河長江流域以外的都不夠重視!這是農耕文明決定的!舊港宣慰司是海外飛地,宣德年間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基本就代表明朝放棄這塊地了!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明代地圖上除了中原漢地的“兩京十三布政司”之外還憑空多出了一塊海外飛地——舊港宣慰司。宣慰司是明代介於省與州之間一種偏重於軍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般多設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今天的貴州遵義一帶有播州宣慰司,在當時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轄下有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寮國宣慰司等,這些宣慰司有的已延伸到如今的緬甸、寮國、泰國等國境內,可畢竟在當時是直接隸屬於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仍是境土相接。然而舊港宣慰司與明朝本土之間卻是隔海相望,那麼明王朝為何會在遠離本土之地設這樣一個宣慰司?而最終明王朝又是如何失去這裡的呢?
宋元時期華人已廣泛活躍於東南亞。元滅南宋後不少南宋遺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戰中南宋左丞相陸秀夫揹負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帶著剩下的南宋軍民逃亡爪哇島並一度在島上建立順塔國。當華人湧入爪哇島時爪哇島上的本土勢力之間正處於混戰狀態:在此之前稱雄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以及周邊海域的是三佛齊王國,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國消滅了三佛齊王國,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聯合不願臣服於滿者伯夷的三佛齊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於是爪哇島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領兵與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局面。由於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的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因此在此之後的十年間有數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由華人統治的舊港王國就這樣在爪哇島上形成了。
1402年朱棣與朱允炆的叔侄之爭終於以朱棣得勝告終。由於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績以為自己正名,正是在這一動力的驅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壯舉。事實上早在正是委派鄭和下西洋之前的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試圖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書後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覲見明成祖朱棣,而舊港則由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治理。就在梁道明朝見明成祖朱棣這一年稍後不久的時間鄭和船隊揚帆起航。過去傳統的史書認為:鄭和下西洋儘管揚國威於異域,使明王朝之聲威遠邁漢唐,然而並沒為明王朝開拓一寸海疆,也沒帶來經濟上的收穫,以致於下西洋的壯舉最終無法像歐洲的殖民探險活動那樣持續下去。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曾數次用兵於海外:第一次下西洋鄭和以兵威迫使擅殺明使的麻喏八歇國遣使謝罪並生擒了盤踞在三佛齊舊港一帶的海盜頭目陳祖義;第三次下西洋鄭和將試圖襲擊大明船隊的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抓回明朝;第四次下西洋鄭和生擒了試圖襲擊明朝船隊的蘇門答臘的篡位權臣蘇幹剌......事實上鄭和船隊並不僅僅只是一項政治面子工程,其實鄭和船隊同樣肩負著開拓海外貿易的使命,和歐洲人所不同的是:明成祖朱棣其實是要用鄭和船隊將所有海外貿易壟斷到皇室的管轄之下,至於民間貿易則將以嚴厲的海禁措施予以根絕。鄭和船隊的海外貿易需要穩定的基地網路進行支援,否則龐大的船隊很容易因為海況和補給品不足等問題而蒙受非常沉重的損失。為此船隊首先在今天的馬六甲港建立了倉庫和常駐機構,隨著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設定已使馬六甲海峽以東的海域幾乎成為明王朝的內海。然而這時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南方向的蘇門答臘島尚不在明朝的勢力影響所及範圍之內,而一旦蘇門答臘當地出現某個南洋強權,那麼就可以輕鬆地將統治伸張到馬來亞半島與婆羅洲沿海,封鎖南中國海出口都不在話下。因此對明王朝而言:控制蘇門答臘進而保證馬六甲海峽的暢通是明王朝與印度洋方向諸藩國外交、貿易的重中之重,而舊港恰恰就是控制蘇門答臘的關鍵核心所在。
此時舊港地區最強大的有兩股勢力:其一是原舊港國王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其二是海盜頭目陳祖義。國王的頭銜聽起來當然比海盜頭子好聽,不過這與實力無關——其實梁道明及其副手施進卿與陳祖義一樣都不過是從中原大陸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選擇與當地土著勢力合作並逐漸站穩了腳跟,而陳祖義則始終嘯聚海上。在與來自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過程中二者曾一度結成暫時的同盟,然而一山終究難容二虎,雙方的兵戎相見是遲早的事。鄭和船隊要控制舊港就必須馴服這兩股勢力,而最為明智的處理方式自然是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在明王朝眼中梁道明、施進卿早已獲得當地土著的認可而被擁戴為王,況且又一向對自己恭順;相比之下陳祖義始終嘯聚海上不服王化。這樣一來該拉誰該打誰也就一目瞭然了,這時施進卿也廢除識時務地提出配合明朝船隊打擊陳祖義,而陳祖義自然很快就在鄭和與施進卿的聯合夾擊之下覆滅了。1407年明成祖朱棣在陳祖義勢力被消滅後冊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正式設定大明舊港宣慰司,其轄區包括如今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爪哇以及泰國、菲律賓的一部分。
1424年舊港宣慰使施進卿去世,施進卿的女兒施二姐以施進卿“本人死,位不傳子” 的遺囑而實際控制著舊港宣慰使的行政許可權。施進卿的兒子施濟孫則派丘彥成嚮明王朝請求冊封,朱棣派鄭和去舊港宣旨任命施濟孫為新一任舊港宣慰使。然而鄭和船隊抵達舊港後多方瞭解了事情真相,於是在上書請得朱棣的允許後改封施二姐為舊港宣慰使。關於舊港宣慰司是否為明朝領土的爭議主要集中於《明史》中”猶服屬爪哇”的記載——施進卿在被明朝封為宣慰使之後既嚮明朝稱臣,又向爪哇國稱臣。也有人認為:明王朝僅僅就是在這裡設定了一箇舊港宣慰司,而舊港宣慰司之下並未設定類似於中原的府、州、縣等下級行政機構,因此不能算作領土。如果此說成立,那麼當時雲、貴、川等地的宣慰司也不能視為明朝領土了,因為這些地區都是當地土司治理,其下不設下級行政機構。至於向爪哇稱臣一事也不足為奇,事實上明代西南土司之中在嚮明朝稱臣的同時又向越南、緬甸、暹羅等國稱臣的也是存在的。
明朝對舊港宣慰司的控制力度從一開始就是相對有限的——即使時至今日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擁有海外飛地,而對幾百年前的明王朝而言:要控制這樣一塊遠離本土的海外飛地還是有些鞭長莫及。正因為如此才使舊港出現了同時嚮明朝和爪哇稱臣的現象。事實上要控制舊港必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在國力鼎盛的永樂年間也許還並不明顯,然而隨著明朝國力的由盛轉衰不得不進行全面的戰略收縮。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繼鄭和下西洋之後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此後明王朝再未組織過大規模的海外行動,失去明王朝支援的舊港終於被老對手滿者伯夷攻陷。
-
4 # 李二柱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宣慰司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舊港宣慰司屬於一種土司制度。明朝在邊疆的控制和治理中,最著名的就是實施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在元明清時期都有,就是在中央王朝的邊疆地區設立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和制度。
土司制度,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就是當地世襲的土著地方官,也叫做“土司”。
“土司”由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對當地有世襲的統治權。
土司制度淵源很久,唐、宋時在西南、華南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就設定過羈縻府、州,也任命了當地土著首領為世襲的統治官員。元朝後,以宣慰使、宣撫使等等等官職分封邊疆地區的首領,逐漸形成了土司制度。到明代,土司制度發展到鼎盛期,後漸趨衰落。不過直到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在西南地區還有土司存在。
舊港宣慰司也是根據土司制度,設定的“宣慰司”。
明朝“宣慰司”,最著名的是“三宣六慰”。
“三宣六慰”,都是明朝在西南邊疆地區和中南半島地區設定的管轄機構。
“三宣六慰”起始於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明朝廷在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定了南甸、幹崖、麓川平緬等三個宣撫司,以及及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車裡、寮國六個宣慰司。其中,麓川平緬宣撫司後來在正統十一年(1446年)改置為隴川宣撫司。
這樣就形成了“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今天中國西南邊境地區外,還包括了今緬甸、泰國北部、寮國中部地區。
“三宣六慰”都是土司,其長官都由當地部族或政權的首領世襲,內部自治,但經濟上要承擔朝廷的“徵役差發”和“貢賦”,土兵(地方軍隊)要接受朝廷或上級調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這些土司又分為內邊區和外邊區兩種,明朝對它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不完全相同,不過,廣義地說,它們都應該算是明朝廷邊疆的所屬部分。實際上來說,三宣六慰的對邊疆的羈縻控制力度,要比對當時明朝廷烏斯藏都司對藏區的控制力度大。
三宣六慰,基本是中南半島印度洋出海口的戰略要地
不過,1531年後,緬甸地區的莽瑞體建立起了東籲王朝(1531~1752年),後來東籲王朝日漸強盛,同時隨著明朝國力衰微,對邊疆控制力減弱,明屬的六慰土司逐漸的歸附了東籲王朝。。後來到清朝對雲南等西南邊疆地區進行改土歸流時,緬甸王朝也開始對原來明朝六慰所屬的故地進行了改土歸流。
舊港宣慰司也是類似於“三宣六慰”的存在。只不過,舊港宣慰司的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要比三宣六慰的位置更加關鍵和重要!
三宣六慰,基本是中南半島從緬甸向印度洋出海口的戰略要地,而舊港宣慰司,卻是直接輻射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戰略要衝。舊港宣慰司的駐地就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巨港(也稱為“舊港”),舊港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樞紐。
舊港宣慰司設立的緣起:
因蘇門答臘土地肥沃,不斷有下南洋的華人在那裡安家,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過活。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廣東人陳祖義因為犯事逃到蘇門答臘的舊港,投靠當地渤淋邦國的國主手下為將。國王死後,陳祖義自封酋長,然後開始了大海盜生涯,史料記載他“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轍便劫奪財物”。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首下“西洋”。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返航途中,派人招撫陳祖義。陳祖義認為,鄭和船隊“有寶物”,於是想詐降,然後搶奪鄭和船隊。
但是,鄭和船隊經過占城以後,一路上到處都是對陳祖義海盜搶劫行徑的控訴。所以鄭和其實早有防備。
不巧的是,陳祖義的陰謀,被舊港的一位當地華人首領施進卿知道了,他告訴了鄭和。鄭和將計就計,立即作了反偷襲的計劃。陳祖義率海盜來襲時,就陷入了鄭和戰船的包圍,陳祖義自己也被鄭和生擒,囚於船中回京。回京後,明成祖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將陳祖義斬首,從而為東南亞海域剷除了一大禍患。
舊港當地華人首領施進卿因揭露陳祖義陰謀有功,受到明朝廷嘉獎,被封為舊港宣慰使。於是原來舊港的地區,也就成為了明朝冊封的舊港宣慰司。原來以舊港為都城的三佛齊王國也就變為明朝廷的舊港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成為明朝廷扼守馬六甲海峽的飛地。鄭和及明朝選擇舊港,設定宣慰司,進行戰略佈局,應該是對這個地區的重要戰略意義,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
舊港宣慰司的失去:
朱棣死後,由於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朝臣認為過於勞民傷財,強烈反對下西洋。於是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被永久叫停。鄭和本人在最後一次返航途中病逝。此外,明朝又持續實行海禁政策。對東南亞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隨著明朝廷對舊港宣慰司所在的南洋地區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也難以對舊港宣慰司實施更大的保護。
首任舊港宣慰使施進卿死後,他的女兒施二姐繼承了宣慰使的職務,在舊港統治到1440年。
1440年,舊港附近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國勢力侵入併吞並了舊港宣慰司。從此明朝廷就失去了舊港宣慰司。
算起來從1407年到1440年,舊港宣慰司屬於明朝廷的時間大概有37年。
可惜後來中原王朝始終實行了海禁政策,放棄了對大洋的探索和經略。
喪失了可謂千年一遇的大航海時代和大殖民時代的歷史機遇。。
控制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關鍵之地的機遇,也可惜的喪失了。。
回覆列表
哈佛大學曾經出版過一份明朝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明朝的疆域,除了我們熟悉的“兩京十三布政司”之外,還有一塊海外的飛地,現如今,此地應該歸屬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但在當時這裡卻被劃為明朝的領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如圖為哈佛大學地圖,紅圈處即是舊港宣慰司)
地圖上孤懸海外的這一小塊,就是頗有名氣的“舊港宣慰司”。“宣慰司”,是明朝的地方管理機構,一般設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由當地的土官負責管理,比如在雲南布政司,有曲靖宣慰司;在四川貴州一帶,則有播州宣慰司。宣慰司的特點,就是明朝中央一般不派官員前去管理當地事務,而是給當地的貴族土司加封官職,由他們自行管理。但一般來說,這些宣慰司都設在明朝西南的領土上,這個遠在東南亞的舊港,為什麼也會設立宣慰司呢?
這事還要追溯到鄭和下西洋之前,那時,爪哇國滅掉了三佛齊國,將其改名為“舊港”。由於局勢混亂,加上舊港土地肥沃,十分富饒,“一季種穀,三季收稻”,不少華人就趁機在舊港安家了,其中,南海商人梁道明勢力最大,被推舉為當地“酋長”。明朝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派使節前往舊港,招撫梁道明,梁道明思鄉心切,當即同意歸順明朝。他雖然回到了祖國,卻擔心手下的數千人群龍無首,於是,便讓自己的副手施進卿繼續管理舊港。從這時開始,舊港與明朝建立了聯絡。
好景不長,永樂五年,盤踞在舊港的另一支海盜勢力,在頭目陳祖義的帶領下,準備秘密襲擊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駐紮在舊港的施進卿窺探到了這個計劃,立刻將此事報告給鄭和。鄭和得到情報,準備充分,一舉擊潰了陳祖義的海盜團伙。由於施進卿提供情報,居功甚偉,朱棣便下令在舊港設立了宣慰司機構,封施進卿為第一任舊港宣慰使。舊港這個地方,正式成為明朝的屬地。明朝政府對舊港另眼相待,在藩屬前來朝貢時,總是將舊港宣慰司單列出來,不把此地和其他東南亞小國放在一起。
施進卿死後,他的女兒施二姐繼承其位置,被鄭和冊封為第二代舊港宣慰使。但到了正統年間,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國”又發兵攻打舊港。自從宣德年間,太監王景弘最後的下西洋活動之後,明朝朝廷已不再派大規模船隊在東南亞遊弋,自然管不到舊港的事,施二姐勢單力孤,無力抵禦,於是,舊港就成了滿者伯夷國的屬地。
(爪哇國遺址)
舊港真正歸屬明朝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這個舊港,從始至終就不能算明朝領土,因為《明史》曾明確記載,施進卿在被明朝封為宣慰使之後,“猶服屬爪哇”,他既嚮明朝稱臣,又向爪哇國稱臣,一臣事二主,這樣的舊港,如何能算作明朝領土呢?不過,明政府與舊港相距太遠,無暇去追究這些事情,就好像後來的清朝時期,琉球國也同時向日本與清政府朝貢一樣。兩頭討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本來就是小國的常情。於是,舊港就這樣維持著它尷尬的地位,直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