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去世前,專門對姜維交代了後事。他將自己的兵法心得交給姜維,並且還把連弩的製作辦法也給了姜維。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專門叮囑姜維,說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只有陰平此地雖然險峻,但是久必有失,姜維哭拜記下。
多年之後,姜維擔任了蜀漢的大將軍。掌握了蜀漢軍權的姜維,連續發動了對曹魏的北伐。雖然姜維給了曹魏很大的打擊,可是自身的消耗也很大。在內外交困的時候,姜維還得罪了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為了避禍,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到沓中種麥,藉以避禍,也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
可是,在這個時候,曹魏對蜀漢的進攻開始了。曹魏兵分三路,西路鄧艾和中路諸葛緒,他們的任務是絆住姜維。而東路鄧艾率領曹魏軍主力攻打漢中。由於姜維事先對曹魏的進攻準備不足,同時蜀漢內部有黃皓作梗,已經姜維在漢中的防禦方針的錯誤,使得蜀漢從一開始就落入了不利的境地。
鄧艾很快就越過秦嶺,進入漢中腹地,很快佔領了陽平關,打破了蜀軍的防禦體系。而姜維被鄧艾、諸葛緒絆住,險些沒法回師。在姜維巧妙機動後,才趕回漢中,但是已經大勢已去。姜維只得搶佔劍閣,暫時將鍾會的進展阻擋住。
但是,姜維在東線當住了鍾會,在西線卻露出了破綻。這個破綻就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對姜維叮囑的陰平。鄧艾率領魏軍,偷渡七百里的陰平小道,直撲江油。蜀漢的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
接著,鄧艾繼續進軍,在綿竹之戰中,大敗由諸葛瞻率領的蜀軍。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劉禪只得投降,蜀漢滅亡。雖然姜維和他的部下對於投降都不甘心,氣得拔刀砍石,淚流滿面,可也是無可奈何了。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滅亡,就是因為姜維沒有執行諸葛亮臨終的指示,嚴防死守陰平小道。如果姜維執行了諸葛亮的指示,那麼就不會有鄧艾偷渡陰平的事情了。在《三國演義》中還專門提到,在鄧艾進軍的時候,還遇到一座廢棄的營寨。這座一千人的營寨,是諸葛亮專門防守陰平小道設立的。如果劉禪不廢棄這座營寨,也不會讓鄧艾能夠偷渡陰平。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使得姜維忘記了諸葛亮的囑咐呢?
首先,是蜀漢承平日久,使得上下喪失了警惕。在諸葛亮去世時,就為自己死後的蜀漢制訂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為此,諸葛亮任命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他們在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後,都嚴守諸葛亮的政策,為蜀漢迎來了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
在他們執政的這一段時間裡,蜀漢採取了以防禦為主的戰略。雖然保證了國家的安寧,可是也給蜀漢帶來了副作用。蜀漢的和平環境,使得次要方向上的戰備鬆弛,防守空虛。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的戰鬥中,就顯露了這一點。
鄧艾偷渡陰平後,兵力不多,可是到達江油,由於守將的投降,十分輕易的就佔領了城池。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鄧艾又以不足的兵力消滅了諸葛瞻的蜀軍,迫降了蜀漢。可見這個方向上的蜀軍戰鬥力之差。
其次,是姜維的戰略錯誤。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在掌握蜀漢兵權後,就發動了對曹魏的北伐。在北伐中,姜維有勝有負。不過,由於雙方的實力差距,姜維的北伐末期,漸漸的處於下風。
由於他作戰不利,消耗巨大,引起了蜀漢上下地方不滿。可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依然不放棄北伐的進攻戰略。他的所有的戰鬥態勢就是進攻。就算是在去沓中種麥的時候,姜維想的也是下一步北伐的步驟。這使得整個蜀漢的戰略佈局都是基於進攻的,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防禦的問題。我們可以想見,那個營寨雖然是劉禪所廢,那些人馬肯定也是早被姜維抽調走,投入了北伐的戰場。
這樣一來,當曹魏對蜀漢的戰略進攻開始後,事先沒有防禦準備的姜維就陷入了手忙腳亂的境地。他只得先應付威脅最大的鐘會的一路,至於鄧艾的陰平一路就無暇顧及了。這使得鄧艾得以偷渡陰平。
第三,姜維在漢中的錯誤防禦戰略破壞了他的構想。其實,要說姜維對陰平沒有一點防備,也是有點冤枉他了。這是因為,姜維將自己下一步的北伐基地放在了沓中,依然要走兵出祁山的老路。沓中就在陰平北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在此,自然陰平小道萬無一失。這樣,姜維既可以北伐曹魏,又可以鞏固陰平,可謂一舉兩得。
可是,由於姜維對漢中的錯誤防禦戰略,使得他的這一佈置沒能實行到底。姜維在佈置漢中的防務時,放棄了過去依託秦嶺山險,層層設防的戰略,而是採取了開門揖盜的戰略。他開放秦嶺的道路,想要引魏軍進入漢中,堅壁清野,使得魏軍後勤困難。在魏軍無法支援撤退的時候,蜀軍再加以追擊,重創魏軍。
可是,姜維並沒有想到魏軍的實力如此強大,也沒有想到陽平關會失守。這樣,魏軍突破了蜀軍的防禦,有直插蜀漢腹心的危險。姜維在此情況下,只得搶先佔領劍閣。這樣,整個陰平地區就沒有了蜀軍主力,為鄧艾創造了機會。
第四,諸葛亮的老生常談,讓姜維失去了警惕。諸葛亮給大家的印象就是謹慎,他對所有的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當。他忠於職守,軍中責罰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過問。可是,這也使得他的部下養成了依賴的習慣。
而且諸葛亮的性格,也使得部下對他的過於謹慎不以為然。姜維就有這方面的表現。他調走諸葛亮防備陰平的人馬,也就是對諸葛亮過於謹慎的反應。可惜的是,這一次諸葛亮的叮囑應驗了,可也無可奈何了。
結語:
雖然諸葛亮在去世前,叮囑姜維要嚴防陰平小道。可是多年之後,姜維還是沒有注意陰平小道。這裡有著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姜維的主觀原因造成的。
姜維的思想裡,就沒有防禦的概念。他一味講求進攻,在敵人的進攻到來的時候,應對失去了章法。在陰平方向上,他沒有派駐足夠的兵力控制山險。在漢中方向上,他放棄山險使得鍾會的大軍長驅直入。姜維只得搶佔劍閣,可是這樣一來就無法兼顧陰平。這給了鄧艾機會,滅亡了蜀漢。這一切都是姜維主觀上的錯誤造成的。
-
3 # 韶華傾夢
諸葛亮,號稱“臥龍”,是蜀漢政權建立的主要功臣之一。在劉備薨於白帝城後,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輔佐劉禪管理蜀漢。期間,為了給蜀漢贏得發展的時間,諸葛亮進行北伐。而在北伐期間,諸葛亮收穫了一員大將,那就是姜維。
姜維,在諸葛亮攻打天水郡城的時候,曾看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並依計就計的破壞了諸葛亮奪取天水郡城的謀略。但可惜的是,因為馬遵等人的懷疑,姜維不得不投靠了蜀漢。收服姜維後,諸葛亮把其帶在身邊重用。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成為蜀漢的扛旗人物,秉承諸葛亮的遺志,展開對魏北伐。
而在諸葛亮彌留之際,曾對姜維說出了27字遺言,即“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需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而這27字遺言,若是姜維能夠重視和遵從的話,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將會是“請君入甕”。那麼,姜維為何不聽從諸葛亮的囑咐呢?主要有四大原因。
其一,劉禪撤銷了陰平小道的兵防。在三國中,蜀漢佔據的地盤是最小的。而在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佔據的地盤就更小了。而且,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大敗於夷陵,以及諸葛亮五次北伐之後,蜀漢真正能納入統計的人口就更少了。
人少了,兵源就不足。而兵源的不足,那一些地方的兵防和戰爭就難以維持。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禕等人更是不支援姜維的北伐,對姜維很大程度上有所限制。而蔣琬等人在講究休戰生息的條件下,劉禪就有可能減少了一些地方的佈防,而陰平就是其中的一處。
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劉禪廢之。”
其二,姜維雖然心思縝密,精通兵法,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就是認為姜維是一個心思縝密,精通兵法,而且有膽量和重義氣的將領。也正是因為看重姜維身上的這種品行,諸葛亮才敢把重任交給姜維。
而姜維不是諸葛亮,諸葛亮是劉禪的“相父”,劉禪很多時候都要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並且執行。而姜維則不同,姜維並不能影響到劉禪的抉擇。所以,當劉禪要廢除陰平小道的兵防時,姜維必須遵從。否則,就是抗旨。
而除此之外,姜維要進行北伐。北伐涉及的層面和範圍很廣,而且都需要姜維一個人來排程。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指望姜維能夠面面俱到。所以,姜維忘記了諸葛亮的囑咐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陰平小道險峻,風險很大。當初鄧艾就選三萬兵馬跟隨他偷渡陰平,在此期間,鄧艾率軍每行百里便要精選三千兵紮寨。等到達摩天嶺一帶的時候,鄧艾所率領的就只剩下二千兵馬了。
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牢,因此哭泣。”
面對摩天嶺這樣險峻的情況,鄧忠等人已經產生了退卻之心。最後,要不是鄧艾身先士卒的從嶺上滾下來,他們真有可能前功盡棄。所以,鄧艾等人偷渡陰平的情況如此艱難,更何況熟知此地情況的蜀漢人士。
因此,正是因為熟知,劉禪等人才自認為魏軍不敢從陰平小道進攻蜀漢。
其四,諸葛亮是一個很“玄學”的人。在演義中,諸葛亮就是一個全能型人物,除了文政軍事,還精通五行八卦和奇門遁甲。也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相信“天命”,對所謂的“命數”很遵從。
對於陰平小道,諸葛亮雖然留有27字遺言來囑咐姜維。但是,他蜀漢能否真正的聽從自己的意見已經有了預見。而所謂的預見,就是諸葛亮在摩天嶺不遠處立了一石碣。
石碣寫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所謂“二火初興”,就是蜀漢的炎興元年;“有人越此”指的就是鄧艾所率領的魏軍;“二士爭衡,不久便死”說的就是鄧艾和鍾會的爭鋒,但最後都是敗亡。但可惜的是,鄧艾只看到了前半部分,而沒有解出後半部的謎底。
正是因為諸葛亮“預見”了這種情況,才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姜維一句。畢竟天命不可違,蜀漢的命數已經不能更改了。所以,諸葛亮也沒有強制要求姜維,或者是劉禪要死守陰平小道,只是交代姜維一句了事。
而這很顯然,就是諸葛亮口中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
4 # 漫步文史
“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這是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病逝之前,對姜維的一點忠告。可惜《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小說,無論它多麼精彩,都難以改變真實的歷史。
我們來看看正史中,姜維究竟為何沒有防住鄧艾。
姜維從沓中撤退,路過陰平橋頭的時候是否想到了鄧艾會從此偷襲當鄧艾從隴右到沓中的時候,姜維就意識到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
之前他探得鍾會治兵關中的時候,就曾上表成都,並且連防禦措施都一併呈上: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平關口與陰平橋頭。
姜維此時的建議正是當年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防禦曹魏的方法,可惜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這個大將軍並不能指揮所有蜀軍,只能上表,請求劉禪來下詔。
姜維此時上表的策略切實可行,一者有此前魏延憑藉這種禦敵的方法,鎮守漢中不曾有失,二者鍾會伐蜀本來就是帶著私心來的,他想取代劉禪的位置,自己做益州的皇帝。
此後在劍閣,鍾會也數次想要撤軍,他有私心,企圖藉助司馬昭成事。從此後他勾結姜維、打壓鄧艾、討伐司馬昭也可看出他的不臣之心。
可惜姜維上表給劉禪的奏章被黃皓藏了起來,此後蜀漢種種被動皆因此而起。
當姜維從隴右擺脫鄧艾的糾纏,在陰平橋頭設計諸葛緒,成功佔領陰平橋頭之後,鍾會大軍已然攻入關口。可惜,趙雲次之趙廣為了掩護姜維撤退,戰死在沓中。
姜維與鄧艾交戰多年,對鄧艾的戰法多少還是瞭解些的。此刻他剛剛退至陰平橋頭,也必定想到了鄧艾可能會從陰平偷襲。
但鄧艾尾隨其後,隨時可能追來,諸葛緒發現被騙之後,也隨時有可能前來爭陰平橋頭。況且此時鐘會已攻入漢中,姜維能做的就是先退守劍閣。
畢竟陰平路險難走,且涪城還有守將,即便鄧艾輕兵簡裝來到涪城,也能以強攻。
鄧艾偷襲導致蜀漢滅亡的鍋,是否該由姜維來背可惜姜維的判斷錯了,陰平的防守不在涪城,而在陰平橋頭。
幾十年來,鎮守漢中的將領換了又換,漢中依舊是蜀漢的勢力範圍,陰平橋頭一直也是在蜀漢控制之下。
陰平橋頭有人守衛,涪城的守軍自然也就成了擺設。這是幾十年來,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
當然,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較大的原因。潼關與此事的涪城一樣,都是勢力範圍內的城防,長久的慣性思維必然導致守衛將領心理上的鬆懈。
事實也卻是如此。當涪城守將馬邈見到魏軍的時候,他蒙了,驚為天兵也降毫不為過。馬邈投降了。
這能怪馬邈嗎?不能怪他,守衛漢中的關城守將都投降了,更何況是他這個守衛內城涪城的守將了。
是蜀漢政治的腐敗,同時也是姜維能力的不足。劉禪若是能早點給陽平關與陰平橋頭增派援助,恐怕鍾會連漢中也進不了。當然,漢中失守的時候,如果姜維能分少許兵力走陰平一路,涪城守將也會有心理準備,畢竟陰平橋頭失守,不能不想陰平道。
結語蜀漢的滅亡是多因素的綜合體,而非某一種因素所導致。
姜維路過陰平橋頭的時候,沒有分兵,只不過是眾多因素其中之一。所以蜀漢的滅亡,姜維有責任,但蜀漢滅亡的鍋姜維背不起。
至於諸葛亮遺言,那是《三國演義》中的事,無論姜維是否忘記,都難以改變蜀漢滅亡的事實,但漢中失守,卻不防陰平終究還是姜維的責任!
-
5 # 潮兄294
問題: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他29年後忘了?
諸葛亮臨終囑咐陰平小道,29年後姜維是真的忘了嗎?應該不完全是這樣。
一、孔明臨終情勢緊急,姜維心緒不寧。孔明採用祈禳的方法延壽已及六夜,主燈明亮大功將成。至最後一日“正披仗劍,踏罡步鬥壓鎮將星”。忽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魏延腳步急促,竟將主燈撲滅,導致前功盡棄。孔明嘆息“死生有命”,魏延惶恐伏地請罪,姜維忿怒欲殺魏延,曹軍此時又來佯攻。情急之下,姜維心中憤怒、焦慮、無奈五味雜陳,定然不能平心靜氣,自然對孔明的囑託難以事事看重。
二、託付事項有輕有重,姜維重“重”輕“輕”。孔明臨終託付三事:一是“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二是“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三是“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三事之中,孔明的兵書陣法平生所學為世人推崇,連弩之法為對敵利器,兩者皆極為要緊且有書籍圖本,孔明叮囑“切勿輕忽”“依法造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對而言,陰平小道只有口頭囑託,姜維重視不夠的可能性自然更大。
三、陰平小道自古險峻,姜維錯認魏軍難度。魏將鍾會曾言:“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以百餘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鄧艾透過陰平小道,“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里,皆是無人之地。”可以看出,陰平小道,其實無路,是在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硬生生開闢出來的一條新路。更有摩天嶺,“馬不堪行,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幾乎是無路可進。鄧忠與開路壯士感到“虛廢前勞,盡皆哭泣”。是鄧艾“令先將軍器攛將下去。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可見飛越摩天嶺,實在是九死一生。所以後人說“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如此險峻之地,大軍絕難行進。所以姜維對此未給予足夠重視,也就不足為奇。
四、沿途城寨足以禦敵,可惜形同虛設。鄧艾選兵三萬出發,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又選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數寨,最後只剩下二千軍兵。沒有戰馬,士兵疲憊,缺乏有力武器,根本構不成對成都的威脅。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進時,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艾嗟呀不已,乃謂眾人曰:“吾等有來路而無歸路矣!”如此重要的一道關口,孔明在日,劉禪有所忌憚,對陰平駐軍估計是不置可否。孔明不在了,劉禪無所顧忌,立即廢棄。對此姜維有兩種可能:一是據理力爭要求保留,但是姜維在蜀國的分量遠遠不及諸葛亮,劉禪不予理會;二是姜維權衡再三,覺得陰平天險,朝廷中人心不一,乾脆就不予理會。反正不管怎樣,陰平大寨從此無兵守衛已成事實。
江油是出陰平小道後面臨的第一城池。江油城守將馬邈,聞東川已失,雖為準備,只是提防大路;又仗著姜維全師守住劍閣關,遂將軍情不以為重,說:“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幹我甚事?”“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等到鄧艾一擁而入城,邈“慌出納降,拜伏於公堂之下,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馬,盡降將軍。” 並且馬邈“獻地理圖一本,備寫涪城至成都三百六十里山川道路,闊狹險峻,一一分明。”投降的準備早就已經做好了。過了江油就是涪城,這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城池,鄧艾曾說“若只守涪城,倘被蜀人據住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姜維兵到,我軍危矣。”可笑的是,攻取涪城更是容易。“艾自驅兵至涪城。城內官吏軍民疑從天降,盡皆投降。”根本是輕而易舉,舉手之勞。
在險要處有大寨,直面陰平小道有江油,守住涪城則鄧艾危矣,姜維對陰平小道的輕忽應是情有可原。可惜的是,劉禪廢去大寨,江油不思防守,涪城盡皆投降。徒有地利之勢不能善用。徒有城池之固不能堅守。上下齊心昏庸度日,焉能不敗?而此時劉禪的成都,並非無兵可用。劉禪降魏時,“遣尚書郎李虎,送文簿與艾: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在庫,不及具數。”一降保平安,後主自此樂不思蜀。
五、征戰不順自身難保,無暇顧及陰平小道。姜維堅持諸葛伐魏戰略繼續征戰互有勝敗。牛頭山一戰,麴山城中蜀將句安開門降魏,姜維折兵數萬領敗兵回漢中屯紮;與鄧艾交手,蕩寇將軍張嶷為救姜維脫困被魏兵亂箭射死,於是蜀中將士多有陣亡者,“皆歸罪於姜維”。
朝廷形勢對姜維也極為不利。此時朝中賢人漸退,小人日進。右將軍閻宇志大才疏妄想取代姜維征戰魏國,近侍黃皓推波助瀾不喜姜維,郤正勸告姜維沓中屯田以圖避禍。如此種種,對陰平小道的忽視也是情理之中了。
陰平小道的陷落,姜維重視不夠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是,朝堂腐朽,將士不堪,蜀國大廈將傾,姜維獨木難支,縱有陰平天險也是枉然。
回覆列表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攻陷江油,血戰綿竹,消滅蜀漢最後的御林軍,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在投降派譙周的勸降下,開城投降,蜀漢遂亡。
有人說,諸葛亮在臨終前,曾留下27字遺言,可惜姜維沒有記住,不然蜀漢不會滅亡。那麼,這27字遺言是什麼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在姜維的建議下,開始祈禳之法。一連六天,都非常順利,在大功即將告成的時候,魏延突然從外面闖入帳內,報告:“有魏兵偷襲。”由於他腳步太快,將諸葛亮的主燈撲滅。魏延惶恐不安,伏地請罪,姜維氣得想要拔劍斬殺魏延。
諸葛亮坦然面對,認為“人生死有命,不能逆天而行。”諸葛亮攔住姜維,饒了魏延,並安排後事。他交代了很多後事,如將軍隊指揮權交給長史楊儀,給後主劉禪推薦蔣琬和費禕,傳姜維兵書、諸葛連弩製造之法等。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僅27字),值得特別注意。
“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諸葛亮在臨終前,對姜維說的就是以上強調陰平重要性的27個字,再三告誡姜維,其他地方不足為慮,唯有陰平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如果不注意,時間長了,難免會有閃失。陰平到底在哪?有何特別之處?諸葛亮為何如此鄭重其事地提出來?
陰平是進入益州腹地的一條小路,需要穿越七百里原始森林,易守難攻,幾乎無人能夠越過,但是不排除沒人能夠從此路進入蜀漢腹地。因此諸葛亮才在彌留之際,再三告誡姜維,需要刻意注意陰平。
但姜維在29年後卻給忘了,給了製造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呢?分析原因如下。
其一,由於29年過去,時間太長了,姜維感覺在陰平駐紮軍隊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廢棄。
說實話,對於諸葛亮臨終前再三叮囑的陰平非常重要,必須在此駐紮重兵,姜維莫名其妙,相信大家也疑惑。在諸葛亮剛剛去世的前幾年,姜維出於對丞相諸葛亮的尊敬,也會在陰平部署軍隊。但是時間太長了,而陰平又不是漢中前線,姜維也就不當回事了。再加上後主劉禪聽信奸臣讒言,令姜維廢棄陰平駐軍。
鄧艾穿過七百里原始森林後,看到一個被廢棄的大營,就是當初諸葛亮部署的。諸葛亮在世時,無論什麼情況,都在陰平軍事要塞部署一千多士兵,做到有備無患。但是後來,後主劉禪感到在陰平駐軍屬於白白浪費糧食,於是將其廢棄。姜維也沒當回事,也就沒有阻止。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卻說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
其二,蜀漢在後期,連年征戰,兵力不足,才沒有在陰平駐軍。
後主劉禪和姜維廢棄陰平軍事要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蜀漢連年征戰,人員傷亡很大,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承擔不起。一個國家,在軍隊上的開支太大了,勢必會加重老百姓負擔,使經濟停滯。
此時,解決軍費不足的唯一辦法,只有減少駐軍,減少開支。姜維為了解決軍費不足這個重大問題,改變了當年魏延在漢中的“重門之策”,裁撤了不少據點,只留下了漢城、樂城等少數幾個關口。至於“可有可無”的腹地陰平駐軍,當然也在被裁撤的名單中。
結語
如果姜維一直記著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的囑託,無論過多少年,無論蜀漢兵力再捉襟見肘,都在陰平駐紮大軍,不給鄧艾鑽空子,那鄧艾在偷渡陰平之後,就會絕望,被打回原形,全軍覆沒。
可惜的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29年給忘了,忘了諸葛亮的“27個字”遺言,最後首尾難顧,功虧一簣。在此,我們不得不再次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算無遺策,還能算到自己死後有人會從偷渡陰平,直接到達蜀漢腹地。又再次惋惜姜維為什麼29年後忘了諸葛亮臨終前的“27字遺言”了呢。