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喬豆愛食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說稱Gothic源於德語Gotik ,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語詞的音譯,平時所說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音樂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型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起源哥特(Gothic),又譯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公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

    儘管“哥特”這個詞多少有些負面的意味,但事實上,中世紀後期哥特形式的寓意並非是消極而負面的,反而具有流動狀態的特點,即哥特式並非一種固定的形態,而是表現出一種狀態,一種過程,是歷經中世紀漫長思想禁錮過程後人們開始對世界重拾思考的跡象,可能體現了一種“雖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舊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皮具哥特皮具指的是一種由鱷魚皮、蟒蛇皮、珍珠魚皮、鴕鳥皮等稀有皮製作的皮具!哥特皮具主要以黑棕色為主,魅惑的黑色,散發出成熟理性、神秘的韻味,貴族淺棕,復古迷人的色調猶如騎士般紳士。建築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常被使用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有重大影響,其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透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透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昇。這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特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在中國境內知名的哥特式建築包括北京的西什庫教堂、青島天主教堂、永寧天主教堂等等。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ogival,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ribbed vault)。哥特式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1137-1144年,聖鄧尼斯修道院院長絮熱(Suger,1081-1151)主持了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於8世紀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時期的一位聖徒聖鄧尼斯(St. Denis,約258年卒)命名。絮熱立志要把這座在法華人心目中具有紀念碑性質的教堂建成全法蘭西的精神中心,激發法華人的愛國主義情感。由絮熱主持重建起來的這座聖鄧尼斯教堂被公認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2世紀是法國哥特式的發生與發展的階段。13世紀,法國哥特式發展至純熟境地,夏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發展的不同風格階段。夏特爾大教堂之後,法國興起大教堂建設高潮,哥特式盛期到來。蘭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韋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偉大作品。13世紀中葉以後,哥特式建築愈發向輕盈和繁飾發展。先後出現了輻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特式建築。法國哥特式也播及歐洲各地,並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徵。在英國有盛飾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國哥特式則綜合了法國盛期哥特式和英國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義大利的哥特式則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傳統。

    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認為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和裝飾元素。

    文學哥特式文學是西方通俗文學的一種,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偏愛黑暗淒涼的場景,18世紀中後期作為小說體裁而逐漸定型,一般認為賀瑞斯·華爾波爾的《奧特朗圖堡》為哥特式文學鼻祖,在哥特小說中最典型的象徵就是吸血鬼,布蘭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經典作品《德拉庫拉》(Dracula)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圖象,可謂19世紀哥特文學以吸血鬼為題的濫觴。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時代達到繁榮,但它並不像一般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面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是透過揭示社會的邪惡和人性的陰暗面來深入探索。兩百年來,不僅通俗作家熱衷於哥特文學的創作,許多一流的英美詩人和作家都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哥特故事,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哥特小說也由此從通俗小說的“邊緣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獨特的哥特傳統。音樂早期的哥特式音樂充斥著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傳統音樂極端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慾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哥特搖滾一般來說有如下特點:陰暗,頹廢,冰冷,有恐怖的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表現對死亡和黑色的嚮往,富有藝術氣質。20世紀80年代,近代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新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朋克運動的延續。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以表現人性的陰鬱、空虛為主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新哥特運動與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明顯的關聯,抒情詩性的,死亡的主題,對毀滅和黑暗的探尋是哥特藝術家的共同表現方式.音樂上,一些流派儘管加進了舞曲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以小和絃,緩慢的節奏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和抑制機構特性。字型哥特字型種類繁多,其主要特點為瘦削、細長、詭異、復古、華麗,帶有些許陰暗、神聖的色彩,黑白分明,常被使用在經文抄錄、古籍封面和紋身上,與其他哥特藝術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型主要應用在拉丁字母體系(如英文、德文、法文等),中文字型檔中尚未出現廣泛普及的哥特字型。著裝哥特式著裝並沒有統一的制式設計,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銀飾、黑髮、紅髮或淺色的金髮、蒼白的面板、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等。配物包括十字勳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等。可見,哥特式的著裝通常以深色為主,也有病態、情色的服裝風格和型別。傳統的哥特風格有黑髮、深色眼線、黑色指甲油和黑色服裝,但不一定有穿洞。風格通常來自於伊麗莎白時代、維多利亞或中世紀時期,並常表達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意象,像是十字架或生命之符(又稱安卡)。哥特的風格隨著個人或地區而有所差異,雖然實際上每個人幾乎都帶有一些相同的元素。服裝設計師如亞歷山大·麥昆和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電影哥特電影被認為起源於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電影,這部電影裡,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元素第一次成為電影的表現主題。不過,極有影響力的哥特電影卻來自德國,1922年,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成為了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著名的哥特風格電影包括《剪刀手愛德華》、《驚情四百年》、《夜訪吸血鬼》、《烏鴉》、《狼人》、《斷頭谷》、《魔咒女王》、《殭屍新娘》等等。

  • 2 # 132805342

    哥特式建築由羅曼式演化而來,羅曼式教堂的塔樓很多已經具有哥特式的影子了,不過哥特式走了個極端,徹底放棄了大圓頂,改用尖塔頂,為了更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築恨不得把所有能拔高的部分都給它做成尖的,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直衝天際,整個建築佈滿尖頂,給人萬箭齊發之感。哥特式建築還有個比較重要的特徵就是很少有完整的牆面,基本靠肋拱、扶壁、和窗戶來承重,由於開窗多,所以會大量使用玻璃,通常裡面看彩色玻璃會給人來到天堂之感。如果簡單判斷的話,如果一個建築給人感覺有很多尖尖,那多半就是哥特式建築了。

  • 3 # 藝滴美育

    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把12世紀到15世紀之前的藝術稱為哥特式,哥特式藝術無疑是整個中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頂點。它起源於法國,縱觀整個哥特式藝術的發展重點,是從追求建築的效果而轉向繪畫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繪畫都是巨大建築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築和雕刻則追求平面裝飾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結實和簡潔的處理。

    哥特式藝術開始於法國巴黎及附近的地方,始於1140年至1144年,路易七世重修的聖德尼教堂。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是法國巴黎聖母院,最能反映哥特式藝術雕刻成就的是法國的夏特爾教堂,在這裡出現的人物通常有著安靜嚴肅的表情和不斷增加的體積感。哥特式繪畫卻一直髮展得比較緩慢,主要包括彩色玻璃鑲嵌畫、抄本繪畫、祭壇畫和聖像畫。夏特爾教堂的玻璃裝飾畫是哥特式的典型代表,彩色玻璃使教堂建築和諧神秘的效果獲得很大程度加強,也是至今儲存最完整的彩色玻璃畫之一。

    哥特式藝術發展過程中,國際上的傳播與地方的發展是相對和平行的。最早只是法國的一個地方風格,進而慢慢擴充套件,到了13世紀和各地風格融合在一起,各地區間不斷交融,成為一種統一的哥特式風格,這種統一的局面又很快被地方風格所打破,最早出現的急先鋒是在佛羅倫薩城,他的風格通常被我們定義為早期文藝復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原石賭石有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